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实践研究
唐丽君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杨梓塘小学 425199
*基金项目:本文基于湖南科技学院教改项目“开展高效课堂推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探索与实践”成果(项目编号XKYJ2024034)
摘要:基于推动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本文聚焦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深度剖析二者的关系,提出在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方法,旨在为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为小学课程思政提供新的方法、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效课堂、课程思政、小学语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中强调,要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要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精神,需要从最基础的小学思政教育做起。而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石,一方面承担着教授语言文字沟通运用能力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将课程思政融入进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在提供教学效率效果的同时,也能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实现知识教育和品德修养双线并举的好结果。
1小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初始阶段,小学生处于思维成长的关键时刻,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首先,课程思政通过有正对性的教育引导,可以助力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语文教学为例,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等革命英烈事迹课文时,老师可以讲述英雄们为国为民、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让学生体会勇敢与担当。
其次,通过课程思政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小学语文课程中有着许多展现文化魅力的篇章,足以弘扬文化遗产,灌溉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诸如唐诗宋词、名家典籍、民间故事等,都可以通过课程思政的引导加深印象,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再次,课程思政推动着学生全面发展。小学阶段提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德育摆在首位,其中的重点就思想政治教育,为的是在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道德品质也能得到提升。小学语文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知识和品德等多维度全面发展。
2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课程思政的联系
2.1 目标的一致性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宗旨是追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利用高效的教学方式实现知识的高效传递,讲究的是教学的效率与效果;而课程思政则是立足与高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
一方面两者的终极目标高度一致,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都是在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小学语文作为主课之一,再加上“双减”实施,要想开展课程思政,必须要有高效课堂的配合。
2.2 内容的共通性
小学语文多数省份都在用人教社出版的部编版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足的土壤。例如可以通过课文《司马光》引导学生学习司马光砸缸时冷静果敢的优秀品质;通过课文《少年中国说》激发学生发奋学习、为国奋斗的精神;通过课文《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普及科学知识,给学生的心中埋下科技兴国的种子。而相辅相成的是,通过课程思政,能够升华语文课堂的教学成果,让高效课堂产生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更强烈的情感共鸣,实现知识与精神双重教育。
2.3 方法的交融性
高效课堂的开展本身就是方法论,小学语文的高效课堂更多的是一类给学生减负、向课堂要效率的教学方法。在诸多的教学方法中,很多都可以运用在课程思政里,以提升思政教学成果。
比如说情境教学法,在教授《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小兴安岭四季的美景,配合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这片美丽的山林之中,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小组合作学习法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与合作,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思政问题的理解与感悟,共同提高思想认识水平。
3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融入课程思政的方法
3.1 多角度挖掘教材思政元素
一是要紧扣课文主题提炼思政元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蕴含着鲜明的主题,有爱国、自强、诚信、友善、勇敢等。语文老师应具备敏锐的思政意识,善于从这些主题中精准提炼思政元素,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以课文《梅兰芳蓄须》为例,除了在学习梅兰芳先生的高尚事迹和美好情操以外,可引导学生切身处地的体会梅兰芳先生宁愿放弃自己最心爱的戏曲事业也要坚决蓄须的决心,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是要细致剖析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往往是作者情感与价值观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优秀品质。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细致剖析人物形象,深入挖掘其背后所体现的精神品质。比如课文《少年闰土》里少年闰土健康活泼、机智勇敢的形象见多识广传递热爱自然、勇敢探索的精神;中年闰土的沧桑巨变凸显社会压迫,引导批判封建思想;作者与闰土的友谊及隔阂,倡导平等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3.2 在课程思政中运用创新教学法
正如前面论证的高效课堂与课程思政的方法交融性,可以在课程思政中广泛运用创新教学法,这样在思政教育的同时,也同步开展了高效课堂。
比如情境教学法,直观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们在模拟情境中体会思政教育的内涵。在教授《穷人》一课时,教师可创设沙俄时期贫苦渔民家庭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桑娜、渔夫以及邻居西蒙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穷人生活的艰辛以及他们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的善良与互助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同情心与关爱他人的意识。
再例如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思政问题的理解。在学习《将相和》一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蔺相如和廉颇的行为动机与处事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顾全大局、宽容大度、知错能改等道理,从而促进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3.3 在课外教学活动中融入思政内容
语文教学除了课程以外,还会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在夯实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高效课堂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融入思政内容,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重点有两个方面。其一可以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通过举办各类语文实践活动,如爱国诗词朗诵会、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思政教育的魅力。例如,在国庆节期间,组织学生开展 “我和我的祖国” 主题诗词朗诵活动,学生在挑选诗词、练习朗诵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丰富小学阶段思政教育的形式,为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实践活动体系添砖加瓦。
其二可以鼓励学生课外的拓展阅读。课外阅读是学生拓宽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老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引导学生从经典作品中汲取思政养分。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红岩》,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革命先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精神,激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能够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结语: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与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还需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提升融合效果。展望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应进一步探索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新模式、新路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 唐丽君,浅析高效课堂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上的运用[J],科教视野,2022.07(128)
[2] 唐丽君,浅析南方地区农村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0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