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老子是否主张愚民政策
日旦措
西南民族大学
老子的著作虽然只有五千多字,但涉及的面积广,内容丰富,见解也深刻,由此,现在一些写家动辄写的几十万字的大本子也无法可比。笔者只不过是看了他著作的一部分,但通过学习和了解对“老子是否著作愚民政策”这一话题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并对此话题做了一个浅浅的分析。
一,老子其人其书其思想概述
首先是老子其人,“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1 相传为周朝时期存在的一位哲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所创立的哲学思想和文化遗产,被称为“道家学派”,对中国哲学、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老子所著作的《道德经》,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书中主要阐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提出了“道”的概念。其中,“道”被理解为源头、本源、天道、自然规律和宇宙之理。道无名、无形、无限、无极、无始、无终,是一种超越语言、超越时空的存在,被视为宇宙的根本。除了《道德经》,历史上也有关于老子其他著作的说法,但大部分学者认为这些作品并非老子亲笔,或者是后人托名老子的作品。例如,《文子》、《列子》等书中的一些内容,被某些学者认为是可能与老子有关的作品,但这些作品的真伪和归属至今仍有争议。其余是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强调了自然、平衡、简朴、柔和、谦卑、无为和不争之道。他反对权力、财富、名誉和欲望的追逐,主张“大同”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该自然而然地发展和演变,不应人为干预和改变,因为这会破坏宇宙的平衡和有序。
二,老子是否主张愚民政策的争议
关于老子是否主张愚民政策的争议,历来存在两种对立的解读。一方认为其思想中蕴含愚民倾向,另一方则坚持其本质是倡导返璞归真、自然无为的治理哲学。
支持“愚民说”的学者主要依据《道德经》中若干具有表面误导性的语句。例如,第六十五章明确提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2 这里的“愚之”被解读为使民众愚昧。第三章中“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3的主张,以及“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第十九章)的提法,也被认为是主张消除智慧、回归蒙昧。康有为更直言“愚民之术,乃老子之法”4,进一步强化了这一解读。在这些观点看来,老子所倡导的“小国寡民”、“绝学无忧”等理念,意在让民众安于原始简朴、缺乏知识追求的生活,从而便于统治,实则是一种政治权术。
然而,反对“愚民说”的学者提供了更具整体性和哲学深度的解读。他们指出,老子所说的“愚”并非指智力上的愚笨,而是精神上的淳朴与心灵的净化,是去除机巧伪诈、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敦煌残卷中“愚”字作“娱”,更支持了这一解读——圣人非以智巧明民,而是以自然之道乐民。所谓“绝学无忧”,也并非废除一切学问,而是摒弃那些繁琐虚伪、扰乱人心的功利之学。老子的根本意图在于批判过度人为的治理方式,主张统治者应“无为而治”,减少干预,尊重百姓的自然状态,从而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这种“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不强为,是更高层次的治理智慧。
由此可见,争议的根源在于对关键概念的不同诠释。将“愚”理解为智力上的愚昧,则易得出愚民结论;若将其理解为质朴自然,则更符合老子“道法自然”的整体思想。
三,老子是否主张愚民政策的依据
要准确把握老子思想是否主张愚民,需从其整体哲学体系、政治理念及文本语境中进行多维考察,而不能断章取义。
哲学依据:老子的核心哲学范畴是“道”,它既是宇宙的本源,也是万物运行的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5(第二十五章),最终的价值依归是“自然”。因此,老子所主张的“愚”,是让人回归到“道”的自然状态,摒弃那些违背天性的巧智和贪欲,这是一种哲学上的“返璞归真”,而非政治上的“愚民术”。他所追求的是一种与道合一的自然和谐,而非蒙昧无知。
政治依据:老子的政治理想是“无为而治”。他形象地比喻为“治大国若烹小鲜”(第六十章),意指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一样谨慎,不可翻动过多(政令繁苛)。其根本主张是统治者应“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这说明老子的关注点在于约束统治者的权力和行为,而非剥夺民众的智慧。他希望建立一个“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6(第八十章)的自治社会,民众在其中能自得其乐、自我发展,这恰恰是对民智和民力的尊重与信任,与旨在麻痹、控制人民的愚民政策有本质区别。
文本互证与辩证解读:孤立地看“非以明民,将以愚之”7 易生误解,但若结合其他章节,便可知其真义。如老子强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8(第四十九章),这明确将圣人之治置于百姓意愿之上。又如“天道无亲,常与善人”9(第七十九章),表明道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这些思想都指向一个开放、公平、自然的秩序,而非封闭、压制、愚弄的统治术。
历史语境考量:老子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权谋巧诈盛行的时代。他的诸多主张,如“绝巧弃利”、“见素抱朴”,是针对当时社会过度功利化和虚伪化提出的批判与反思,其初衷是疗救社会弊病,而非推行愚民。后世法家(如韩非)为服务专制集权而对道家思想进行的工具化利用和曲解,是造成“老子主张愚民”这一历史误解的重要原因。因此,从哲学基础、政治理想、文本整体性和历史背景来看,老子的思想核心是倡导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治理之道,其本质是要求统治者“自愚”(守拙)而非“愚民”。将其简单归结为愚民政策,是一种未能深入其思想精髓的片面解读。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老子并非愚民政策的倡导者。其思想核心在于倡导“道法自然”与“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应减少干预、收敛权欲,使民众回归淳朴自然的生活状态,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有序。所谓“愚民”,实为返璞归真、祛除机巧伪诈之“愚”,而非蒙昧心智之“愚”。后世将老子思想与愚民政策相挂钩,多源于对文本的断章取义、概念误读,以及法家理论对道家思想的工具化利用。老子哲学的本质,在于对自然规律与社会自治的尊重,与自上而下的愚民统治具有根本区别。
1 出自《史记》的“七十列传”中的《老子韩非列传》,这段文字是司马迁对老子生平和思想的记载。
2 文若愚. 道德经全书[M]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
3 文若愚. 道德经全书[M]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
4 康有为.论语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
5 文若愚. 道德经全书[M]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
6 文若愚. 道德经全书[M]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
7 文若愚. 道德经全书[M]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
8 文若愚. 道德经全书[M]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
9 文若愚. 道德经全书[M]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