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温度解码:家校沟通的破冰实践

作者

何威华

台州市路桥区第二中学 318050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道:“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这些对于德育方法的揭示,就给了教育者一个启迪: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因为对方的错误而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当学会宽容。宽容对方的过失并不是一味姑息迁就,而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诚恳为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宽容心和人文情怀平等的去对待。教师并不会因为宽容而失去威信。相反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更体现了一个教师的教育艺术和魅力。

现将今年发生在我班班级微信群的经历讲述给大家。

一、案例背景

进入九年级后,为了有更多的学习时间,班级大部分学生选择了住校。七八年级时略显冷清的班级微信群渐渐热闹起来,除去交流孩子的学习问题外,经常有家长向我和任课老师询问学生的生活起居,让老师给学生捎带存放在校门卫室物品的微信消息更是络绎不绝。每次看到消息后,我和老师们基本都会及时的告知学生,哪怕偶尔忘了,传达室门卫冯师傅也会热心地每个教室送过去,一切看起来都相安无事。

2017年的早春,天气如同过山车一样,忽冷忽热。2月23日周四,天气突然转冷,一天之中微信群里让捎带衣服的家长特别多。晚上7点多,班级小浩同学的爸爸发来微信让老师转达一下衣服放在门卫处。由于没有打开微信,当天晚自习的老师并没有通知到学生,直至第二天放学回到家,小浩都没有拿到衣服。周五晚上,小浩的爸爸得知此事后,情绪异常愤怒,在班级群里发了一些很激动的言语,直接将矛头对准了老师,将一顶“缺乏责任心”的大帽子扣在了老师头上,并煽动其他家长,此时群里死一片寂静,气氛非常凝重。

二、案例过程

面对这种局面,如果不作回应,可能难以消除小浩爸爸的负面情绪,又会让其他家长产生老师缺乏责任心的错误印象;如果在群里针锋相对,又怕让事态变得更加复杂。于是我决定:

第一步:安抚家长。首先询问学生是否因此而得了感冒,当得知小浩并没有因此而生病时,我着实松了口气。随即我向家长解释建群的初衷就是想为家校联系提供纽带,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服务,但是难免百密一疏,希望能够互相体谅,但是小浩家长依旧不依不饶。这时,颇为感动的是部分家长和同学站了出来,一个、两个、三个……他们像接龙一样自发地安抚小浩爸爸,又举了平时班组老师和他们之间良好互动的事例来声援支持我。慢慢的,小浩爸爸没了声音,我捧着手机也有种热泪盈眶的感觉。

第二步:电话沟通解心结。虽然群里的风波暂时告一段落了。但是小浩爸爸的心结仍然没有打开。冷静一小段时间后,我拨通了他的电话。我诚恳地谈到自己非常体谅他作为父母担心孩子的心情,这次事件也确实存在沟通的问题,作为老师,这是后续我们要努力改进的地方。但是半年多来家长类似的捎带口信不下几百条,这次也是百密一疏,也请家长不放心的话下次可以电话通知一下。在我真挚的言语下,小浩爸爸的态度逐渐缓和了下来。

第三步:迟来的道歉。周六一大早,小浩的爸爸悄悄在群里发了一条“这次的原因在我,给大家添麻烦了,十分抱歉”的消息,随后得到了一部分家长的点赞。看到这些后我如释重负。

第四步:临时班会。星期一回到学校,我发现还有同学聚在一起谈论这件事情,小浩同学夹在其中,低着头好像有些不敢与我对视。怎样打消学生的顾虑呢?恰好第一节课是我的课,于是我召开了一次简短的临时班会。班会上,我问道“这件事情中有没有好的地方?”学生沉吟片刻说到“父母其实是很关心我们的,老师也是如此。”“那么以碰到问题时该怎么处理好呢?”,“我们可以约定微信群只能讨论学习或者发布消息”,“老师怕忘的话有时让我们帮忙记一下”,“要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在大家善意的发言中,小浩同学的头也慢慢地抬了起来。

三、案例分析

(一)学生无小事 处处皆细心

班级里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对于班主任来说,每个孩子只是班级的50分之一,但是对于父母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100%。家长或学生一旦认定老师有错,缺乏尊重的时候,心中就可能产生不信任感,导致产生对抗心理和抵触情绪。所以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要细心,学生事,事事在心,这样才能赢得学生和家长的尊重。

(二)沟通多宽容 家校更和谐

德育工作时,应当放下老师的架子,像朋友一样聆听家长和学生的倾诉,倾听他们的心声,换位思考他们为什么会这么做,试着去理解他们的难处,交谈时诚恳一些,务实一些,只有当教师、家长、学生三方之间互相理解,形成合力,才能真正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促进德育工作发展。

(三)班会敞心扉 德育沁人心

德育主题班会是班主任班级工作的主要阵地,它的部分实效来源于主题的方向性和针对性。通过发动学生商讨和解决班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可以明确、统一、强化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例如通过此次班会,教会了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杜绝了班级中一些不当的言论,又消除了师生之间的隔阂,帮助师生之间建立起更加亲密的联系。

四、反思

弘一大师曾说道:“人之谤我,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宽容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德育之道,让你能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或家长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更加体谅对方。多一点对学生或家长的宽容,我们的德育就多了一点空间,在德育之路,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与孤独。学会宽容对方,才会少一点风雨,多一点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