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引领 技术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沧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路径研究
史娜
沧州师范学院 沧州 061000
引言: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进,各地教育体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这一背景下,市义务教育阶段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师资力量差异以及技术应用能力不足等挑战。尤其是在城乡之间,这种不平衡现象尤为显著。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不仅能够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还能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进而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此过程中,探索如何有效利用数字化手段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问题,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增强教育系统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旨在为构建更加公平且高质量的教育环境提供新思路。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应以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为指导,构建动态调整与静态均衡相结合的机制,落实“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资源配置原则,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倾斜推动优质资源向农村及薄弱地区流动。如湖北省宜都市“1 联 N”教联体模式,实现城乡学校在师资、课程与管理方面的共建共享,有效缓解农村学校师资短缺与质量差距问题;数字化手段如在线教育平台与虚拟实验室的应用,则进一步打破地理限制,提升教育机会均等化水平。研究表明,当资源配置覆盖率超过 8 5 % ,城乡教育差距可缩小至 3 0 % 以内。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同样关键,如海南省昌江县通过撤并小规模学校、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推行“组团式”帮扶计划,强化农村教师队伍建设。[1] 评估数据显示,教联体建设使农村学校本科上线率提升 12 % ,学生综合素质合格率达 9 5 % ;昌江县十月田学校引入优质资源后,中招成绩跃升九个名次。上述实践表明,通过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可实现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公平性与效率的协同提升,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二、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建智慧教学环境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需以系统性制度设计为支撑,通过政策引导、培训体系优化和评价机制创新形成闭环。某省实施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采用“整校推进”模式,结合30 个“微能力认证点”开展分层培训。例如,某实验中学将教师分为基础型、发展型和创新型三类,分别聚焦智慧平台操作、课堂互动设计与跨学科融合,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师可通过工作坊、研修社区实现跨区域协作,促进理论向实践转化。与此同时,智慧教学环境通过数据驱动实现教学智能化升级,“互动生成式”课堂借助智能系统采集学生行为数据,动态调整教学策略,并通过虚拟实验、AI 批改、精准推送等方式推动个性化学习,构建“即时诊断—动态干预—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与教育公平水平。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需以科学评价体系为保障,通过量化指标与质性反馈相结合实现动态监测。山东省推行的“能力成长档案袋”制度,将教师能力分解为技术操作熟练度、教学创新频次和学生满意度三个维度,并借助数字化工具进行过程记录与评分。要求教师提交包含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学生作品的电子档案,由专家依据国家能力标准开展多维度评估。同时实行“校本考核 + 区域评估”的双轨机制,前者关注日常应用规范,后者通过课堂观察与问卷检验教学实效,形成“过程记录 + 结果评价”的闭环模式。实践表明,将评价结果与职称评定、绩效奖励挂钩,能有效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促进能力提升。这种评价机制不仅帮助教师明确自身优势与不足,还能针对性地改进和提升,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推进提供有力支持。
三、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促进教育公平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核心在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通过制度创新实现教育资源的动态均衡配置。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的“乡镇村小学一体化共同体管理”模式提供了典型范例。该模式以“四个共享”(设备、人力、课程、信息)和“八个统一”(管理、教研、质量等)为核心,构建跨校际的协同机制。例如,玉舍小学与纸厂小学通过统一学生活动安排和课程资源共享,实现教学内容、活动设计的高度同步,使偏远学校的学生能够与中心校共享优质课程资源。这种模式依托县级政府主导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倾斜,将硬件设施标准化建设与师资轮岗制度相结合,解决了农村学校“开不齐课”的结构性难题。此外,济南市推行的“母子式”“兄弟式”“伙伴式”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组建城乡教育集团,推动“初中进城”“小学进镇”试点,有效破解了城乡学校“挤与闲”“强与弱”的资源配置矛盾,形成“全要素协同、全链条贯通”的教育生态。这种制度设计不仅优化了资源空间分布,还通过捆绑考核机制(如临澧县以联盟校为单位进行质量评价),强化了城乡学校间的利益关联,为教育公平提供了制度保障。
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需依赖数字化技术的深度介入,构建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精准化治理模式。和县通过建设智慧教室并实现全县智慧课堂全覆盖,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展乡村教师数字素养专项培训。这种技术赋能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还通过虚拟实验、在线答疑等工具弥补了农村学校实践资源的不足。例如,广州市电化教育馆的“星火乡村计划”以“市—区—校”三级联动机制,为乡村学校提供培训、课程、指导等“六供给”支持,推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使乡村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科创活动。同时,长效评估体系的构建成为确保一体化成效的关键。山东省临澧县通过建立“县域内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系统”,将学校考核从单一量化指标转向综合评价,包括课程开设率、教师流动率、学生发展指数等,并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年度评估。这种“技术赋能 + 动态监测”的双轮驱动机制,不仅实现了资源供给的精准化,还通过持续反馈优化政策执行路径,为城乡教育公平提供了可持续的发展范式。
结语
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核心路径,需通过制度创新、技术赋能与资源统筹构建协同机制。当前实践表明,跨区域教育共同体、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及教师能力提升工程有效缩小了城乡差距,但政策执行的精准性、技术应用的适切性及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仍需深化。未来应进一步强化城乡教育资源动态调配机制,推动教育治理从“补偿式均衡”向“发展式均衡”转型,同时依托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效率,确保教育公平从形式公平迈向实质公平,为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路霞丽 .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路径与策略 [J]. 中国电化教育 , 2024(6): 45-52.
[2] 李建华 . 智慧教育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重构研究 [J]. 远程教育杂志 , 2023, 41(3): 12-20.
[3] 张思雨 . 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创新与实践探索 [J].教育研究 , 2025, 46(1): 78-86.
作者简介:史娜 (1998.1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硕士,教务处职员。研究方向:数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