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律动”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陈志先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三十二学校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一、引言
小学低段是学生音乐素养启蒙的关键阶段,此阶段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且天性活泼、乐于参与身体活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小学低段音乐教学需注重“以身体动作体验音乐”,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游戏化律动”作为一种融合音乐元素与游戏形式的教学手段,将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身体动作,能够有效解决低段学生音乐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理解难度大”等问题。深入研究“游戏化律动”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的创新应用,不仅能丰富音乐教学形式,更能为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早期培养搭建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
二、“游戏化律动”的内涵
“游戏化律动”是基于小学低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音乐感知为核心,以游戏为载体,通过身体动作表达音乐要素的教学活动。其核心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趣味性,通过游戏情境、角色设定、竞赛机制等元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愿;二是音乐性,所有律动设计均围绕音乐知识与技能展开,确保身体动作与音乐要素高度契合;三是互动性,鼓励学生个体探索、同伴协作或师生互动,在互动中深化音乐理解。
三、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形式与学生特点适配性不足
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讲授式教学,以教唱歌曲、讲解乐理知识为主,忽视低段学生“以身体动作为主”的学习特点。课堂活动缺乏趣味性与互动性,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参与积极性不高,难以主动投入音乐学习。
(二)律动教学缺乏系统性与创新性
部分课堂虽引入律动环节,但多为简单的“跟我做”式模仿动作,缺乏与音乐要素的深度结合,且内容设计单一、重复,难以持续吸引学生兴趣。同时,律动教学未形成完整体系,与课堂目标、知识模块的衔接松散,无法有效辅助音乐知识学习与技能培养。
(三)评价方式单一,忽视过程性发展
当前小学低段音乐课堂评价多以“是否学会歌曲”“动作是否标准”为核心,侧重结果评价,忽视学生在律动过程中的参与度、音乐感知能力、创造力等过程性表现。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也难以发挥评价对学生学习的激励与引导作用。
四、“游戏化律动”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的创新应用策略
(一)立足音乐核心要素,创新“游戏化律动”内容设计
1. 围绕节奏感知设计律动游戏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针对低段学生节奏感知能力较弱的问题,可设计“节奏传递”“节奏寻宝”等游戏化律动。通过身体动作传递固定节奏,或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对应节奏卡片并通过律动表现,将节奏学习转化为趣味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节奏意识。
2. 结合旋律特点设计律动游戏
旋律的高低、起伏是音乐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可设计“旋律爬山”“旋律小火车”等律动游戏。让学生通过身体动作直观感受旋律变化,将抽象的旋律线条转化为具象的身体运动,深化对旋律的理解。
3. 融入音乐情感设计律动游戏
音乐情感的表达需结合力度、速度等要素,可设计“情绪变变变”等律动游戏。根据音乐力度调整动作幅度,根据音乐速度调整动作频率,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音乐传递的情绪,培养音乐情感感知能力。
(二)优化实施路径,提升“游戏化律动”教学实效
1. 创设情境,激发参与意愿
在“游戏化律动”开展前,通过故事、图片、音频等手段创设与音乐主题相关的情境,并为学生设定角色,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律动目标,主动参与律动活动,增强代入感与趣味性。
2. 分层引导,兼顾个体差异
低段学生能力存在差异,“游戏化律动”需设置分层任务:基础层以“模仿跟随”为主,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掌握基本动作与音乐要素;提升层以“自主改编”为主,鼓励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基础动作上加入个性化创意;拓展层以“小组创编”为主,引导学生合作设计完整的律动方案,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
3. 衔接课堂环节,实现教学闭环
将“游戏化律动”融入课堂导入、新知学习、巩固练习、课堂小结等全环节:导入环节通过律动游戏吸引注意力,激活音乐感知;新知学习环节通过律动辅助理解音乐要素;巩固练习环节通过律动强化知识应用;小结环节通过律动回顾课堂内容,形成“感知—理解—应用—回顾”的教学闭环,提升课堂教学系统性。
(三)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完善“游戏化律动”教学反馈
1.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全面发展
将评价重点从“结果”转向“过程”,设计多维度评价指标:包括“参与度”(是否主动参与律动、是否积极互动)、“音乐感知”(动作是否贴合音乐要素、是否能感知音乐情感)、“创造力”(是否有个性化动作设计、是否参与创编)、“合作力”(小组活动中是否配合同伴、是否贡献想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
2. 丰富评价主体,强化学生自主反思
采用“教师评价 + 学生自评 + 同伴互评”的多元评价方式:教师从专业角度给予针对性反馈;学生通过“我会做”“我能改”等简单语言进行自评,反思自身学习成果;同伴间通过“你做得好”“我们可以一起改进”等互评,学习他人优点,培养评价能力与反思意识。
3. 优化评价方式,增强评价趣味性
结合低段学生特点,采用“星级贴纸”“律动小奖章”“音乐成长树”等可视化、趣味性评价工具。根据学生表现发放对应奖励,将评价结果转化为直观的视觉符号,让学生清晰看到自身进步,增强学习成就感与积极性。
五、结论
“游戏化律动”作为契合小学低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手段,在激发音乐学习兴趣、深化音乐要素感知、培养综合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针对当前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适配性不足、创新性欠缺、评价单一等问题,通过创新内容设计、优化实施路径、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发挥“游戏化律动”的教学价值,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在未来教学实践中,“游戏化律动”还可进一步与信息技术融合,借助动画、互动课件等资源丰富教学形式,相信通过持续的探索与创新,“游戏化律动”将成为小学低段音乐课堂的重要支撑,为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梦 . 小学低年级音乐节奏训练游戏化的创新思考 [J]. 新课程,2025(10):106-107.
[2] 马慧 . 基于游戏化活动的小学低段音乐教学微项目实践研究[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4(20):111-113.
[3] 刘佳. 小学低段音乐教学高效方法:游戏化教学案例研究[J].教育艺术,2024(11):66-67.
[4] 王佳 . 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游戏化的创新思考 [J]. 中小学音乐教育,2023(08):26-28.
[5] 李雪 . 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游戏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J]. 课程教育研究,2025(05):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