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普通物理教学途径的研究
安秀加 陈万军 张国恒 更藏多杰 才让措 李毛才让
西北民族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基金项目:
1) 2022年校级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项目—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普通物理教学途径的研究 + 2022XJJG-07
2) 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学物理课程中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 23027
3) 西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物理基础类课程的思政建设及其多路径渗透的教学探索 + 2022XJJG-06
摘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注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校积极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普通物理教学的有效路径。对此,高校的物理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在物理知识的引申中融入中华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民族交融之史;在物理规律的教学中引入生活现象知识,让学生感悟民族团结之力;在实验探究中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感受民族团结协作之美;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情景教学法,带领学生感悟民族复兴之路。高校物理教师通过讲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筑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普通物理;高校教学
引言:新时代背景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高校教育教学的工作更应该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重点工作。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动力[[]]。高校开设普通物理课程,其重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体现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高校重视筑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需要,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高校普通物理课堂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其中的大量物理知识背后体现的社会时代背景、蕴含的思想方法、发现的物理规律以及物理现象,往往伴随着物理学家艰辛的科学历程,大学生充分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普通物理教学的深刻意蕴
(一)将各族人民共同取得的科学成就融入高校普通物理教学,有助于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我国各民族人民砥砺奋斗,团结协作,共同将科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取得了一系列伟大的科学成就。高校普通物理教学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有关《势能》的物理知识时,可以给大学生讲解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关背景知识。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年代最为久远、留存时间最长、使用时间最长,兼具无坝引水这一重要特征的伟大宏伟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末期,中华各民族儿女团结一致,在汉族太守李冰的率领下,巴蜀人民和羌族人民共同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中华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力量的集体结晶。这些历史知识与物理知识的融入,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势能有关物理知识,还有助于学生筑牢各民族团结协作意识,养成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将不同民族实践应用的科学规律融入物理教学,引导大学生认同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中华文化
中华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例如富有民族特色的丝竹乐器、传统乐器、民族乐器等。各族人民还应用物理知识中的热学知识,结合生产生活实践,用不同的方法烧制出了美味佳肴,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中灿烂的饮食文化,除了饮食文化外,热学知识还应用于青铜器物、陶瓷、铜器等精美器物的烧制过程中,这是中华陶瓷文化的创造;各族人民应用力学知识研制了各地区各具特色的建筑文物,这构成了中华文化中灿烂的建筑文化。
(三)将团结合作同心共筑的思想意识融入高校普通物流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中华民族共同培育的伟大民族精神
高校教师应该深刻的意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的树立,是开展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关键,而高校开设的普通物理课程中,有许多的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都深刻的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思想。新时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各个民族的合力,需要各个民族劲往一处使,需要各个力的方向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各民族的合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普通物理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有意识的引申
高校物理教师可以借助物理中“万有引力”相关知识来引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团结协作意识。首先,高校物理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万有引力”的概念和原理,通过简单易懂的例子和实验,让学生了解“万有引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物理现象,它是地球、太阳、月球等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究“万有引力”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体现,与学生一起分析和讨论,尝试找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万有引力”类似之处。总之,通过运用物理中的“万有引力”相关知识来引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团结协作意识。知识引申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教学手段,高校物理教师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并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归属感。同时,要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促进他们在团队合作中的学习和成长,帮助学生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有联想的引导
物理规律的形成多是前人从大量的生活现象中总结得出,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早在亚里士多德年代,人人都坚信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重要原因”。之所以大家普遍认同,是由于生活现象带给人的深刻的感悟,对此,高校物理教师可以引入与团结协作有关的生活现象,辅之以物理规律教学,这不仅可以加深大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记忆,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物理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中华各民族的团结之力。
中华民族的荣誉感也来源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与综合国力的提升,而国家的发展进步离不开每个人的进步,每个人的努力和奉献都可以对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结合这些实例,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并感受到集体荣誉感。这些团队活动可以是小组项目、团队竞赛或志愿者活动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大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并培养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可见,高校物理教师利用共振的概念联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结合实际生活与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感知中华民族的团结力量和整体价值,这有助于学生树立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有目的的合作
高校物理教学离不开物理实验的支持。经过实践发现,大学生在一些“开放式”的物理实验探究中,可以充分感悟到团结互助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因此,高校物理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指导时,如果可以结合实验内容,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启发和引导,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时的实践操作能力、动手协作能力,还能让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引导学生体会到各民族的包容、互鉴之美。设计一个物理实验项目,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例如,高校物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力学的实验,要求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的测量任务和数据分析,最后将结果综合起来进行讨论和总结。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分工合作和共同完成目标的能力。
高校物理教师在带领学生做《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时,应该先向学生解释迈克尔逊干涉仪实验的原理和意义。迈克尔逊干涉仪是一种利用光波干涉现象验证光速恒定的实验装置。这个实验的进行和完成需要团队协作,比如设立合适的光源、放置镜子、调节光程差等等,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努力。高校物理教师将学生分成合适小组,每个小组都负责不同的任务。
(四)有情境的感悟
高校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意识的将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共同成就引入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民族历史和物理规律之间的距离,让教学情境更显生活化,这样学生既能亲身感悟到物理学科助推学习生活的重要作用,又能感悟到物理规律助力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重要性,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电磁光谱》物理知识时,可以借助中国天眼和科学家南仁东的事迹,引导学生弘扬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养成团结协作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电磁光谱的概念和构成,包括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等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教师通过物理知识的讲解可以切实地说明电磁光谱对于天文科学的重要性,以及电磁光谱在通信、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展示科技发展与国家进步的紧密联系。接着,高校物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天眼是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够观测更遥远星系的无线电信号。向学生说明中国天眼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工程实现。同时,强调中国天眼的建设是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际科学合作的重大突破,彰显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作用和声誉。中国天眼的建设离不开南仁东教授的辛苦付出。南仁东教授是中国天眼的奠基人,高校物理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南仁东教授的有关事迹,以及他在射电天文学研究中的重大贡献,南仁东教授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具有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楷模。他为了实现中国拥有世界级的射电望远镜而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坚定地追求科学进步与国家发展相统一。在知识讲解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他们思考中国天眼和南仁东教授的事迹如何体现了团结协作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它对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影响,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探讨如何将这些精神和意识融入到自己的学习与实践中。可见,通过电磁光谱知识、中国天眼和南仁东的事迹,可以引导学生弘扬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团结协作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做出贡献的热情与动力[[]]。
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物理中《光的本性的认识》的相关知识,给学生营造教学情境,让学生意识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对此,高校物理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解释光是由电磁波组成的现象,并介绍光的传播速度、波特性和粒子特性等基本原理。光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社会和科技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高校物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光在社会中的应用,如通信、显示技术、能源、医学等。通过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光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光对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其次,高校物理教师将光的本性与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联系起来[[]]。
三、结束语
3)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上升。教育的发展既要立足当下,又要面向未来。高校应该重视在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任务指导下,结合当下的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具备高素质、专业能力更强的学生,培养具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生。高校物理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针对大学物理学科教学知识,结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教学渗透。高校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通过知识引申、规律引导、生活现象感悟、实验探究、情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离不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树立。今天,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高校的物理学科教学应该顺应时代,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教育,发挥学科育人的重要价值,推动中华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一起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李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中物理教学途径的研究[J].中学物理, 2022, 40(1):3.
[2]张其栋.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中物理"学习共同体"构建探析[J].教育, 2016, 56(5):37.
[3]程俊珠.以"高中智慧教室项目教学共同体"引领课堂教学实践[J].上海教育, 2019(4):1.
[4]严大为.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物理教学中环境科学渗透及创新思维研究[J].环境工程, 2022, 40(4):17.
[5]牟洪波,戚大伟,刘芳,等.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2019(45):159.
作者简历:安秀加, 男 ,(1991-01) ,藏族 ,青海贵德县人 , 讲师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物理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