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路径研究
娄本锋
新泰市滨湖小学,271200
摘要:在当前立德树人理念逐步推进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程度日益加深。将思政教育元素与课程结合能够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渗透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和价值观念充分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主要课课程,其本身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德育元素,能够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需要从课程思政这一大背景出发,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进而助力小学生实现长远发展。基于此,本文就课程思政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德育渗透路径展开探究,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小学数学;德育渗透;路径探究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具有逻辑性、严谨性和工具性特征,其教学过程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本文主要是从课程思政这一大背景出发,构建起数学学科与学生道德品质培养的桥梁,进而促进二者实现有效的融合。通过探索德育渗透路径,不仅能丰富数学教学的内涵,还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理性思维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价值
数学学科本身具备显著的实用性与逻辑性特征,对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小学生身心发育还不够程度,缺乏扎实的数学基础,因此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足,最终导致他们无法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课程思政融入小学数学教学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趣味性,督促教师把德育教育和数学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变得生动有趣,这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计算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并且小学数学教师可以立足课程思政这一大背景,深入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包括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数学文化等元素,以此更好地展现中国数学家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科研和爱国精神,以及中国数学家取得了国际荣誉,在潜移默化中深化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自豪感。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一)挖掘课程思政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本身是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德育教育与数学教学进行深入融合的关键载体。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需要加强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政德育原色挖掘,进而为取得理想的育人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对自身的角色定位进行转换,不要再局限于简单地对教材进行使用,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下叫教材的挖掘与开发上。教师应根据当前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并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深加工,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的内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例如,教师在开展“完美的图形——圆”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入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推算圆周率的历史故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冲之的敬佩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增强个人的文化自信心。
(二)深化课程思政理念,设置教学模块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对于新奇的事物有着浓厚的探究欲望,并且在思维方式上也更偏重于直观想象。因此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入手,采用多元化的手段为他们构建趣味性十足的情境,以此来促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集中,最终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从课程思政这一大背景出发,教师需要对该理念加以深化,设置符合小学生认知的教学板块,将德育元素有机地渗透到其中,采用学生所接受的手法,以数学理论知识为核心开展教学,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将知识、技能、思政教育内容引入到情境中,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深入学习知识点。
比如说教师在开展多边形的面积相关知识教学时,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轻松地掌握这一知识点,就可以选择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过程中对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做到深层次地理解。在学习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图形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又比如,教师在数字的四则运算中,设置购买水果的情境,让学生轮流扮演卖家和顾客,进而计算水果的价格。在此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教学引导,并结合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展开分析,渗透思政教育内容,让学生形成诚实的良好品质。
(三)创新数学教学形式,巩固思政理念
数学作为一门需要合作解决问题的学科,它需要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进而提高学习的整体质量。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求创新教学形式,组织各类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自主合作学习之中,对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的关联产生明确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对学习资源、学习经验等进行主动的分享,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在互助学习合作中,学生能够增强团队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实现进步和发展。
例如,教师在“趣味拼搭——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教师让小组学生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自己看到的物品形状,随后让几名学生叙述形状。让组内的其他成员根据几位学生的描述思考物体的形状。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四个不同侧面的熊猫图片,让大家根据观察和想象猜测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学生积极发言并进行判断。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这不仅是数学的知识,同样也是生活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多角度地观察,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事物的本质,并且养成了多角度思考的意识。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高自我判断能力和反应能力,在第一时间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决策。这一活动有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从课程思政这一背景下出发,深入探究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路径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在迁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需要积极探索二者的联系以及渗透路径,最终为小学生实现更好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文玉凤.课程思政背景下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教学[J].中外交流,2021,028(006):370-371.
[2]张鸿.课程思政背景下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新课程,2022(12):40-41.
[3]邢小聪,卢朝佑.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J].新课程导学,2024(26):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