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创新驱动力
郭永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400010
引言
在文化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之下,博物馆文创产业正在重新打造自身的文化传播架构。《千年一瞬·敦煌》《敦煌文创·献璎珞飞天数字藏品》《敦煌文创·榆林窟四大天王数字壁画藏品》等敦煌文创数字、“故宫瑞兽”、甘肃省博丑萌“马踏飞燕”、国博“凤冠”冰箱巾、“小粉炉”文创等系列文创产品在市场上引发反响热潮。博物馆已经冲破了以往单纯展现模式的桎梏,利用创意转化和技术强化把文化符号转变成为带有互动性、体验感又具备广泛传播能力的新时代商品,此等改变背后的驱动力主要是出于深层次挖掘文化资源以及实施品牌化经营手段。借助科技革新促使传统文化表达方法不断更新升级,迎合市场需求,扩大使用范畴,靠政策扶持创建起较为完备的产业链生态。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碰撞、 数字化与实体化相融合的当下,博物馆文创产业慢慢变成传承传统文化价值,拓宽文化消费领域的关键承载形式,它的发展动力一方面来自于“让文物活起来”的理念,另一方面则依靠文化,科技,商业和社会要素的协同更新,努力塑造起一条联系历史记忆和未来憧憬的“文化生态链”,这种发展模式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重要的实际途径。
1 博物馆文创产业创新概述
博物馆文创产业的本质创新可视为:依靠馆藏文化资源,通过跨学科整合,技术创新以及市场驱动,对传统文化符号执行解构,重组和再造的系统工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冲破传统文物展示和复制品的局限,促使历史记忆,艺术审美,实用功能及现代科技达成融合,从而塑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经济价值的创意产品,交互平台和数字化内容,这其中既有对文物IP 的挖掘和品牌化运作,例如用叙事手段创建文化IP 体系,又有数字技术在文化传播方面的新尝试,比如利用 AR/VR 技术重新塑造沉浸式展览体验,还包含根据用户需求实施产品更新策略,开发盲盒,文创雪糕之类的符合年轻群体消费偏好的新形式。 其核心目的不单是做到文化传承和经济价值的有机融合,而且要塑造“文化+ 科技+ 消费”深度整合的生态系统,依靠数字化技术冲破传统物理空间的约束,促使博物馆文化朝着交互性加强,沉浸感改善,流传范围扩大这种现代生活方式转变,进而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环境中的动态传承和更新发展[1]。
2 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创新驱动力分析
2.1 文化资源转化力:核心驱动力(1) 文化资源的深层挖掘与创意转化研
博物馆文创关键之处在于把馆藏文物及其历史文化要素变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意产品,拿来说,“汉代雕塑”文创系列把汉代陶俑、石刻的艺术特点同现代潮流玩具的设计理念融合起来,既守住文物独有的美学价值,又给它增添当代审美意蕴;“一见钟琴”主题文创,以的“松石间意古琴”和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编钟”为创意灵感,通过编钟(宫廷礼乐)与古琴(文人精神)的并置,展现中华文明“礼”与“乐”的双重内核。将文物的整体造型、铭文、题跋等元素巧妙融入文创产品,打造出具有“日常性”“体验性”“收藏性”的产品,紧密联结大众生活。构建起传统乐器与现代生活的情感纽带,以 “可触碰的符号” 唤醒公众对历史的共鸣,将编钟与古琴从静态文物转变为动态文化符号,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范例。这种转化要冲破传统“表层化复刻”的束缚,深入探究文物承载的巴蜀文化,长江文明以及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再联系当代设计理念和实际使用需求,做到传统文化要素的更新性转化和流传[2]。
(2)差异化定位与 IP 化运营
凭借长江三峡及巴渝文化的地方特色资源,塑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创品牌体系,围绕“三峡”为主题,推出“三峡文创”“三峡渝礼”“大溪”“三峡印象”“盛筵”等系列产品,涉及文具、家居用品、服饰配饰等诸多领域,通过更新设计和文化阐释来加强区域文化认同感,而且,以馆藏文物“鸟形尊”“说唱俑”“九秋图”“白鹤梁”等明星文物为关键元素,塑造起多元化的品牌架构,利用专题展览的开发主题化的产品,筹划以及跨领域的联名营销活动,加深文化共鸣和情感联系,其典型案例包含与霸王茶姬合作推出的以 " 茶遇三峡 " 为主题的品牌联名活动。通过文化赋能商业、跨界资源联动的创新模式,成功实现博物馆文化传播与品牌商业价值的双向提升。活动以联名周边、线上线下互动、全平台传播为核心抓手,覆盖重庆全域用户,形成“文化破圈+ 流量转化”的成功案例。
2.2 技术创新推动力:跨界融合的引擎(1) 数字化赋能:虚实交融的文化体验创
技术创新极大改变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格局, AR 智能导览 小程序依靠智能手机摄像头达成图像识别功能,把静态的历史场景变成动态的交互内容,而且融合语音解说来优化用户的体验感,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方面有着特别的优势,给数字文创同数字经济的协同发展给予了更新的尝试途径 [4]。2024 年该馆提出“三峡文化数字院线”建设 , 基于现有基本陈列和重要临时展陈,打造的以展示三峡文化、传承和弘扬长江文明为核心理念的开放性数字文化平台。其中推出的《三峡侏罗纪》 VR 大空间项目,让体验者以长江三峡生态科学考察队队员的身份,在采集样本时意外闯入侏罗纪峡谷,需完成远古生物、植物样本采集后逃离,过程中可撞见恐龙决斗,躲避恐龙攻击,成功逃离后还能欣赏长江三峡壮丽景色,该VR 项目受到青少年的追捧。三峡文化数字院线的上线,标志着三峡博物馆在 “科技 + 文化” 的融合创新上取得了新进展,有助于推进数字技术与文博事业深度融合,实现博物馆文化生产力、创新力的有效提升。
(2) 智能制造:供应链优化与定制化生产
智能制造技术在文创产品上体现出明显的提质增效效果,采用“3D 扫描 + 激光雕刻”工艺,精准复原馆藏“战国青铜虎钮錞于”的纹饰细节,再把这些纹饰嵌入茶具、文具等实用品里,这样既传承了文物的艺术价值,又优化了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该馆推出的《虎虎生风 巴人如歌》以青铜虎钮錞于为原型,采用 IP 盲盒手办景品形式,且手办材质选用质感厚重的环保材料,提升了产品收藏价值,这些都体现了智能制造与文创设计的融合。随着各馆依靠数字技术搜集传统纹样的数据资料库不断建设和完善,依靠智能织造设备达成大规模生产,可以给予客户更多个性化定制服务,可以把客户的姓名、祝福语、自主选择纹饰等个性化需求展现到丝巾、手包、T 恤、餐具等产品的表面。还有最近各地博物馆都出现自助魔术拍照机,以博物馆特色文物和场景设置融合 AI 换脸技术为游客提供自助拍摄纪念照片。这些新形式不但会推动柔性制造体系的形成,而且也符合当前消费者对于多样化、个性定制化产品的需求。
2.3 市场需求拉动力:消费升级的驱动(1)年轻化消费群体的崛起
以 00 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渐渐变成文创消费的关键力量,他们在文创方面个性化表达、沉浸式体验以及社交互动的需求大大加强了文创商品的市场关注度和实用价值,这种现象促使文创领域持续探寻新的模式。推出的 “大溪考古” 盲盒带有潮流玩具的特征,通过随机分配来达成玩家的探索愿望,借助社交媒体迅速火起来;“一见钟琴” 文创雪糕把传统礼乐文化同现代食品设计奇妙联合起来,在网上平台受到大众热烈关注; “韩熙载夜宴图” 系列积木按照模块化的设计理念,产品通过模仿书画作品,让用户参与场景人物、背景复原,激起用户的参加和展示兴致,促使用户自行拼装组合,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娱乐功能,进而推动传统文化做到现代化转变和流传。
(2)文化消费场景的多元化
“博物馆 +”模式拓宽了文化消费的边界,和当地企业联手打造“175M”博物馆咖啡,创意来源于三峡工程的 175米最高蓄水水位,这一数字承载着重庆人的集体记忆,使咖啡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象征意义。还联手冠达世纪游轮共建“江上移动博物馆”,将展览、专题讲座、文创销售与江河旅游结合。游客可在 “世纪远航” 号游轮上扫描展品获取历史故事,促进游客在航行途中深入探究长江文明的意义,在线购买文创纪念品,开创 “交通 +文化 + 消费” 新模式。“博物馆 + 研学教育”通过打造特色课程、推进馆校合作等方式,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研学体验,像由三峡博物馆打造《少年读巴渝》研学课程,足迹遍布三峡、武隆等地,以真人秀电视节目形式,全程记录小营员研学过程,小营员以文博小讲解员身份展示巴渝传统文化,把传统技艺实践同文化传承融合起来,精准对接各种群体的文化需求[5]。
3 总结
文化传承和科技创新深入交织的形势之下,博物馆文创产业正遭遇从“文化附着”走向“文化重塑”的重要转型,“三维驱动”变成引发这种变动的关键动力机制,一方面靠文化的转换能力,凭借对 IP 的挖掘以及对叙述的更新去冲破文物传统展现方式的限定性,进而使文物得以踏入现在的生存状况之中,另一方面依赖于技术和更新的力量,采用数字技术和智能手段来重新构建文化体验形式,在虚拟展示的基础上延伸到区块链数字藏品板块,塑造“可交互的历史”,并且按照市场的导向来做事,面向 00 后这样的消费者群体偏好去设计盲盒、雪糕、积木文创之类的新型产品,把文化消费转变成情感联系的关键途径。
参考文献:
[1] 姜照君, 顾江. 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创新驱动力研究[J]. 人民论坛,2025(5).
[2] 钟郛 . 博物馆文创产业创新发展模式实践与思考——以四川博物院触梦巴蜀文创嘉年华为例 [J]. 收藏与投资 , 2022, 13(9):160- 162.
[3] 苏绎桐, 汤晓颖.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创新策略研究 [J]. 美术学报 , 2023(5):156- 160.
[4] 李运国 .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博物馆文创产业转型研究[J]. 中国经济研究 , 2025, 4(1):8.DOI:10.48014/jce.20241227001.
[5] 洪 丽 华 . 博 物 馆 文 创 产 品 创 新 存 在 的 问 题 及 解 决 策略 分 析 [J]. 中 国 民 族 博 览 , 2022(14):211- 213.DOI:10.3969/j.issn.1007- 4198.2022.14.055.
作者简介:郭永 1981 年 1 月 3 日 男 重庆 汉 本科 中级 研究方向: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