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跨文化视角下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王金敏

山东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山东省德州市 253000

作者简介:王金敏,女,汉,1989年11月21日,山东济南,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舞蹈表演 舞蹈理论

摘要:民族民间舞是各民族在长期的积累与总结中所提炼,其反映了各民族对美的认识,该区域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所谓传承,就是要保持其原始的文化要素与艺术价值,并保持其固有的特征。所谓创新,就是要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利用新的知识与元素,满足人们的需要与审美要求。本文探讨了在跨文化视角下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民族民间舞;传承;创新

中国民族民间舞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它反映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也体现了民族精神与文化遗产。中国民族民间舞是集传承性、多样性与艺术性于一体,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民族民间舞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不仅得到了传承与发展,而且还处于不断的创新中。一方面,中国民族民间舞在不断加强的国际文化交流中,逐步走进世界的大舞台,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同时,也吸取国际舞蹈文化精华的同时,又在不断地融合新的元素与表达方式,使其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一、跨文化视角下民族民间舞的优势

中国的民族民间舞是各民族特有的性格特征、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的集中表现。各民族的舞蹈与各民族性格和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舞蹈风格。蒙古族舞蹈多表现马背民族的豪迈和奔放,而藏族则表现出高原人的顽强和虔诚。它既使人们领略到各民族风情,又使人们深刻地了解到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内涵与精神追求。中国民族民间舞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种主要形式。其包含各民族的历史、伦理道德与美学追求。在这一过程中,人们可以感受到祖先的智慧与精神,增强对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舞蹈又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地进行着创新与发展,从而使各民族的文化永存不衰。中国的民族民间舞,是一种艺术和生命的有机统一。其舞蹈多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对其进行艺术处理、提炼后,才构成了其特有的审美形式。这种语言,不仅可以抒发人的情感,而且可以使人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丰富与美好[1]。

二、跨文化视角下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

跨文化视野下的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和创新,既要保护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体现不同文化的内在联系,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舞,是维系多元文化的重要基础。各民族舞蹈都蕴含着民族的历史记忆、社会风俗与美学趣味,是民族的文化象征。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很多少数民族甚至是边缘化的文化有被吞噬的风险,而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工作是保护文化生态多样性的屏障。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各民族人民的文化自信,而且使整个世界的文化大舞台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给人类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在当今时代,传承和创新并重,可以使民族民间舞焕发新的活力。传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在传承中发展和创造的。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与审美趋向,应将民族民间舞与现代艺术等相结合的新途径,比如,用数字技术进行记录和传播者将现代元素融入民族民间舞蹈的编排中,让其保持原有的魅力的同时,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的参与。这一创新,不仅使民族民间舞更的连接过去与将来,而且使其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与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艺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契机[2]。

三、跨文化视角下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创新面临的挑战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越来越多,同时,文化同质化风险。这种风险已成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艺术发展的一大隐患。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以欧美为代表的外国文化以强势姿态向世界各地渗透,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极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被新奇时尚的外国文化所吸引,而逐渐丧失了对民族民间舞的兴趣。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发生了改变,一些传统的舞蹈要素与表达方式,在当今社会已显得“过时”,被人们所排斥。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部分青年对自己原来的文化认同越来越弱,开始寻求更加国际化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表现形式。

这一文化身份的淡化,使其在青年一代中难以传承,缺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也缺乏对传统舞蹈的学习与传承的积极性。在文化趋同的进程中,某些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文化元素与技术由于得不到传承与保护,更无法进行创新。

当前,我国民族民间舞教育体制不健全,也是我国民族民间舞传承发展中的一大问题。很多学校没有把民族民间舞纳入正式的教学系统。学生很难有机会接触民族民间舞,无法系统的学习与掌握。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各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各有不同,部分地区的青少年对此并不了解,影响了其传承的广泛性与创新性[3]。

四、跨文化视角下民族民间舞传承与创新的策略

(一)强化政府扶持和政策导向,重视人才培养

政府应该加大支持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并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其健康发展。比如,建立专项资金,扶持民间民族民间舞的创作与表演,加强对民族民间舞的研究与保护,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等。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近几年,云南在传承和创新民族民间舞上,成绩斐然。在传承层面,云南各级政府对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组织了各种形式的舞蹈比赛和艺术节,充分展现了各民族特有的舞蹈艺术;还加大了对传承人的培训与支持,使其得以传承。政府对云南民族民间舞艺术家给予了有力的支持,鼓励其将民族民间舞与现代舞相结合,云南民族民间舞艺术家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尝试,创造一批独具特色的舞剧。

如《云南映象》,融合了云南多种民族舞蹈元素与现代舞蹈技术,充分展示了云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具有其特有的艺术魅力。在高校中开展民族民间舞教育,建立健全教学制度与人才培养机制。如把民族民间舞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强化教师队伍的培养;采取形式多样的舞蹈教学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民族民间舞的兴趣,促进其舞蹈文化素质与审美水平的提高。印度古典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印度文化非常重要的部分,有着自己的艺术特色。印度古典舞蹈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传承和创新,也是硕果累累。印度政府对传统舞蹈的传承非常重视,建立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还加强了对传统舞蹈的研究与保护,保证该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印度传统舞者在与现代舞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新,创造了新的舞剧[4]。

(二) 推动文化交流和合作

从跨文化的角度看,传承和创新民族民间舞,既是一种文化内在的生命力,也是世界各国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参加国际舞蹈节和艺术节,是我国民族民间舞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窗口。比如,中国“荷花奖”舞蹈大赛,既是我国民族民间舞创作的一大亮点,同时也是舞蹈界的一大盛事。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和非洲达喀尔双年展等国际艺术盛事,为世界各地的民族舞蹈搭建了舞台,推动了世界各地民族舞蹈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参加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各国民族民间舞的知名度,又可以使舞者感受到不同文化的艺术韵味,从而获得更多的创意,从而促进舞蹈语言的互相借鉴和融合。通过与各国、区域舞团的合作表演、交流,可以最直接地加深不同文化间的了解。比如,中国“云南映象”舞蹈团,曾经与多个国家的舞蹈团合作,把中国的民族文化元素和现代的现代舞技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其在保持了民族舞蹈特有的魅力的同时,也具有新的时代性和国际化的眼光。建立了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使其成为联系不同文化的纽带。除了在舞台上进行合作外,还要重视教学和学术交流,可以组织国内外舞蹈工作坊、讲座等,并邀请国内外著名的舞蹈专家进行授课和交流,这将大大开阔广大舞蹈从业人员的眼界,提高民族民间舞者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比如,成立世界民族舞蹈研究中心,定期举行学术讨论会,探索其文化内涵与创新途径,为广大舞蹈创作人员提供理论支持与创作启示[5]。

(三)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开展宣传活动

我国传统民族民间舞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地理空间、时间等因素的限制,很难接触到更多的观众。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拓展了民族舞蹈的传播空间。通过网络直播、社交媒体分享等现代技术手段,可以为受众提供丰富的互动途径,让受众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民族民间舞的传播中。这样的互动、参与性,可以使受众对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激情,从而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和发展。现代化技术手段可以对民族民间舞的演出等进行数字化保存,这样能更好地保护、传承这项文化遗产。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我国民族民间舞的创新开辟新的途径。利用数字技术对其表演视频和舞蹈动作等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民族民间舞数字资源库。

同时,也为广大学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素材,为我国民族民间舞的研究、教学与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某文化单位与全国各地的民族民间舞社团合作,搜集、整理民族民间舞素材,并建立网上数字资料库,让使用者通过付费浏览等方式进行学习。还要充分发挥手机终端的普及优势,研制专用的手机 APP或网站,提供民族民间舞的学习、交流等服务。该软件或网站能够提供舞蹈教程、互动社群等多种功能,满足使用者的各种需求。比如,某民族舞韵移动 APP提供了各民族舞蹈的学习与表演视频,让使用者能够在软件中学习舞蹈动作或与其他舞者进行交流,还能参加网上舞蹈大赛。社交媒体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主要的信息传递途径,拥有庞大的用户和较强的影响力。可以通过微博、快手等社交平台,将民族民间舞的表演视频、舞者故事等进行传播,从而获得更多网友的关注与喜爱。例如,某民族民间舞团开通了抖音平台,定期上传舞蹈视频,以短视频的方式展现民族民间舞的魅力,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

(五)强调创新和实践的有机统一

在传承和创新民族民间舞艺术的进程中,必须坚持创新和实践并重的原则。这既需要艺术家对新的创作观念与舞蹈表现形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在演出、比赛等活动中进行实践。在传承和创新民族民间舞的同时,也要保留其精华,并融合现代化的元素与表现形式,才能满足当代受众的审美需要。创新是民族民间舞发展的内在力量,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其创造性。在实践中找出不足之处,使我国民族民间舞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创新民族民间舞时,可以与现代舞的表现力相结合,加强其视觉冲击与情绪表达。如贾作光结合蒙古族的舞蹈元素,结合现代舞的技巧,创作出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现代感的《彩虹》。还可以从其他文化中汲取舞蹈要素,丰富我国民族民间舞的表达方式。

如《雀之灵》既保持了傣族孔雀舞的传统风韵,又结合了现代舞蹈的技巧与表达方式,突出了个人意识的艺术表达,从而使该民族民间舞走向了当代,杨丽萍舞蹈家通过舞蹈表演、向广大观众展现自己的创新成果,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比如《云南映像》,把云南民族民间舞艺术带到世界的大舞台,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其进行修正和改进。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等优势,拓宽民族民间舞的传播领域。比如,利用短视频平台等方式,使更多的人认识并掌握民族民间舞。将 VR技术等应用于民族民间舞的演出中,可以加强舞台效果。如《移山》就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把秧歌的动感节奏和现代的舞台造型有机地融合,增强了其艺术表达能力。将创造性的工具与服饰图案结合到舞蹈中,可以加强其文化内涵与视觉冲击力。如彝族歌舞《生如夏花》等,都是在服装上进行创新,并把披风等元素巧妙地融入舞蹈之中,将跨学科的观念引入到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中,可以使其与音乐、美术等相结合[6]。

结论

总之,跨文化视角下,研究我国民族民间舞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强化政府扶持和政策引导,加强人才培养,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宣传和普及,注重创新和实践的结合,从而促进民族民间舞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发展和创新。但也要看到,传承与创新是一项艰巨与长期的任务,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我国民族民间舞焕发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胜杰.民族民间舞与现代舞蹈艺术的融合与创新[J].戏剧之家,2025,(01):94-96.

[2]蒙璐.高校舞蹈专业民族民间舞课程改革与创新路径探索[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5,8(01):29-31.

[3]张骁骁.中国民族民间舞中文化传承及创新探究[J].中国音乐剧,2024,(06):116-119.

[4]陈乐.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文化建设的价值和实现路径[J].大众文艺,2024,(24):89-91.

[5]李玉煜,谢子睿.田野作业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价值与意义[J].大众文艺,2024,(20):75-77.

[6]郑岩.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构想及其实践进程研究[J].艺术评鉴,2024,(10):8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