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新要求·新方向

作者

施丽敏

常州市新北区奔牛实验小学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部分提出:“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由此可见,“老方法”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那么,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帮助学生建立结构化的数学知识体系。关键在于提炼核心概念,整体分析单元内容和学习情况,确立核心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设计关联性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理清知识,建立整体认知。本文以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的面积》为例,从结构化思维视角,探究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数学;单元整合;结构化;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即“数”与“形”)的学科,其知识点是紧密相连的,是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但从现行的教育方式来看,教师“课时”设计与数学知识“整体”结构产生矛盾,呈现零散化、割裂化状态。鉴于此,把“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作为教学导向,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编排,整合单元内容,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打通知识“隔断墙”,建好数学“承重墙”,推动课程学习走向结构化,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生成。

一、结构化思维与单元整合教学

(一)概念

结构化思维指从整体到局部,从框架到细节,是一种层次分明、逻辑科学的思维方法。面对一个数学单元时,要求从大观念出发,系统全面地分析,通过不断的内容梳理,对关联性知识进行结构化整合

单元整合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主题为单位,从整体设计角度出发,对存在联系的一个单元或多个单元的内容进行重组分配,构成一个主题化、整体化的教学模块。但是,不仅限于教学内容,还指向课内外教学资源的整合。

(二)关系

单元整合教学与结构化思维密切相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前者强调教学逻辑规划,围绕一个核心概念或主题展开探究学习;后者注重分析每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组织学习内容。总之,结构化思维不仅是单元整合教学的导引索,也是成果索,二者相互成就,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二、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发展现况

(一)联系不紧密

现如今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是按部就班一节一节、一章一章的学习,尽管一定程度上能达成夯实基础、提升技能,但课时内容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整体性不强,容易导致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二)课时不平均

分配课时是单元整合教学设计的关键点,不少教师在单元备课时,都是以教材为基础,凭借自身教学经验来划分,进行教学安排,或多或少,导致学生无法完完全全地内化,建构知识。

(三)深刻性不足

苏教版数学教材的知识是以螺旋上升的结构编排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按照“新知探究—练习巩固—新知探究—练习巩固”流程推进。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学生过于依赖练习生成基础知识,缺乏更深入的探究。同时,也没有自主深挖知识的关联,学习效果自然不佳。

三、基于结构化思维的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实施

(一)深度解读教材,重整单元框架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结构编排上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在实施单元整合时,需要从大概念出发,认真分析和解读教材内容,做好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重组单元课时内容,由浅入深逐步提高教学效果。

《多边形的面积》单元隶属于图形几何领域“测量”模块,通过比较人教版、苏教版和北师大版本的教材内容,发现都是按照“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顺序推进,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进行教学,最终得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总的来说,分为三大教学板块,基础探索——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举一反三——三角形、梯形的面积;深化运用——简单组合图形以及实际问题应用。由此我认为:本单元内容是可以整合的。

(二)分析班级学情,制定教学目标

基于统整理念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拟定是重中之重,教师需要从多个角度和方面分析学生的学情,精准定位学习情况、学习起点,了解学生发展需求,依照单元主题,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目标,引领教学活动推进。

从全局出发,五年级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已经建立了初级认知,并大概了解数格子法、割补法,为本单元教学奠定了基础。但由于是三年级所习得,四年级没有涉略面积内容,经过一年多的空期,学生对面积的概念、面积单位、面积大小的感知已经处于淡忘状态,正需要一个唤醒的过程。基于此,围绕单元主题

核心目标:1.运用“分割法”“添补法”“拼组法”,从已知图形面积探索多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渗透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2.通过面积公式的应用,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三)凝聚单元主题,设计学习任务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认知具有直观性特征,其学习态度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在实施单元整体性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设计多样性的学习任务或活动,转换课堂教学角色,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一步步建构知识网络。

基于《多边形面积》单元整合内容,建立三阶导学任务,引领学生合作探究,深度思考,进行数学猜想与验证。(1)用直尺直接量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边长,它们各边的长度与面积有什么关系?(2)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是否能用这种单位面积度量的方法?(3)如果不适用,你能想到转化的方法吗?转化前后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通过初步认知后,再出示一块组合图形,试问如何进行分割、添补,一共有几种方法,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小组讨论交流,进行面积公式聚合,最终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教学引导,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转化方法,能够学会基于已有认知展开自主探索。

(四)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回顾反思

评价是单元整合教学的最终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提高和完善自己,

单元整合教学不仅注重设计与实施,还要求评价的落实。一般情况下,单元整合要解决三方面问题,即“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显然,评价是解决第三个问题。它既是对“这一单元”学习的回顾与总结,也是对“下一单元”的指引。

那么,如何进行单元整合教学评价?课后作业无疑是最直接的方式,直观呈现学习成果。基于此,设置开放性作业:回顾本单元内容,用字母表示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说一说每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其次,计算出下面的图形面积。师:你发现了什么?生:面积相等。

师:四个图形形状、大小都不一样,为什么求出来的面积相等?勾连梯形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关系,自主建构“通式”,形成转化思想。最后,根据公式推导解说、面积计算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相互指正建议,及时查缺补漏,完善单元知识结构。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是为适应课程改革的理念,构建以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学。但是,在执教之前,一定要吃透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在它们的引领下开展一系列教学行为。从上述教学实践发现,基于结构化视角的单元整合,打破了单个课时的教学方式,在学习活动和任务驱动下,学生的知识、方法、思维等逐层深入,对单元主题、核心概念有了清晰的理解,最终形成了网状式的知识结构。在后续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立足单元目标,以核心概念为主线,以综合实践为载体,对单元知识进行整理和运用。只有如此,学生结构化思维才能得到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华珍.结构化: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必然诉求[J].华夏教师, 2022(16):78-80.

[2] 汪培.单元整合为基础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实践研究[C]//2023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Ⅱ).2023.

[3] 李斌.结构化视角下数学整体把握教学探索——以苏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单元的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参考, 2024(18).

[4] 范彬彬.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策略分析[J].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3(31):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