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杨姝 杨春香 罗月祯 黄蕊 蔡斌
遂宁市船山区农业农村局 629000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在资金扶持、设施更新和政策保障的有力支撑下,我区抢抓机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已建成瓜果蔬菜特色设施农业达2 万余亩,无抗立体楼宇生猪养殖达10 万平方米,设施水产养殖 1000 立方米。在老池镇初步建成智慧蔬菜大棚、蔬菜冷藏库、数字展示中心等设施,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环控、环境信息监测等技术装备。
一、船山区设施农业发展优势
1、区位交通与市场驱动双优势
遂宁船山区地处川中腹地,是成渝“双城经济圈”中心节点城市,128 公里直达成渝两大都市,是四川重要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和全国物流重要节点城市,便捷的交通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保障。成渝特大城市及绵阳等周边城市强大的市场消费力,为设施农业产品提供广阔市场。
2、扎实的产业基础
我区是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全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和渝遂绵蔬菜产业带核心区,也是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沿涪江流域打造的 37 万亩标准化蔬菜基地,设施农业成为区域农业协作纽带,推动川渝农业产业链互补与市场互通。
3、强劲的科技支撑
通过重大项目推动设施农业升级,总投资5000 万元的西南最大智慧种苗基地落户老池镇,集成 5G 物联网、AI 调控等技术,年育苗 1.5亿株,可满足 10 万亩蔬菜基地需求,带动区域农业综合产值提升超 3亿元。
4、有力的政策支持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我区因地制宜推出享受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发展。
二、加快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重要举措
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将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作为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加快建设现代设施农业,促进其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是夯实农业强国强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突破资源约束
我区市区同城,现有耕地28.14 万亩,耕地资源紧张,人均仅0.34亩。需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广泛应用先进要素,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例如立体楼宇生猪养殖项目占地仅为传统养殖模式的 1/6,设施瓜果蔬菜产量是露地产量的 5 倍以上,有效平衡城市建设与农业发展矛盾。
3、保障稳产保供
设施农业具有高投入高产出、技术密集、生产环境可控、反季节生产等特点,能实现周年生产和均衡供应,为成渝绵等市场提供多样化、高品质农产品,增强应急保供能力。
4、推动绿色转型
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数字控制技术,通过水肥循环利用、节能温室等技术,降低能耗 30% 以上,促进农业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瓶颈
1、规模小且分散
我区主要以小农户经营为主,规模多在 10~100 亩之间,主要采用简易大棚种植西瓜、海椒等。
2、缺乏集群效应
我区设施农业处于点状零星分布状态,缺乏在省内外有影响力的设施农业集群,缺乏有知名度的设施农业专业村镇,由此导致区域品牌效应、技术扩散效应、信息共享能力差、交易成本高,产业竞争力弱
3、装备技术落后
设施装备以中小型塑料棚为主,现代化水平低,生产调控能力差;由于生产装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劳动效率低,难以吸引青年人从业创业。
4、科技支撑薄弱
设施农业产品大众化,缺乏高端产品;部分温室大棚土壤质量下降,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病虫害防治缺乏技术指导,先进设施农业技术运用程度低,无法满足现代化生产需求。
四、加快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的建议
1、优化产业规划布局
一是坚持以“果菜畜药高品质现代化特色农业”建设为方向,着力构建布局科学、用地节约、智慧高效、绿色安全、保障有力的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格局。二是将我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纳入“十五五”规划,制定设施农业发展专项规划,编制用地规划,盘活撂荒地、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等资源。三是推动设施农业发展全面升级。支持龙头企业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有效对接,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形成从田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四是突出产业规模效应。
2、开展设施种植园区建设行动
按照“1 个标准园区 +N 个生产园区”模式,推进设施种植园区建设。通过改造提升一批、盘活利用一批、布局打造一批、连片建设一批。一是打造高端标准园区。在唐家、老池蔬菜基地核心区建设2 个现代设施种植标准园区,明确投资运营主体,实行专业化运营。鼓励建设高科技农业项目,有机连接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和城乡空间,示范引领设施种植业发展。二是连片建设生产园区。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和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在唐桂线、遂大线、龙老线沿线建设连片设施农业基地,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建立利益联结精准帮扶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更多收益留给农户和村集体。
3、推进设施升级改造,提升智慧水平
一是推动集中连片、老旧低效设施棚室数字化升级改造 , 逐步向宜机化、智能化转型。推广新型复合保温墙体,提高保温和蓄热性能。新增智能环控系统等先进设施,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棚室的智慧含量。二是推进宜机化改造,使 90% 以上大棚满足农机作业要求。三是加大设施装备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提高设施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鼓励规模化设施种植主体 , 应用生产经营全过程信息管理系统制定种植计划 , 动态调优品种结构和上市档期。四是加大冷链物流中心,依托我区新质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区和老池蔬菜冻库发展冷链物流,融入国家冷链物流骨干网络。
4、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发挥龙头引领作用
鼓励各地推动设施种植业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全产业链建设。一是打造产业集群。支持发展初加工和深加工,抢占高端市场。支持各地推动延链补链强链,打造设施种植园区和产业强镇,争创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二是强化市场拓展。发挥基层优势,鼓励成功人士“洄游”创业,建设生产基地,开展订单生产。创响一批区域公用品牌、产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加快发展电商等新模式,举办大型展会,对接成渝等发达地区,拓宽销售渠道,扩大产品销量。三是完善服务体系。加快培育设施种植家庭农场、棚室设计建造、设施设备运维等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设施种植市场化、专业化、高效化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5、推进产学研融合,提升设施农户技能
一是鼓励专家带团队、带项目、带资金到设施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创新创业。二是鼓励高等院校与设施农业集中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从品种选育、科学种植到后期营销等全产业链的产学研融合。三是通过技术宣讲和技术应用扶持,提升设施农户作业管理能力;发挥示范基地的示范作用,让更多的农户了解先进的运行模式,提升设施农户的经营能力。四是实施“新农人”培育计划,对产业发展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农人,财政给予创业奖励。
6、加强组织领导和强化要素投入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齐抓共管,建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推动设施农业发展全面升级。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整合乡村振兴资金,不断加强财政资金专项支持。加大设施装备科技创新投入,推进老旧棚室进行结构改造,探索“设施农业示范户”奖励机制。三是严格考核督导。将设施农业发展纳入部门和乡镇年度考核,建立稳定的设施农业与农户和村集体利益联结及分工合作机制。四是强化宣传推广。加大对设施农业先进典型和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举办“船山设施农业推广会”,组织“龙头企业 + 特色乡土农产品”参加西博会等展会,扩大船山地域设施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提升设施农业农产品品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