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音乐课堂“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索

作者

潘婧芸

太仓市沙溪第一中学 215400

摘要:新一轮课改背景下,教师运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提高了初中音乐课堂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音乐的知识与技能,达到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文通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含义的解读,理解,运用。探索了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在单元课堂中的实践策略,有助于促进初中音乐课堂单元教学的优化。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 ;大单元教学;初中音乐

“教学评一体化”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指向教学的有效性,真实性。“教”是教师把握学科素养导向,通过有效组织和实施各种课程活动,以期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各项课堂实践活动,让音乐教学从知识的获得转变为素养的提升。“评”是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确定学习目标和确定评价内容和标准,是检测“教”与“学”效果的方式。把学习目标达成度的评价镶嵌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调整教学,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发挥协同育人功能。

由此看来,“教学评一体化”指导下的课堂,是真正将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内在联系,打通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通道,由学科知识教学转向学科育人的高效课堂!教师根据艺术新课标,在初中课堂大单元教学实践中,关注学习目标可行性,教学活动丰富性,评价有效性,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施。

一、以生为本:“教”到“学”的目标转换

传统”教学目标”突出“教师中心”,而”学习目标”则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真正地突出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生视角为逻辑来叙写,同时要从整体关注转向个体关注。从学生的“学”的角度去思考自我预期和成长感悟。准确的学习目标为“教学评一体化”发力给予支点,“教学评一体化”集中体现在学习目标可行性与课堂实践方向的一致性上。以人音版七年级《劳动的歌》大单元为例,确定单元作品为《船工号子》《杵歌》《哈腰挂》《嶉咚嶉》《军民大生产》,下面就单元课时目标和课时学习目标阐述如何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初中音乐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利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来实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导学功能,让音乐有的放矢。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学习中。

二、回归真实:“有”到“优”的学习任务设计

新课标指出应分段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通过设置综合性学习任务,聚焦核心素养,关联真实情境。通过主题式、生活化、情境化、综合性的学习任务,加强与艺术实践、学习生活的联系,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内容,体现学生主题和学科逻辑,突出艺术学科实践性。

(1)真实情境,激发兴趣

音乐的本质是一种情感体验,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传统情境是人类客观环境互动的呈现。而真实情境的创设蕴含更丰富的含义。下面就人音版七年级《小调探寻之旅》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的两种情境创设阐述如何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从上表中不难看出,传统情境设置还是围绕传统的三维目标中知识 、技能培养的理念,并没有引发深入理解,是一种被动式的感受。真实情境以“我”为主导,创设一个合适的角色 ,给予合适的学习小任务,提供信息化支持,吸引学生的探究欲、参与欲、分享欲。在“教学评一体化”音乐教育中,要做到“以生为本”、“以情为本”、“以真为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依托任务单,强调实践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下,师生共同构建知识与教学活动。音乐作为一种表达人们情感的方式,是一种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某种程度后产生的艺术形态。在课堂上,依托学习任务单,通过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经历、情绪等因素的分析,基于此设置丰富真实的活动,以听觉为基础,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实践力,保障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以八年级《国乐飘香》大单元为例,设置如下学习任务单:

结合教材内容,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分层的课时学习任务单,让学生的学习路径更清晰,教师教学思路更流畅。音乐学习任务单是完成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以目标为导向,强调结合音乐学习任务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有针对性地参加课堂中的音乐感知和音乐体验活动。

又例如人音版九年级《探寻长征路》大单元欣赏课时,老师可以通过讲述中国人民军队在战时为国家牺牲和浴血奋战的英雄故事来引导;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了解了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困难;最后,也能让同学们来演绎红军在长征路上,战士们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以及他们为了获得成功而作出的贡献。在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演绎的时候,老师可以用音乐来做背景,让学生在感受音乐、体验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革命先烈们不畏困难、不怕吃苦、英勇无畏、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唯有如此,才能使同学们对祖国的革命烈士产生更深更高的敬仰。这些情绪的感受是以具体而又深入的课堂活动来实现的。教师通过“赏、听、动、编”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知审美、体验文化内涵。学生通过亲历的直接性学习获得体会,转化为自己的理解。把音乐知识和技能转化为素养的获得。

最后笔者认为,教师还要给学生们创设多样的表演和展示平台,做到学会、勤练和常练。将课本知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开展一些贴近生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音乐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比如经常组织以小组为单位的音乐会,结合学校艺术节、兴趣小组或者社团开展演奏交流活动,也可以加强跟社区、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探究和自我评价,培养其创新意识。

三、有效评价: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教学评一体化”的应用是新课改背景下实现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初中音乐课堂落地的重要举措。评价作为教学的一部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传统课堂通常在整个教学完成后,进行创编、展演,由老师进行评价或学生之间的评价。评价比较随意,缺乏目的性,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调整教学。评价与目标、活动的脱离,形成了“我教了,你不会”的困境。“教学评一体化”指导思想下,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习评价应该是一体的,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教学中,教师根据逆向思维的设计思路明确学习评价内容,即“学到什么程度”。评价进行前置,并将评价分为课堂表现、审美感知、合作学习三个方面。每个方面设置具体分数、等级,以师评、自评、互评为主,展现学习的参与性、完成性、创造性。下面以人音版七年级《最美的歌-劳动号子》大单元为例,如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和同伴需要理解目标,明确本节课“学什么”“将要学到哪里”,而教师就能知道本节课“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做到教和学的一致性。有效的评价量表,适时地提供反馈信息,改进教学,实现教学最优化,在“最终学到哪”的评价中学生真正的获得了素养的提升,教师增长了教学智慧,真正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在后续单元的学习中促进新旧知识的关联,形成螺旋型、增长型的学习迁徙,为新一轮的学习铺垫良好的基础。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表现为,学习目标、教学过程、评价任务的协调统一。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音乐课堂教学理念,给我们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和教学方式的巨大转变。因此,音乐教师需要直面自身不足,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方法,在“学习-研究-实践-改进-创新”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更高效的课堂,真正形成学生音乐素养提升的优质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潘丽琴 何伟 音乐学科打单员教学问答与案例[M].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2023.7

【4】王云生 “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实施的探索[J] 《化学教学》 2019.05

【5】盛虹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 [J] 《新课程评论》2022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