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会音巴雅尔”文化民俗传承与保护研究

作者

陈莹

辽宁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辽宁省阜新市 123000

摘要:“会音巴雅尔”文化作为辽宁省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蒙古族人民的历史记忆、生活智慧与艺术精髓。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会音巴雅尔”文化的民俗传承与保护现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以期为这一独特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会音巴雅尔”文化;民俗传承;保护策略

一、前言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查干哈达村的“会音巴雅尔”(睦邻节)肇始于1808年,历经200余年传承,是蒙古族“和合共生”文化的重要载体。该节日以“同屯、同食、同歌、同节”为内核,通过祭敖包、文艺演出等仪式,凝聚村民情感、延续生态智慧,2018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主体流失、文化空间压缩等挑战,探究其保护策略不仅关乎民族记忆存续,更对维系文化多样性、激活乡村文化振兴具有示范意义。本研究旨在构建系统性保护路径,为同类非遗活态传承提供实践参照。

二、“会音巴雅尔”文化内涵与传承方式

(一)会音巴雅尔”文化内涵与传承方式

1.文化内涵

“会音巴雅尔”(睦邻节)的文化根源可溯至多重历史维度。词源层面,“会”既指“脐带”(象征生命延续与血缘纽带),又引申为“群体”(部落、联盟),其双重语义揭示了节日“生命崇拜”与“社群凝聚”的双重内核;“巴雅尔”则为庆典之意,整体寓意“群体共生的庆典”。历史渊源上,该节日与成吉思汗祭祀文化一脉相承,其核心仪式源于圣祖冬季塔斯玛祭典,并融合蒙古贞部落“脐带祝福日”的古老习俗,瑞应寺四世活佛通过整合历法与文化符号,将其升华为“天人合一”的社区共庆仪式。文化谱系中,7600 年前,蒙古贞出现了“查海文化”,而“查海文化”是“红山文化”的根系,在会音巴雅尔形成的文化背景中,显现出诸多查海文化的元素。祭天仪式、共享饮食等习俗延续了原始公社“聚落共生”的基因,而“九条卧龙”传说与“查干莲花母亲佛”图腾,则彰显蒙古族对自然与母系文明的敬畏。精神内核上,节日以“睦邻亲善”为纽带,既承袭蒙古贞部落“孝义礼德”的传统伦理,成为农耕定居时代维系民族认同、激活集体记忆的文化实践。

2.传承方式

会音巴雅尔”通过三重路径实现活态传承:

(1)主体代际传递,以瑞应寺活佛与村内长者为核心,依托师徒制口传心授仪式规程;

(2)空间实践强化,利用村庙祭祀、广场歌舞、广场共餐等立体场景,激活“脐带-群体”文化记忆;

(3)制度融合创新,将传统村规与现代非遗保护机制、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辅以文旅融合等策略,构建“乡村参与+文化赋能”的可持续传承生态。

三、“会音巴雅尔”文化民俗的传承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生态变迁的冲击

农村空心化严重,青壮年外出务工率达68%,导致传承主体流失,节庆活动面临参与者与组织者短缺的双重困境;现代生活方式冲击下,年轻一代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度下降,仅23%青少年能完整讲述节日传说,乡村凝聚力逐渐弱化。

(二)文化传承断层的危机

代际传承失衡,核心仪式环节缩减40%,口述传统面临失传风险;传统技艺流失,仪式器具(如祭器、服饰、西塔尔等)制作技艺和对弈方法濒临失传;教育衔接不足,缺乏系统化的乡土教材与传承人培养机制,青少年对“回音巴雅尔”文化内核的认同感显著降低。

(三)制度保障与资源短缺的双重制约

“会音巴雅尔”文化活动长期依赖村民自发捐赠维系,未获政府专项资助,经费来源单一且不稳定。民间自筹模式导致非遗档案数字化率不足30%,由于村内设备不齐导致保护工作多停留于文字记录,仪式活态传承受限,只有图片,视频录制不完整。同时,专业人才断层严重。

四、提出“会音巴雅尔”文化民俗的保护策略

(一)政府引导扶持:政策与资金支持并重

“会音巴雅尔”作为蒙古族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传承依赖政府的系统性支持。“会音巴雅尔”(睦邻节)传承216年(至2024年已举办216届),以促进邻里和谐、文化传承及人与自然共生为核心价值。2018年入选阜新市级非遗名录后,其保护工作获得制度保障,成为地方文化振兴的典范。

政府作用体现为四方面:其一,通过专项政策规划明确保护目标,配套资金支持节日活动、传承人培养及文化空间维护;其二,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其三,完善法律法规,构建非遗保护法律屏障;其四,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例如引导村民以“睦邻节”为品牌发展乡村旅游,推广特色产品,吸引游客体验蒙古族传统,形成“文化+经济”的良性循环。

在技术赋能层面,政府主导建立非遗大数据管理机制,采用文字、影像等传统记录手段,结合三维扫描、数字摄影、虚拟建模等现代技术,对节日庆典、传统仪式、歌舞等进行系统记录,并整合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信息,实现数据存储与动态监测。同时注重数字化创新,如通过虚拟场景重构节日氛围,开发在线互动平台,赋予传统民俗新的表现形式与时代内涵。以查干哈达村为例,政府组织专业团队深入调研,通过田野考察、传承人访谈等方式梳理历史脉络,运用三维虚拟技术还原节庆场景,使公众能突破时空限制“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维系了“会音巴雅尔”的原生性传承,更通过科技手段拓展传播边界,增强其吸引力。政府主导的多维保护模式,既为非遗存续筑牢根基,又激活了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实现了文化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共赢。

(二)依靠学校教育,实现“非遗进校园”

“会音巴雅尔”作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活态传承亟需依托民族学院的教育资源与专业优势,构建“非遗进校园”的长效机制。民族学院凭借其民族文化研究的学术积淀与跨学科平台,成为衔接传统民俗与现代教育的关键枢纽。

民族学院可邀请传承人入校园进行“会音巴雅尔”专题讲座,将其历史渊源(如成吉思汗祭祀传统)、文化符号(脐带崇拜)及仪式实践(祭火、安代舞)纳入讲座,拓宽学生课外知识量。

学术研究与资源整合是底层保障。民族学院应设立“会音巴雅尔非遗研究中心”,系统开展口述史整理、仪式音像数字化建档工作,出版《会音巴雅尔文化图谱》等学术成果。同时,整合蒙古语、民俗学、艺术设计等多学科师资,开发“非遗保护虚拟仿真实验”,运用VR技术复原红山文化遗址场景,使学生在虚拟空间中直观感受文化演变脉络。

通过民族学院的系统性介入,“非遗进校园”不仅解决了传承主体断层、文化记忆淡化等问题,更以教育赋能激活非遗的现代生命力。这一模式既为“会音巴雅尔”培养了兼具文化认同与创新能力的青年传承群体,也为高校服务地方文化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三)依靠市场和旅游

市场和旅游是保护和传承“惠音巴雅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重要途径。通过市场化运作和旅游发展,为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持续的经济动力和文化活力。在市场化运作方面,探索将“会音巴雅尔”等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例如,设计以“会音巴雅尔”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包括旅游线路、民俗体验、手工艺品等,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购买。同时,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网络化等,将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在旅游发展方面,依托“会音巴雅尔”等文化遗产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例如,当地举办以“惠音巴雅尔”为主题的节庆活动、文化展览等,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和联动,形成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市场和旅游的深入发展,不仅可以为“会音巴雅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经济支持和文化动力,还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时,这也为这些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此外,深入挖掘“会音巴雅尔”的文化内涵,需紧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振兴战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维度,实现传统民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1.筑牢民族共同体的文化纽带

“会音巴雅尔”承载的“四同”理念(同屯、同食、同歌、同节)与“睦邻亲善”精神,是中华民族“和合共生”价值观的微观实践。通过系统整理其“脐带图腾”蕴含的生命共同体意识、“查干莲花母亲佛”象征的母系文明智慧,可提炼出草原民族与农耕文明交融的历史经验,为多民族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撑。例如,组织跨民族学者联合开展田野调查,出版《会音巴雅尔与中华文化共同体研究》等著作,揭示其作为“民族团结活态教科书”的深层价值,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2.激活乡村振兴的文化动能

将“会音巴雅尔”的保护传承融入乡村产业升级:一方面,以“脐带祝福日”等仪式为原型开发文创产品(如生命树银饰、和睦粥礼盒),打造地域文化IP产业链;另一方面,依托节庆活动发展生态旅游,设计“祭火仪式体验”“安代舞研学”等特色项目,带动村民就业增收。同时,建立“非遗工坊+电商平台”模式,推动查干哈达传统手工技艺(祭器制作、民族服饰、西塔尔等)市场化,使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振兴路径。

四、结语

“会音巴雅尔”承载蒙古族“和合共生”的文化基因,是维系民族记忆、激活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纽带。面对现代化冲击,其保护不仅关乎非遗活态传承,更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多民族文化交融具有深远意义。本研究通过构建“政府引导+教育赋能+文旅融合”的系统路径,为传统民俗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实践参照,既守护了文化多样性,亦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彰显民族文化传承的时代价值与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丁琦. 非遗视阈下传统节日文化空间的保护与传承——以查干哈达的惠音巴雅尔为例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1, (20): 58-60.

[2]银山.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会音巴雅尔”的民族学阐释[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

[3]赵秀华.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会音巴雅尔考证 [J]. 满族研究, 2017, (02): 113-118.

2024阜新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会音巴雅尔”文化民俗传承与保护研究”(2024Fsllx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