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方法应用研究

作者

汪健

武汉安和福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00

摘要:工程施工阶段是工程项目实施的重要环节,成本控制的成效直接影响工程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力。文章围绕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理论与实践展开研究,分析施工阶段成本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成本管理及信息化技术等方法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并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总结当前施工阶段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完善管理体系、推进技术创新及建立激励机制的优化策略,为提高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水平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工程施工;成本控制;预算管理;资源优化;风险管理;信息技术

在现代工程项目建设中,施工阶段通常是资金投入最多、资源消耗最大的环节,也是成本失控的高风险阶段。由于施工过程中涉及多种资源的配置与协调,以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政策要求,成本控制的难度较大。近年来,随着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如何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成本的合理控制,已成为工程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影响施工成本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材料价格波动、施工技术选择、人员管理以及施工环境的不确定性等,这些因素使得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难以满足当前需求。有效的成本控制不仅有助于提升工程经济效益,还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与影响因素

(一)成本控制的内涵与特点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通过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对项目资源进行计划、执行、监控和调整,以达到成本效益最优化的目标。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特点在于动态性和实时性。与设计阶段或招投标阶段相比,施工阶段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如材料价格波动、现场条件变化等。这要求成本控制必须具有灵活应变能力,同时依赖于严密的计划与精细化管理。

(二)施工阶段成本构成分析

施工阶段成本主要由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直接成本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设备费。以某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为例,混凝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其成本约占总施工费用的30%-40%。钢筋和其他辅材的费用占比约15%-20%。机械设备费的分摊与使用效率直接影响总体成本控制效果。间接成本则包括临时设施搭建费、现场管理费用和不可预见费用,这部分成本约占总费用的5%-10%。在进行成本估算时,应针对不同项目特点对各项费用进行细致分解,以确保控制目标的可操作性。

(三)影响施工成本的关键因素

施工阶段的成本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既包括内部因素,也涵盖外部环境的制约。内部因素主要体现在施工组织、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上。合理的施工组织方式,如流水作业法,可以通过分工明确和资源均衡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时间和成本的浪费;高效的施工技术则能显著降低资源耗费,例如,通过采用铝合金模板替代传统木模板,可提高材料周转率并降低约25%的成本;管理团队的协调能力和经验对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尤为关键,一旦管理失误,容易引发材料浪费或工序冲突,导致额外费用增加[1]。外部因素则更多受到市场环境、政策法规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市场价格波动常常带来直接成本的不确定性,如近年的钢筋价格因供应链问题波动;尤其是环保要求,也可能增加额外的设备和措施投入;此外,自然环境因素,如雨季或寒冷天气,不仅影响施工进度,还可能产生额外的保护措施费用。

二、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与技术

(一)成本控制的管理方法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需要科学的管理方法作为支撑,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成本管理和责任成本管理是其中的三大核心方法。全面预算管理强调施工预算的全覆盖和动态调整,施工企业需根据工程量清单及市场调研,制定精确预算并定期分析预算执行情况,以及时纠正偏差。例如,某市政项目通过月度预算审查发现混凝土用量超标,及时调整施工方案,避免了进一步的成本浪费。目标成本管理则注重全过程的成本动态跟踪,将总成本目标分解到每个施工阶段和工序,并通过实时监控确保各环节成本控制在预期范围内。某桥梁工程通过设定分段目标成本,采用精确测算和分段管控,最终节约了约5%的总费用。责任成本管理则将成本控制责任细化到个人和部门,通过绩效考核与奖励机制相结合,调动全员参与成本控制的积极性[2]。例如,某建筑企业通过将班组的成本节约与绩效挂钩,显著提升了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这些方法从不同层面为施工阶段成本的优化提供了可操作的管理框架。

(二)成本控制的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在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信息化技术和施工技术优化是两大关键领域。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如BIM技术和物联网技术,显著提升了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效率。BIM技术通过建立三维模型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模拟和优化,能够精确预测材料需求并减少浪费[3]。例如,某商业综合体项目利用BIM技术优化管线布置,降低材料浪费20%,并缩短了工期15天。同时,物联网技术通过实时监控设备状态和材料消耗,提高了施工现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在施工技术方面,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可以直接降低施工成本。例如,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铝合金模板替代传统木模板显著提高了模板的周转次数,并减少了25%的单次使用成本;基础施工中,旋挖钻孔技术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减少了泥浆处理费用。这些技术手段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施工效率等多个层面强化了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为施工企业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撑。

(三)成本控制的流程管理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贯穿于施工的各个环节,需要从施工前期、施工中期到施工后期形成完整的流程管理体系。施工前期的成本控制重点在于优化设计方案和精确成本估算,通过对施工方案的多方案对比和资源投入的科学测算,为后续的成本控制奠定基础。例如,某污水处理厂项目通过优化设计,将泵站基础的混凝土用量减少了12%,节省了约50万元的成本。施工中期的成本管理则强调动态监控与偏差纠正,利用现代化的管理平台实时监测施工进度和成本投入情况,对材料供应、工序安排和设备配置进行及时调整。一家建筑公司通过智能化施工管理平台,每天收集工地实时数据并进行分析,成功将项目的实际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同时降低了约8%的偏差率。在施工后期,通过全面的成本核算和总结评价,可以梳理施工过程中的节约点与超支点,为后续项目的成本管理提供可靠依据。例如,某公路施工项目通过废料的回收再利用,不仅减少了约20%的材料成本,还为企业积累了宝贵的成本管理经验。完整的流程管理体系是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得以高效实施的保障。

三、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案例分析与优化策略

(一)典型案例分析

某大型高铁项目在施工阶段通过系统化的成本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该项目总投资规模超百亿元,施工环节复杂且工期紧张,因此成本控制成为项目管理的重中之重。项目管理团队采用了全面预算管理与目标成本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将成本控制目标细化到各施工阶段和分项工程。例如,在桥墩施工中,采用了新型钢筋加工设备和优化后的混凝土浇筑工艺,将传统施工工序中容易出现的材料浪费问题降至最低。通过技术优化,钢筋利用率提高了15%,混凝土用量减少了10%,从而节省了约800万元的工程成本。此外,该项目引入了BIM技术进行施工全过程的动态成本监控和资源调度,利用三维建模技术精确测算材料需求量,避免了资源的过量储备。在施工中后期,通过动态成本偏差分析系统,每月进行成本执行情况分析并及时调整施工方案,进一步降低了工程成本。最终,该项目的实际施工成本比原定预算降低了近6%,为类似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的成本控制提供了成功范例。

某城市住宅项目的成本控制则因管理不善导致严重超支,成为典型的失败案例。该项目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统一的材料采购计划。在施工初期,项目未能及时完成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导致在钢筋和混凝土价格高峰期被迫采购大量材料,采购价格比市场均价高出15%-20%。此外,由于未建立有效的施工组织协调机制,部分施工队伍因工序衔接不合理而被闲置,闲置期间的人工费用进一步增加了间接成本。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因施工现场管理松散,钢筋加工损耗率达到了8%,远超行业标准的3%-5%,直接导致材料浪费严重。最终,该项目的实际成本超出预算近20%,并因超支问题拖延工期,给企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此案例暴露了材料采购、工序协调和现场管理方面的系统性问题,为施工阶段成本管理的规范化提供了深刻教训。

这两个案例从正反两个角度展现了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对项目成败的决定性作用,既展示了成功项目中系统化管理和技术创新的优势,也揭示了失败案例中缺乏计划和管理失误的后果,为成本控制的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警示。

(二)施工阶段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成本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首先,成本控制意识薄弱是普遍问题之一。一些项目管理者过于关注施工进度,忽视了对成本的严格管理,导致资源浪费现象普遍[4]。例如,在某市政工程中,管理团队未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导致采购的砂石料库存过量,占用资金且部分材料因储存不当受损,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其次,管理流程不规范直接影响了成本控制的系统性和精确性。部分项目缺乏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施工阶段的成本数据记录与分析不足,导致实际成本支出和预算之间的偏差无法及时纠正。例如,在某住宅项目中,由于预算编制不充分,施工中途增加的设计变更未纳入预算审核,最终导致整体成本超支约15%。此外,供应链协调不畅也是一大难题。材料供应商未能与施工计划同步,导致施工现场频繁出现材料短缺或积压现象。例如,某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因钢筋供应延误,施工现场被迫停工一周,不仅造成了直接的人工费用损失,还影响了后续工序的衔接,进一步推高了间接成本。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在意识、制度和执行层面的全面不足,迫切需要通过管理优化和技术改进加以解决。

(三)优化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策略

为提升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效果,需要从意识培养、管理体系完善、技术手段应用和激励机制优化等多个方面综合施策。首先,应强化成本管理意识,通过定期开展专项培训和组织经验分享,提高全员对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尤其是管理层需带头重视。例如,某建筑企业通过每月开展成本分析会议,使项目团队能够及时了解成本偏差并采取纠正措施。其次,完善管理体系是优化成本控制的关键,需建立从预算编制、目标成本设定到动态监控和责任成本考核的完整流程,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执行效率[5]。例如,实施集中化材料采购和库存管理,某桥梁工程项目通过统一采购钢材,成功降低了材料成本约5%。同时,推动技术创新与信息化建设,如加大BIM技术的应用,利用其在施工模拟、资源优化和成本分析中的优势,提升成本控制的科学性与精确性。此外,采用智能设备如无人机监控施工现场和物联网技术进行设备状态监测,也能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最后,需优化激励机制,通过将成本控制成果与绩效考核挂钩,激励项目团队积极参与成本节约。例如,某公司对节约成本的项目团队按比例进行奖励,显著提高了全员的参与热情和责任意识。这些策略从多个维度协同发力,为施工阶段成本控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

总结:工程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是项目管理的核心内容,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对成本控制的基本理论、关键方法和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是实现成本控制目标的关键。全面预算管理、目标成本管理和责任成本管理为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提供了系统的框架,而信息化技术和施工技术优化进一步提升了成本管理的精度和效率。同时,案例分析表明,成功的成本控制离不开精细化的管理和动态调整,而失败案例则凸显了计划不当和管理失误的严重后果。成本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只有通过全员参与、科学管理和高效执行,才能在确保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实现施工成本的最优控制。

参考文献

[1]冯嘉楠,徐思然.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要点[J].商讯,2024,(19):115-118.

[2]林梅.工程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与管理[J].居业,2024,(07):121-123.

[3]孙艳翠.基于BIM技术H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控制应用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23.000188.

[4]徐婧.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研究[J].新城建科技,2023,32(23):103-105.

[5]杨魁.建筑工程施工阶段成本核算及控制措施分析[J].居舍,2023,(28):142-144+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