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下电力安全管理措施

作者

刘海燕

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乌海供电分公司输电管理处 016000

引言:当前,全球正经历一场由新质生产力驱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电力作为现代社会运行的“血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能源,其安全、稳定、可靠供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电力系统安全不仅关乎国家能源安全、经济命脉的正常运转,更直接关系到社会民生福祉、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因此,如何在新质生产力下展开电力安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1 电力安全事故类型成因

1.1 事故类型

电力系统的安全事故主要包括大面积停电、系统崩溃等问题,发生此类问题可能会导致电网解列进而无法满足大量电力用户的供电需求。局部停电,包括特定区域或是线路等中断供电,导致电力系统运行受到影响。电力系统设备故障损坏也是较为常见的安全事故,如变压器爆炸、发电机损坏或是断路器故障等问题,一旦发生将造成大范围的不良影响。此外,根据国家能源局调查数据,在电力行业中,人员伤亡事故也属于典型的电力安全事故,并且每年均有发生,包括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损伤、起重伤害或是中毒窒息等问题,成为了电力安全管理的一大挑战。

1.2 事故成因

而对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成因展开详细分析,发现主要是由多种因素叠加所导致的。一方面,电力设备由于年久失修,可能会出现老化失效等问题,绝缘劣化并且降低机械强度等问题,元器件老化,超出使用寿命却未能够及时更换,且部分设备维护不足,在安装时普遍存在技术缺陷,导致后期引发故障损坏 [1]。另一方面,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强台风、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冰雪冻雨等天气中,导致设备受损,引发线路故障短路或是损坏等,也是引发电力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此外,人为因素方面包括人员主观故意、疏忽、客观技能水平不足,安全责任不落实、规章制度执行力不足以及安全培训教育缺失等问题,均是诱发电力安全事故的因素。

2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电力安全管理

所谓的新质生产力则是指在全新的技术、理论、模式下所诞生的生产力形式,以前沿技术手段为主,包含人工智能、大数据、5G 通信、物联网等内容,通过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为安全管理打造更高水平的保障性举措,从而前面推动电力安全管理迈向智能化、自动化阶段,全面优化传统安全管理中的不足并提升管理效率。

2.1 无人机巡检

无人机巡检是基于新质生产力诞生后在电力安全管理中应用较为常见的技术之一,引入无人机技术对电力现场作业安全起到了有效保障作用。应用无人机展开监控巡查,通过更加自由灵活的高度变化以及广阔的视野角度范围,无人机通过搭载红外传感器或是高清摄像头的方式,可在电力作业现场展开全面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促使安全监控范围逐步扩大,即使面对部分人力难以达到的复杂区域也能够展开更加有效的安全监管。运用无人机巡检保障电力安全,可实现对输电线路的精细化巡检,自动或是手动沿输电线路飞行,以近距离、多角度拍摄导线、绝缘子、杆塔本体、基础等结构的高清视频与照片,从而对输电新线路基础设施断股、锈蚀、变形以及异物悬挂等问题加以分析下,及时展开处理,避免影响输电线路正常使用。同时无人机也可应用于变电站或是换流站的智能巡检作业,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则需要使用无人机重点针对变压器、断路器、合理开关、避雷器以及互感器等设备以及其连接部位展开无死角、近距离的外观检查,识别渗漏、油位异常、套管破损、振动等故障问题。使用无人机巡检,基于电网 GIS 新系统或是三维点云模型智能规划最优巡检路径,从而全面规避障碍物,确保充分覆盖所有关键点。实现一键起飞自主巡检,全面降低人工安全巡检的操作时间。

2.2 人工智能辅助

开展电力安全管理,在新质生产力下可广泛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相互融合的方式,为电力安全管理人员提供更加先进的智能辅助技术手段,从而全面强化电力安全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实现在电力系统中的全范围覆盖式安全管理。从人员准入到作业准备再到作业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中均能够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展开全方位的精准管控 [2]。在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要求电力安全管理从传统的被动响应转为主动预测,并对设备、环境、人员以及流程等相关要素展开协同管理,而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安全管理中则可通过源头把控的方式,实现智能安全与预警,根据电力网络实际情况创建针对性的安全管理计划,确保形成更加确切有效的管理格局。人工智能技术可辅助展开设备智能运维以及故障预测工作,针对包括 GIS 系统以及变压器在内的设备,可利用声纹识别早期缺陷,根据动态监测结果展开预防性维护,从而降低设备故障风险。在无人机巡检的基础上,通过以联合图像 AI 分析的方式,可精准识别输电线路上绝缘子破裂、金具腐蚀等问题,一旦发现设备破损风险将立即预警,从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在电力作业现场环节中应用人工智能安全管理工作,通过图像识别技术对人员行为风险加以识别,如检测到施工人员没有规范佩戴安全帽等,将触发声光警报,管控作业安全。并以激光雷达结合 UWB 定位技术实现防触电预警,加强电力作业中的环境风险管控,预警时间可缩短至 0.5s,尽可能消除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且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在不断深化学习并整合机器学习算法的过程中,对海量历史数据展开分析,深入挖掘安全管理规律与趋势,从而为电力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决策支撑,主动优化电力安全管理策略,在有效提升电力安全管理效率的同时主动防控安全风险。

2.3 智能监测管理

由于电力系统结构较为复杂,面对电力安全管理,传统管理方式下经常性存在着粗放式管理,难以全面管控各项影响因素的问题。而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智能检测系统为主投入到电力安全管理工作中,布置智能传感器、高清摄像头等智能监测设备,可实现对作业现场全方位的动态监控,识别电力系统所在区域现场包括温度、湿度、风力以及气压在内的所有环境参数,对设备温度异常、振动、磨损程度等运行状态数据展开全面、实时监测。这一技术建立在物联网与大数据的基础上,在获取详细的环境数据之后,可对现场异常情况展开预测,若发现异常问题将自动通过监测系统发出警告。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在故障发生后及时对故障发生区域进行定位,并诊断故障发生原因,联合电网实时状态,自动推荐或是生成最佳的故障解决方案,包括负荷转供、恢复供电或是协调调度员做出快速决策等,不仅能够提升电力安全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够促使工作效率与作业质量双重提升。

结束语:保障电力安全,是促进社会平稳运行的关键,尤其是在电力行业发展转型的背景下,高度重视电力安全管理工作,应当结合新质生产力,改变粗放式安全管理模式,基于无人机、人工智能以及智能监测系统等前沿技术手段搭建更加高效的智能管理格局,从而更好的优化电力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郑福新 . 电力企业加强安全管理文化建设路径探析 [J]. 商业文化 ,2025,(05):125-127.

[2] 王伟 , 雷成华 , 马佳侠 . 新质生产力在电力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 [J].中国高新科技 ,2024,(23):155-157.

作者简介:刘海燕,女,1980 年9 月,内蒙古鄂尔多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