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洪良浩的两次燕行及他的思想变化
朴玲丽
延边大学
作者简介:
姓名:朴玲丽
出生年份:1996年9月1日
性别:女
民族:朝鲜族
籍贯:吉林省龙井市
职务/职称:硕士研究生
学历:本科
单位:延边大学
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
1.旅行诗文的创作背景与目的
洪良浩的两次燕行经历是他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不仅丰富了他的阅历,更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与创作。他的两次燕行分别发生在1782年和1794年,这两次出使不仅是朝鲜与中国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洪良浩个人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
洪良浩的旅行诗文《燕云纪行》和《燕云续咏》不仅是对燕行经历的记录,更是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表达。《燕云纪行》是洪良浩第一次燕行期间创作的诗文集,记录了他从朝鲜出发,经由辽东进入北京的沿途见闻与感受。这部作品的创作意图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洪良浩希望通过这部作品,真实地记录下他在燕行期间所见所闻。其次,他在燕行期间与中国文人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通过诗歌创作,表达了自己对儒家文化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也展示了朝鲜文人的学术水平与思想境界。最后,他还敏锐地观察到了清朝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同时也隐喻性地反映了朝鲜社会的类似问题。这种批判意识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也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感。
《燕云续咏》是洪良浩第二次燕行期间创作的作品,与《燕云纪行》相比,这部作品的创作意图更加明确,思想深度也更为显著。经过第一次燕行的洗礼,洪良浩的思想有了显著的转变。在《燕云续咏》中,他进一步深化了对清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认知。他通过与中国文人的深入交流,接触到了更多的新思想与新观念,这些内容在他的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试图通过这部作品,展示自己对中朝两国文化差异的理解,以及对朝鲜未来发展的思考。
2.社会现实的观察与记录
在洪良浩的《燕云纪行》与《燕云续咏》中,他对清朝社会风貌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并深刻反映了民生疾苦与社会问题。通过这些诗文,洪良浩不仅记录了他所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更将关注点聚焦于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他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
在描写清朝社会风貌时,洪良浩通过对各地风土人情的观察,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多元面貌。他的诗文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洪良浩还通过对各地风俗的描写,展现了清朝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洪良浩的诗文充满了对普通百姓的同情。他关注到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困境,尤其是在经济和社会压力下的挣扎。洪良浩的诗文不仅记录了他个人的燕行经历,更通过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他通过对清朝社会风貌的描写和对民生疾苦的反映,表达了对社会底层民众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他对时代和社会的深刻见证。
3.现实意识的表达与思考
在《燕云纪行》与《燕云续咏》中,洪良浩通过对清朝社会现实的观察与记录,展现了他对清朝鲜关系的深刻思考,同时也隐喻性地反思了朝鲜自身的社会现实。洪良浩的燕行经历不仅是对清朝社会风貌的直观感受,更是对朝鲜作为藩属国身份的深刻反思。他通过对清朝政治、文化和社会现实的观察,逐渐改变了对清朝的传统偏见。在《燕云纪行》中,洪良浩记录了清朝的繁荣与强大,同时也感受到了朝鲜与清朝之间的差距。这种对比促使他思考朝鲜在东亚格局中的地位以及与清朝的关系。他意识到,朝鲜虽然自诩为“小中华”,但在面对清朝的强盛时,必须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与政治定位。洪良浩的燕行作品还反映了他对朝鲜文化身份的思考。他意识到,朝鲜虽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但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学习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这种思想与朝鲜国内的北学派思潮相呼应,表明洪良浩希望通过文化交流与学习,推动朝鲜的现代化进程。
4.洪良浩的北学思想和对大清的认知变化
洪良浩作为朝鲜王朝中期的重要学者,其思想深受“北学思想”的影响,这一思想的内涵及其在朝鲜的传播过程对他的思想转变起到了关键作用。北学思想主张朝鲜应积极学习清朝的先进文化和技术,以实现国家的富强与社会的进步。这种思想在朝鲜王朝中期逐渐兴起,尤其是在洪良浩等燕行使者的推动下,北学思想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朝鲜社会改革的重要思想资源。洪良浩在与中国文人的交往中,深受北学思想的影响。他通过与清朝学者的交流,尤其是与纪昀等人的书信往来,进一步加深了对清朝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洪良浩对清朝的立场,经历了从最初的排斥与误解,到燕行经历后的重新评估,这一转变映射出朝鲜王朝中期知识分子对清朝认识的深刻转变。
在早期,朝鲜王朝的知识分子普遍对清朝持有排斥与误解的态度。这种态度源自朝鲜对明朝的“尊周大义”观念,将清朝视为“夷狄”,并对其文化和制度持批判态度。朝鲜知识分子在明朝灭亡后,仍以明朝为正统,将清朝视为“无百年之运”的短暂政权。这种观念在朝鲜社会中根深蒂固,甚至在朝鲜国王英祖时期,仍存在对清朝的强烈敌视情绪。随着洪良浩等朝鲜文人通过燕行亲身接触到清朝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他们的立场逐渐发生了转变。洪良浩在燕行过程中,亲眼目睹了清朝的繁荣与强大,尤其是在农业技术、手工业和文化编纂方面的成就。他通过与中国文人如纪昀的交流,进一步认识到清朝文化的先进性。这种接触使他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尊周大义”观念,开始重新评估清朝的政治与文化。洪良浩对清朝的重新评估体现在他对清朝制度和技术的积极学习与推广上。例如,他在燕行中了解到清朝的水车灌溉技术后,回国后立即向朝鲜国王正祖汇报,正祖随即命令工匠仿制并推广到朝鲜各地。此外,洪良浩还系统介绍了清朝的车制、砖窑烧制技术和畜牧管理经验,这些内容都得到了正祖的高度重视。这种立场的转变不仅反映了洪良浩个人对清朝认识的深化,也体现了朝鲜王朝中期知识分子对清朝的务实认知与接受。
洪良浩的思想转变从“华夷之辨”到“务实认知”的过渡,体现了朝鲜王朝中期知识分子对传统观念的突破和对现实需求的回应。在传统观念中,“华夷之辨”是朝鲜知识分子的核心思想,他们将清朝视为“夷狄”,并以明朝为正统。然而,随着清朝国力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这种传统观念逐渐受到挑战。洪良浩通过燕行经历,亲眼目睹了清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先进性,这促使他重新审视“华夷之辨”的合理性。洪良浩的思想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他通过与中国文人的交流,尤其是与纪昀的书信往来,逐渐认识到清朝文化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这种认知的深化使他开始倡导“北学思想”,主张朝鲜应积极学习清朝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以实现国家的富强。这种思想转变的内在逻辑是从传统的“华夷之辨”向“务实认知”的过渡,即从文化与种族的对立转向对实用技术和文化的接纳。洪良浩对中国学术与政治文化的认知深化,也体现在他对朝鲜自身社会改革的推动上。他不仅关注清朝的技术成就,还对清朝的文化编纂事业表现出浓厚兴趣。这种认知的深化使他成为朝鲜王朝中期“北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推动了朝鲜社会从传统观念向现实主义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홍양호, 《이계집》, 한국고전번역원 영인표점 한국문집총간, 2000
[2] 杨雨蕾,《燕行与中朝文化关系》,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3] 金柄珉,金宽雄,《朝鲜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延边大学出版社,2003
[4] 진재교, 《耳溪洪良浩文學研究》, 成均館大學校 大東文化研究院,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