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对学生兴趣的影响分析

作者

于永才

济宁市实验小学,272000

摘要:小学体育课程能够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其形成优秀的体育精神。但是,常规教学多是枯燥的训练,使很多学生缺乏兴趣,或者只是短暂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游戏的融入,通过多样化的趣味元素及丰富的形式,点燃了学生参与热情,能够促进学生兴趣发展。本文对体育教学中,游戏对学生兴趣的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探究游戏教学的有效应用,以充分发挥游戏教学的育人价值,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兴趣

引言

小学阶段是小学生兴趣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兴趣是小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生活活动的动力,对小学生身心成长及综合素质培养等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体育教学多是反复、单调的技能训练,或者是学生们无组织、无计划的自由活动、聊天等,这种模式枯燥、乏味,抑制了小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小学生性格多是爱玩爱动,如果能将学习与玩耍结合起来,则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游戏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不仅能让学生开心,还能帮他们克服怕累、怕输的心理,促使其对体育课程从“玩”转变为为“爱”,对小学生兴趣培养有重要价值。

一、游戏对学生兴趣的影响

(一)增强兴趣的广泛性

传统体育教学常以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导致运动基础薄弱或性格内向的学生难以找到参与支点。体育游戏教学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活动设计,能够为不同特质学生提供适配的兴趣触点。比如,角色扮演类游戏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并调动其参与热情,竞技积分制游戏则满足好胜心较强学生对成就感的需求,能够广泛适用各种情况的学生。另外,传统教学多是理论背诵和统一模式的训练,游戏教学则能够融入舞蹈、武术、美术、数学、音乐、语文等多样化的内容,并通过视觉、听觉、动觉等激活大脑多个功能区的协同运作,扩大兴趣辐射范围,给予学生丰富、深刻的体验,能够促进学生兴趣广泛发展。

(二)发展兴趣的指向性

兴趣指向性指的是将学生自发、随意的参与转化为特定的学习目标的内在驱动力。传统教学中,热闹的自由活动缺乏秩序性,与教学目标脱节,而沉闷的正式教学则让学生毫无参与兴趣。体育游戏教学通过规则约束与目标的嵌入,构建了兴趣转化为技能的通道。比如,在“气球保卫战”游戏中,学生为完成团队任务需自发控制肢体协调性,无形中强化了平衡能力训练。当游戏任务与运动技能进行关联,学生的探索行为会自然导向于预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挑战中获得能力增长的具身体验,从而促进了兴趣的指向性发展。

(三)增强兴趣的持久性

学生的兴趣能否持久,主要取决于教学方式能否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传统教学中,重复性训练模式让学生初期的新鲜感随着技能练习的枯燥性逐渐消退。体育游戏教学则通过动态反馈机制以及情感联结,创造持续性参与激励。比如,采用“闯关积分制”将立定跳远训练转化为升级挑战,学生在不断的解锁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且不断促使学生向更高的级别挑战,使其持久的对该项活动保持兴趣。

(四)提升兴趣的效用性

传统说教式教学难以使学生理解运动技能的生活意义,导致兴趣停留在课堂层面。体育游戏教学通过情境设计,促使学生将学习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及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深化其对体育学习意义的理解与应用,提升了兴趣的效用性。比如,“消防员救援”游戏中的匍匐前进训练,使学生直观体会该动作在应急场景中的实用价值等。

二、小学体育游戏应用策略

(一)基于学生特征设计游戏

小学生身心发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约10-15分钟,骨骼肌肉尚未发育完全,适宜短时、高频的游戏形式。比如“动物模仿赛”游戏,学生模仿青蛙跳、螃蟹走等动作,在3分钟内完成5组不同姿势的移动挑战,既符合其动作模仿敏感期特点,又避免单一动作重复导致的疲劳感。中高年级学生进入规则意识强化期,可增加团队协作与策略类游戏,既能锻炼体育技能,又能激发其逻辑思维。同时,教师需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不同的运动强度游戏,使其与学生身体发育合理匹配。此外,教师需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可设计梯度游戏,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层级,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挫败感。

(二)结合内容创新游戏

体育游戏需与课程标准深度融合,避免为了游戏而游戏的形式化倾向。比如“50米快速跑”教学中,教师设计“时空穿梭者”情境游戏:将跑道划分为过去、现在、未来三段,学生佩戴不同颜色臂章代表不同历史时期角色(如原始人、现代运动员、未来机器人等),每段跑道设置对应任务,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自然完成起跑、加速、冲刺等动作训练,实现技能学习与游戏体验的统一。另外,游戏创新还可跨学科,比如“方位接力赛”中融入语文知识,要求学生在折返跑中根据指令卡完成“东-南-西-北”方位词造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结束语

体育教学的本质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通过兴趣培育为学生铺设终身体育的发展路径,游戏化策略为此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游戏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兴趣广泛性、发展兴趣指向性、增强兴趣效用行及持久性。教师实施游戏教学时,需结合小学生身心特征、教学内容等进行设计,以促进学生兴趣发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成.小学生体育游戏的创新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3, 25(6):52-56.

[2]刘礼.新课标背景下体育游戏在小学篮球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大众(智慧教育), 2024(1):0105-0106.

[3]戴斌.以"趣"激"味",游戏化拓展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 2024(16):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