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教材视角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作者

马睎慜

上海市清流中学 上海市 200126

摘要:教材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它不仅承载着知识的传递,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关键。在依据2024年沪科版新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积极强化实验教学的育人价值,注重跨学科教学,充分发挥不同类型习题的评价作用、导向功能,以此实现新教材知识下的高效教学。

关键词:新教材;沪科版;初中物理;教学实践

新教材系基于2012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以下简称“2012年教材”)进行修订,并沿用了2012年教材的基本框架。新教材中每节课都是循序渐进的,都体现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课后习题做了重新编排,更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综合发展。

一、强化实验教学

沪科版2024年版初中物理教材基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所给出的21个必做实验要求,在教材中设计了多种实验活动,旨在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强化实验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设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和预测,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1]。

以沪科版(2024年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定律”中“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为例,教师可以引入不同颜色的激光笔,让学生探究不同颜色的光在反射过程中是否遵循相同的反射定律。学生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光在反射时,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依然保持一致,从而加深对光的反射定律普适性的理解。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实验,每个小组设计并实施一个独特的光反射实验方案。如,有的小组尝试改变入射光的强度,观察反射光的变化,得出:射光强度的改变并不会影响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依然等于入射角,但随着入射光强度的增强,反射光的亮度也会相应增加,以此让学生认识到光的反射定律的稳定性以及光的强度与亮度之间的关系;有的小组选择研究不同形状的反射面(如凸面镜、凹面镜)对光反射的影响,得出:光滑的金属反射面能够更清晰地反射光线,反射光的方向性更强,而粗糙的布面等反射面则会使反射光变得较为分散,呈现出漫反射的特性,以此深入理解不同材质反射面对光的反射规律的影响。如此,学生便可以在相互交流、协作中,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新教材的支持下,初中物理教师要积极拓展实验教学,创新实验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注重跨学科教学

沪科版新教材在每章都设计了跨学科实践活动,且各节、各栏目、各作业等都有明显的跨学科特点,旨在发展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要注重跨学科教学的实施,在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同时,帮助其体会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起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

以沪科版(2024年版)八年级上册“跨学科实践:关于社区噪声污染控制的建议”为例,教师可以将物理与地理结合,组织学生观察社区周边的环境。若社区靠近工厂,分析工厂的位置、风向以及地形对噪声传播的影响,如,处于下风向的居民楼可能会受到更多来自工厂的噪声干扰,对于靠近河流的社区,探讨水面是否会对噪声产生反射或吸收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绘制社区及周边环境的地理草图,标注出可能影响噪声传播的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降噪方案提供直观依据。可以将物理与生物结合,邀请生物教师进行专题讲座,讲解噪声对人类和动物的生理影响。对于人类,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睡眠障碍等问题;对于动物,如鸟类的繁殖行为可能会受到噪声干扰,影响其生存繁衍。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不同生物对噪声的耐受程度,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控制噪声污染的紧迫性。可以将物理与数学学科可以,鼓励学生分组对社区内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的噪声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分析噪声的变化规律,如,发现早晚高峰时段靠近马路的区域噪声分贝值明显升高。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学生可以更加科学地提出降噪建议,如在特定时间段限制车辆行驶速度、在噪声较大的区域设置隔音屏障等。跨学科实践活动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去寻找解决方案,看到知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学习物理的真正意义。

三、发挥习题功能

沪科版新教材的每一节课后习题都发生了改变,不仅要求学生选出正确答案,还引导学生叙述选择原因,以此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推动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可持续发展[3]。

以沪科版(2024年)八年级上册“光的折射规律”中“自我评价与作业”部分的应用为例,对于“一束光从空气斜向射入水中,折射光线应是()”这一选择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分析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的特点。学生在选择答案后,需详细阐述选择的依据,如,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会向法线偏折,而这个选项中的折射光线符合这一规律,并且与入射光线和法线的相对位置关系正确。学生在此分析过程中,便可以对光的折射规律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对于“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的界面处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一位同学在画光路图时仅画了三条直线,没有标出光的传播方向,请帮助这位同学判断,其中入射光线是……”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等知识点入手进行分析。学生在判断过程中,会逐步梳理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提高对复杂光路图的分析能力。在开展新教材支持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习题部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教材的实施不仅是对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对教育理念的升华,2024 年沪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为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师应积极响应新教材的特点,强化实验教学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注重跨学科教学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发挥习题功能以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以此推动初中物理教学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黄玉清,刘碧蕊.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物理教材的对比分析——以人教版和沪科版"内能"知识的编写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4,45(5):94-98.

[2]高峰."双新"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发展方向及实践策略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23(5):67-69.

[3]廖伯琴.沪科版初中物理新教材修订的整体思考[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4,25(5):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