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传承视野下嘉兴杜经布的纹样设计创新初探

作者

钱诗瑜 李雅靓 刘冰 闫诗祺 陈乐怡 沈陈彬 谢婷婷

嘉兴大学设计学院 浙江嘉兴314001

1. 嘉兴杜经布概述

嘉兴棉花生产历史悠久,嘉兴杜经布形成了上百个花样品种。工艺流程相对复杂,专用工具也较多。大致要经过晒花拣花、轧花、弹花搓条、纺纱、缚纱、经布、上机、织布等十一道工序,纹样繁多,如以菱形、方格等为主的传统纹样,例“卍”字纹象征吉祥永恒,“井”字纹寓意聚财纳福;或直接织入“福”“寿”“喜”等吉祥汉字。杜经布的代表性传承人是黄姑镇民间艺人姚爱英。杜经布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非遗杜经布纹样创新的现状与问题

2.1 现状分析

现在的纹样的审美和创新相较于过去并没有很大提升 , 导致了土布充满“土味”, 没有赶上现代审美的变化。当然, 也有手艺人开始革新,如非遗传承设计师应敏 , 在收藏的同时 , 也制作了很多手工艺品。比如土布做的零钱包, 背包等。 应敏以设计师的身份, 与来自各个地方的非遗传承人对接合作 , 将传统非遗与现代设计结合 , 创作了很多优秀且独特的作品 [1]。政策支持与保护体系逐步完善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并给予资金补贴。一定程度将纹样传播与大众视野。

2.2 存在问题

目前,杜经布生产工艺传承后继乏人,到了非抢救、保护不可的地步。存在严重的传承断层问题,传承人对于非遗纹样市场化与保护的两难,杜经布纹样大多还未实现创新,无法与现代接轨,导致杜经布的传播和继承困难。这实质是传统手工业与近代工业文明的碰撞。其存续依赖农村经济的封闭性与文化惯性,而衰落则源于工业化对生产效率、消费文化的根本性重塑。这一过程既体现了中国自然经济顽强的生命力,也揭示了其在全球资本主义扩张中的脆弱性。

3. 嘉兴杜经布纹样创新的原则与方法

3.1 案例分析下的创新原则

3.1.1 结合现代风格的打散重构

纹样解构,其将土布纹样图案提炼拆解重构,结合刺绣、印花的工艺手法进行创新。如某便携袋包装设计中,其提炼色织土布典型的斗纹图案,配合刺绣线迹凸显斗纹的规则平铺效果,通过针迹做点,铺开成面,极大地保留了土布斗纹的传统造型感,又将本体图案放大数倍更具视觉冲击力,也更能满足现代设计审美要求 [2]; 又以“素尺几何”设计作品为例,设计师利用南通色织土布经典的桂花格子图案,在十字纹端点处向外部伸出爪指,并产生万字纹形态,鉴于万字纹与芦扉花纹图案结构的关联性,设计者将四个直角三角形通过叠加方式重构出直角风车造型,继而设计出衍生图案,加上风车形态上下、左右排列,形成新的图案组合(如图 1 所示)。

图 1 素尺几何设计图

3.1.2 将传统的使用区块转移到实用性中

纹样的创新设计不局限于图案,另一部分也在于使用对象,将有创新力的纹样布片合理运用也是重要的一环,例如在近年来不少非遗从业人员或个别高校学子尝试开发罗泊河支系土布纹样进行创新应用。如贵定非遗从业者陈洁女士带领她的团队从实际出发,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和设计理念,把本支系纹样进行提取、再设计并应用在其他生活用品上,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传统纹样的再设计是一种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需要设计师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力。经过设计改良后应用于各种设计领域,做到真正将非遗活态日常生活传承落地生根[2]。

例如鲁锦土布的纹样创意,非遗鲁锦过去生存和发展稳固于乡土社会,悠久的农耕文明又深植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内心深处,因此在设计中选择了“编织草帽”这一具有浓厚乡土色彩的载体与鲁锦进行现代化的艺术结合(如图 2 所示),致力于传统符号解构建构并积极的介入生活。“复兴”不是“复活”,而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顺应现实的发展和继续,会给使用者的生活带去充满自然的灵气,带去生活与艺术的多维体验。将非遗纹样的实用性为设计的重点,并不一味的标新立异,能够融入提高传播范围才是最为重要的。

图 2 鲁锦纹样创意- 编织草帽

3.1.3. 寻求纹样联动拓展市场格局

Susan Stamberg Maison Lesage 的传统与时尚结合,使传统手工艺进入高端市场。Lesage 的刺绣不仅应用于高级定制服装,还被引入家居装饰、艺术品等领域。在传统工匠创新设计下,实现了传统与市场的完美融合 [3]。相比之下,嘉兴杜经布的发展因为一贯不变的纹样设计使得市场应用范围较窄,许多本土品牌依旧在起步阶段。用这个方式来提高土布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土布的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

在进行传统纹样与高端市场的融合上,体现的第一是设计层面的创新,其次是一场文化价值的商业转化。关键在于设计者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传统,同时保持对工匠的敬畏与叙事的真诚。

4. 对嘉兴杜经布纹样的创新设计

杜经布的纹样以质朴、自然为特色,常以几何条纹、菱形、方格等简单图案为主,承载着地域文化与手工艺温度。其创新设计需在保留传统基因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与功能,以下是我们创新的核心方向:

首先我们对于纹样的抽象化重构和改变普遍色彩构成,对于纹样的几何简化与夸张,提取其标志性元素(如条纹、菱形格),剔除繁复细节,仅保留轮廓线条,或放大局部结构形成视觉焦点,使得杜经布能够有新的图案展现,我们在创新中可以将完整纹样拆解为碎片化单元(如单一线条、三角块面),重新拼贴成非对称构图,甚至融入负空间设计。将杜经布传统的条纹、格纹拆解为不规则几何块面,又或将普遍的织物颜色配布进行改变,使用流行搭配色、叠加交错色彩,突破传统土布蓝、白、褐的天然染色局限,叠加渐变、撞色或荧光色调,增强视觉冲击。弱化“乡土感”,增强纹样之中的艺术性(如图 3 所示)。

图 3 抽象化重构创意设计

其次利用故事性主题进行创意设计:从地方文化中提炼象征性元素抽象为几何图案或隐喻性线条。转化为现代图案语言,例如将老织布机结构抽象为装饰线条。挖掘土布纹样背后的地域历史、或是工艺精神,转化为具有叙事性的视觉符号。为纹样设计赋予故事标题在提炼元素时,需要保留“灵魂符号”:即便纹样通过处理已经高度抽象化,仍需保留核心识别元素。

5. 创新设计的市场推广与应用前景

5.1 市场推广策略

对布艺进行文化赋能,以非遗传承和现代叙事结合挖掘土布纹样的历史背景(如地域特色、民俗寓意),通过短视频、纪录片等形式传播工艺背后的故事,增强消费者情感共鸣 ; 进行 IP 化运营,将纹样与地域文化符号结合,打造专属IP 开发联名款或限量系列,提升溢价空间,提高土布创意品牌的价值赋能。

精准定位目标人群从年轻消费者入手,结合“国潮”趋势,推出简约、抽象化纹样的服饰潮玩等,突出个性化与环保理念。对于中高端市场:针对注重生活品质的群体,开发高定家居软装(如沙发面料、艺术挂毯)或轻奢配饰(围巾、包袋)。

5.2 应用前景与挑战

机遇:遵循政策红利,近期国家推动非遗活化利用,许多地方文旅项目提供资金与渠道支持。消费者对产品的文化内涵、成分环保材质的需求增长,同时也契合可持续时尚趋势。

挑战:在上升途中同质化竞争频繁,部分传统纹样被过度商业化复制使用,需要通过创新设计建立差异化。手工土布生产效率低,需要平衡机械化生产与传统工艺的“手工感”的保留。

总结和展望

非遗技艺的保护不仅是留存过去,更是为未来留存多元文化的可能性。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活态传承”,需要政策、市场、社会与传承人群体的协同创新。唯有让非遗真正“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避免其成为橱窗中的标本,而是延续为流动的文化血脉。

参考文献

[1] 刘嘉欢 . 江南色织土布的现状分析以及纹样探索创新 [J]. 上海工艺美术 ,2019,(02):100- 101.

[2] 陈浩 . 现代设计理念观照下的南通色织土布艺术探析 [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2,(05):38- 40.

[3] 王琪 . 传统土布纹样视觉化呈现的研究与实践 [D]. 河北大学 ,2019.

[4] 刘文敏 , 程芸 . 罗泊河支系苗族服饰纹样的创新应用 [J]. 西部皮革 ,2024,46(24):104- 107.DOI:10.20143/j.1671- 1602.2024.24.104.

[5]Susan Stamberg Maison Lesage 完 美 的 纯 手 工 刺 绣 [J]. 中 国 制衣 ,2014,(10):41- 43.收稿日期: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钱诗瑜(2004— ),女,嘉兴大学设计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2022 级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服装与服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