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团学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研究
毕昌喜
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2
摘要:高校团学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分析高校团学工作在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增进各族学生“五个认同”、促进各族学生相互交流交融等方面的重要价值,明确了坚持党的领导、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显隐相济的基本原则。同时,针对思想引领不力、组织建设乏力、聚焦主线偏移、活动设计管理欠缺等现实阻碍,提出了加强党建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团学工作机制、做好团学项目牵引、加强“四个课堂”联动等实践路径,旨在为高校团学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高校团学工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毕昌喜(1989- ),男,汉族,安徽桐城人,安徽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安徽师范大学2024年度校级科研项目(统战工作课题)“高校团学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创新路径研究”(2024xjxm04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高校中,团学工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学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较为丰富,但是从高校团学工作角度出发,探讨高校团学工作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不多,本文针对这一主题,对高校团学工作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研究。
一、高校团学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一)有助于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
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团学工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一教育贯穿于高校党建、思政教育以及日常教学和管理全过程。[1]通过在团学工作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将各族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这不仅有助于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还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人心、汇聚力量。高校团学工作能够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如民族团结主题班会、文化交流活动、志愿服务等,增强各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氛围,为“大统战”工作格局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有助于增进各族学生的“五个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增强各族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高校团学工作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各类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增强学生的“五个认同”。同时,团学工作还能够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例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社区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团结,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
(三)有助于促进各族学生相互交流交融
高校团学工作为各族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通过组织各类活动,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这种交流不仅包括学习上的交流,还包括生活上的交流和文化上的交流。通过空间共享,各族学生能够在同一个校园中共同学习、生活,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通过文化共创,各族学生能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情感共鸣,各族学生能够在共同的活动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增强民族凝聚力。通过交流共进,高校可以组织各族学生共同参加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学术交流等活动,促进各族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各族学生能够在交流中共同进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二、高校团学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
旗帜鲜明讲政治,党的领导是高校团学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高校团学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确保团学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通过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党员教师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途径,开展富有鲜明党建特色的活动,引领团学工作与高校党建的深度融合,共同发挥二者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高校团学工作要紧密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紧密结合,确保团学工作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从而取得实效。
(二)坚持以人为本
高校团学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团学工作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同时,团学工作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边疆学生群体,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
(三)坚持尊重差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高校团学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必须坚持尊重差异的原则,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营造包容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增强各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同时,团学工作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既要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共同性,又要尊重各民族的差异性,实现共同性与差异性的有机统一。此外,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成长环境及个人兴趣爱好等不尽相同,有时甚至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高校团学工作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坚持尊重个体和集体,引导个体积极融入集体,实现个体与集体的同向同行、共同发展,最终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坚持显隐相济
高校团学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既要注重显性教育,又要注重隐性教育,实现显隐相济,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全方位、多层次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方面,在高校团学工作中,要注重做到“有形”。显性教育主要通过组织各类团学活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方式,直接向学生传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知识和理念。这就要求在校园实体建筑和各类团学活动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在日常教育教育和管理中,要通过各类可感可知的文体活动和理论课程的教育引导,不断强化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另一方面,在高校团学工作中要注重做到“无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继承。[2]隐性教育则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高校团学工作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融入其中,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校风、教学、学风的深度融合。
三、高校团学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阻碍
(一)思想引领不力
部分高校团学工作在思想引领方面存在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高校党委对于团学工作助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很多领导和职能部门眼中,团学工作只是“花架子”“装个门面”而已,其重要性根本不能与教学和科研相提并论,因而在有意或者无意之中,轻视或者忽视了团学工作的整体认识和谋划,使得团学工作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一些团学干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导致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外,部分高校团学工作在思想引领的方式和方法上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难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影响了思想引领的效果。
(二)组织建设乏力
高校团学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然而,部分高校团学组织在组织建设方面存在不足,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配备不齐,导致团学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一些团学组织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和工作流程,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难以有效开展各项工作。此外,部分高校团学组织在组织活动时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配合,导致活动效果不佳,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三)聚焦主线偏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团学工作的主线,但部分高校团学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聚焦主线偏移的问题。一些团学工作过于注重活动的形式和规模,忽视了活动的内涵和实效,导致团学工作偏离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部分高校团学工作在开展活动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未能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导致活动效果不佳,难以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此外,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团学工作和团学活动的开展,存在设计和实施“两张皮”的情况,有时候为了“出彩”和“曝光度”的需要,对于工作内容的思考和谋划要远远逊色于活动的“包装”和“流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团学工作助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
(四)活动设计管理欠缺
高校团学工作通过组织各类活动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部分高校在活动设计和管理方面存在欠缺。一些团学活动设计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活动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部分高校在活动管理方面缺乏规范性和有效性,活动组织不力,过程管理不严,导致活动效果不佳,难以达到预期目标。此外,部分团学活动的设计统筹与学生自主性、主体性之间的张力存在冲突,部分高校在活动评估方面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未能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活动设计和管理,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团学工作的整体效果。
四、高校团学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党建引领
加强党建引领是高校团学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确保团学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通过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样板党支部、党员教师和学生党员的战斗堡垒与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团学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要加强高校党建与团建的深度融合,发挥党建与团建双轮驱动效应,强化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工作格局,高校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和团建活动,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
(二)强化顶层设计
强化顶层设计是高校团学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一方面,高校要从整体上规划和设计团学工作,明确团学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目标和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健全团学工作制度,规范团学工作流程,确保团学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高校要加强团学工作的统筹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团学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实效。
(三)完善团学工作机制
完善团学工作机制是高校团学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3]高校要建立健全团学组织机构,配齐配强团学干部,确保团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加强团学组织内部管理,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高校要加强团学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团学工作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取得实效。此外,高校要加强对团学工作的考核评价,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团学干部积极工作,提高团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四)做好团学项目牵引
做好团学项目牵引是高校团学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高校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团学项目,吸引学生的广泛参与,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通过加强调查研究和征询意见建议,遵循以生为本和群众路线原则,精心设计团学品牌项目,确保项目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高校要加强团学项目的管理,加强过程监管和风险评估监测,强化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机制,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取得实效。此外,高校要加强对团学项目的评估和总结,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改进项目设计和管理,提高团学项目的质量和水平。
(五)加强“四个课堂”联动
加强“四个课堂”联动是高校团学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思政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理念,不断提升课堂教学的覆盖面和接受度。同时,高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的实践优势,通过组织各类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感。此外,高校要加强“第三课堂”的网络育人功能,通过网络平台向学生推送相关知识和信息,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后,高校要注重“第四课堂”的社会实践功能,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凝聚力。通过“四个课堂”的联动,全方位、多层次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而言之,高校团学工作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实践中也必将大有可为。高校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把握好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利机遇,不断提升高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实效。
参考文献:
[1]温知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陇东学院学报,2024(1):127-130.
[2]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与战略意义[J].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3):5-21+169.
[3]秦玉莹,郝亚明.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五个基本维度[J/OL].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https://doi.org/10.19898/j.cnki.42-1704/C.20241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