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素养视角看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材变革与教学启示
李洪强
四川省绵竹中学 四川 绵竹 618200
摘要:高中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从素养视角审视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材变革,发现其在内容编排、知识体系构建上紧密围绕核心素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科学探究及思维能力培养。这些变革对教学产生深刻影响,启示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如开展项目式学习、实验探究等,以提升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材变革;素养视角;教学启示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化学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教育阶段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有着关键作用。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其变革紧密贴合素养导向。研究教材变革并从中获取教学启示,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对推动高中化学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一、教材变革:核心素养引领内容与体系革新
(一)融入生活实例,增强知识实用性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材注重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使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落实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素养。在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章节中,教材引入了金属的冶炼与回收内容。以常见金属铁的冶炼为例,详细阐述了从铁矿石到铁的化学过程,同时介绍了废旧金属回收的意义和方法。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金属冶炼的化学原理,还深刻认识到资源回收利用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能够关注到金属制品的使用和回收,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又如,在 “有机化合物” 章节,教材以厨房中的化学为切入点,介绍了乙醇、乙酸等常见有机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学生可以了解到料酒去腥、食醋除垢背后的化学原理,将课堂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烹饪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也能更好地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优化知识架构,强化逻辑连贯性
教材在知识体系构建上进行了精心优化,以核心素养为指引,使各知识点之间逻辑连贯、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化学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素养。例如,在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这一重要章节中,教材先从原子结构入手,介绍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让学生对原子的微观结构有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通过对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探究,帮助学生理解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递变规律。接着,教材进一步探讨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让学生明白原子如何通过化学键结合成分子和化合物。整个知识架构从微观粒子到宏观物质,从元素性质到化合物形成,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建立起物质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维模型,为后续化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丰富探究活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素养,教材在各个章节中设置了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 “化学反应与能量” 章节,教材安排了 “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实验活动。学生通过组装原电池装置,观察电极上的现象,测量电流的产生,探究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结论,全面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同时,教材还设置了拓展性探究问题,如探究不同电极材料对原电池性能的影响,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再如,在 “有机化合物” 章节,学生通过 “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 实验,亲身体验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的催化氧化等实验过程,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原理,从而深入理解乙醇的化学性质。这些探究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学启示:更新理念方法提升学生素养
(一)深度融合教材内容,打造情境化教学
高中化学必修二的内容丰富且实用,教师应深度挖掘教材,将知识融入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魅力。例如在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这一章节,教师可以结合当下热门的新能源开发话题,创设情境:某地区计划开发太阳能与氢能,现需要一个可行性报告。学生在这一情境下,以化学研究者的身份,从教材中提取关于太阳能转化原理、氢气制取方法等知识,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对化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能意识到化学在解决能源问题中的关键作用,提升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素养。通过这样的情境化教学,教材知识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实用工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
(二)紧跟时代步伐,引入前沿科技与成果
化学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将化学前沿科技与成果引入课堂。在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新型超导材料的研发与元素周期律的关联。比如,科学家通过对元素周期表中不同元素性质的研究,发现某些铜氧化物和铁基化合物具备超导特性。像钇钡铜氧(YBCO)这种高温超导材料,其研发正是基于对元素化合价、电子层结构等性质递变规律的探索,通过对不同元素组合的尝试,最终实现了在相对较高温度下的零电阻特性。学生在了解这些前沿内容后,能认识到化学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也能拓宽视野,感受到化学学科的无限活力。再如在 “有机化合物” 章节,教师可以引入 3D 打印技术在有机合成领域的应用。3D 打印能够精确控制有机材料的结构,通过层层叠加的方式制备具有特定结构的有机材料。在药物缓释领域,可打印出具有精准释药速率的微球,实现药物的持续稳定释放;在传感器制造中,能制造出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传感元件,对特定物质进行高灵敏度检测。这能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对化学学科的热爱,促使他们主动关注化学领域的最新动态。
(三)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与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与个性化教学。在教授 “化学反应与能量” 时,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从基础概念入手,通过简单的实验,如探究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放热现象,帮助他们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对于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深入研究电池的能量转化效率、新型电池的设计原理等内容,鼓励他们进行拓展性实验和研究。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有机合成相关的拓展资料,对喜欢物质结构研究的学生推荐晶体结构分析的阅读材料。通过这种分层与个性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化学学习中获得成长与进步,提升自身的化学学科素养。
三、结语
总而言之,从素养视角出发,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材变革为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思路与方向。它以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内容和体系上的革新意义深远。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顺应这些变革,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助力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不断提升素养,为其未来的发展筑牢根基 。
参考文献
[1]张四方,朱玥凌,鲁中全.化学教材排版更新对其功能的影响及教学启示[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2(9):80-84.
[2]赵恬.高中化学教材编排的调整和变化对教学的启示[J].试题与研究:高考版, 2021, 000(030):P.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