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石玉娇 王同梅 王兰 王萧彧 赵燕华
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天津市 津南区 300350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软件技术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其软件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软件行业的人才供给质量和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本文探索了一种“岗课训三重联动”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企业级“公司官网综合性项目开发”为基础,围绕岗课联动、课训联动、训岗联动三大核心环节展开。通过岗课联动对接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课训联动促进知识技能融合,训岗联动加强岗位认知与实战技能培养,旨在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软件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
关键词: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课题项目: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2023年度科研课题--面向高职院校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TQZY-20230704)。
引言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软件技术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长。软件技术专业作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核心专业,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软件技术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国家信息化人才的重要砥柱。为了积极响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众多学者积极投身于产教融合[1]、校企合作[2]、工学结合[3]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致力于构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若干缺陷或不足,如课程设置的视角过于局限、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难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实战型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提升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本文结合学校实际,探索了一种新的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即构建“岗课训三重联动”软件技术课程体系。同时,本文还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贯穿教学全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此外,针对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有效解决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软件技术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1.软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1.1社会人才需求现状
当前,软件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高层次化的特点。一方面,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市场对掌握这些前沿技术的专业人才需求激增;另一方面,随着软件行业的细分化,对具备特定领域知识、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4]。此外,随着软件外包、众包等新型业态的发展,对能够快速适应变化、具备良好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软件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1.2高职学生特点
高职学生相较于本科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强、实践意愿高、职业定位明确等特点。他们更加注重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有着浓厚的兴趣[5]。同时,高职学生也面临着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自主学习能力不足等挑战。因此,在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2.1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
目前,高职院校在构建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主要围绕“1+X”证书制度[6]和“岗课赛证”融通模式[7]展开深入探索。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充分实现了岗位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有机融合,旨在培养能够紧密贴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实践路径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缺陷与不足。如在实践过程中,课程设置的视角过于局限,仅仅关注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而忽视了课程与课程之间应有的内在联系,导致各门课程之间相互孤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难以形成完整体系。同时,各课程所支撑的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连通性,使得学生难以适应真实企业中项目模块化开发、各岗位相互协作的工作模式。这些不足之处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2.2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连接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的关键桥梁。为了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与管理,各高校纷纷寻求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致力于提升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期望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共同开发出既贴近市场需求又具有实战性的实训项目,为学生的学习之路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实训时间相对有限,难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级项目,这成为了实践教学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各高校在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仍需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克服这些挑战,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2.3师资力量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师资力量现状不容乐观。教师队伍中同时具备丰富行业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较为匮乏。随着软件技术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企业级项目开发任务的引入,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院校需积极引进“双师型”教师,并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以满足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3.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针对当前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存在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为提升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探索一种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实践。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软件技术人才,以满足社会需求。
3.1构建“岗课训三重联动”软件技术课程体系
“岗课训三重联动”软件技术课程体系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构建一个进阶式的综合企业级项目体系,有效打破岗位、课程与实训技能训练之间的技术孤岛,实现三者之间的无缝对接与融合,以提升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岗课训三重联动”软件技术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围绕岗课联动、课程联动、岗位联动三大核心环节展开,如图1所示。
1.岗课联动
为了解决各课程所支撑的岗位间存在的脱节问题,增强学生对真实企业中项目模块化开发、多岗位协同工作模式的适应能力,采用“岗课联动”的新模式构建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该体系以企业级“公司官网综合性项目开发”的完整流程为坚实基础,深入剖析软件开发全周期所涵盖的各项工作岗位,分析每个工作岗位所对应的具体“任务”。基于这些“岗位任务”,专业课设置如下:UI设计师方向课程《图形图像处理》《网站原型设计》;前端开发工程师方向课程《网页设计与制作》《网页设计与制作进阶》《网站开发技术》;后端开发工程师与数据库设计师方向课程《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企业级项目开发》;软件测试工程方向课程《python程序设计》《软件测试》等。旨在全面培养学生对不同岗位的认知与理解,同时提升他们多岗位协同工作的适应性与协作能力,以满足行业对复合型、实战型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
2.课训联动
为将专业知识转换为职业技能,在“岗训联动”的基础上,采取“课训联动”模式。根据“岗位任务”为每个岗位设置相关课程。为UI设计师方向课程设置网站《UI设计实训》,实现“公司官网综合性项目开发”的UI设计任务;为前端开发工程师方向课程设置《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和《网页设计与制作进阶实训》,分别实现“公司官网综合性项目开发”的静态和动态网页制作;为后端开发工程师与数据库设计师方向课程设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级实训》,实现“公司官网综合性项目开发”的数据库设计与后端增删改查等任务;为软件测试工程方向课程设置《软件测试实训》,实现“公司官网综合性项目开发”的软件测试任务。课训联动模式有效促进了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3.训岗联动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不同岗位的认知与理解,提升他们多岗位协同工作的适应性与协作能力,培养复合型、实战型软件技术人才,在学生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和课程实训的基础上,设置《企业级项目开发实训》课程,将所有实训项目有机整合,让学生得以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公司官网综合性项目开发”任务。从而在实践中锤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实战技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创新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学生课堂培养时间紧有2年时间,在及其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企业级“公司官网综合性项目开发”十分困难。为探索了一种“人工智能技术”贯穿高职软件技术教学全过程的教学方,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企业级项目开发。
1.引入AI技术,辅助教学
人工智能技术贯穿高职软件技术教学全过程,从课前准备到课堂实施再到课后练习,显著提升教学质效与个性化。课前,AI工具如kimi、文心一言、百度文库等快速生成教学资源,减轻教师负担,助力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课堂中,人脸识别技术维护纪律,AI(如讯飞听见)实时转写教师讲解,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学习资料。课后,AI工具自动生成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作业批改上,AI智能判卷,提供错误提示和解析,并给予个性化反馈,指引学生改进。AI技术的融入,使教学过程更加高效、个性化,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引入AI技术,辅助编码
在项目实训环节中,引导学生利用AI工具辅助编码设计。通过AI技术的智能提示、代码补全、错误检测等功能,提高学生在实训中的编码效率。同时,AI工具还能够根据学生的编码习惯和水平,提供个性化的编码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编码技巧和方法。AI技术融入编码实训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编码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3 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企业级“公司官网综合性项目开发”任务构建的软件技术课程体系,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自己所授课程内容,还需对其他相关联课程有充分了解,甚至要对整个企业级项目开发任务有全面的熟悉和精通。
为了保障教学质量,在引进具有丰富项目开发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和提升。通过线上学习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让教师能够随时随地更新知识;通过集中项目培训,让教师亲身体验企业级项目的开发过程,提升实践能力;通过技术研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此外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行业大赛、投身教研项目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软件技术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结语:
本文通过构建“岗课训三重联动”软件技术课程体系,有效地解决了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这一创新的教育模式以企业级“公司官网综合性项目开发”为坚实基础,围绕岗课联动、课训联动、训岗联动三大核心环节展开,全面培养了学生对不同岗位的认知与理解,提升了学生多岗位协同工作的适应性与协作能力。通过岗课联动,使课程体系与岗位需求紧密对接;通过课训联动,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深度融合;通过训岗联动,锤炼学生的团队协作、项目管理和实战技能。这一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为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软件技术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满足了社会对复合型、实战型软件技术人才的需求,为软件技术专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施冬梅,孙翠改,盛雪丰.“双元四融”德技并修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J].镇江高专学报,2024,37(02):106-108.
[2]郭嘉喜.基于校企合作模式的高职软件人才培养路径探析[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24,45(01):70-72+82.
[3]谭海中.基于“软件研发中心”多元混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34):261-262+278.
[4]丁黎明.软件技术行业的发展及人才需求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20,(12):138-139.
[5]王同梅,马鸣阳,王兰,等.大数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研究——以天津滨海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为例[J].互联网周刊,2024,(01):46-48.
[6]李蓉.1+X证书制度下多证融合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21,(05):28-33.
[7]许至晶,黄佳丽.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高职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25,11(03):45-49.DOI:10.16681/j.cnki.wcqe.202503011.
作者简介:
石玉娇(1992-10月份),女,汉族,山东菏泽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智能装备)。
王同梅(1979-2月份),女,汉族,天津大港人,副教授,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软件技术
王兰(1983-10月份),女,汉族,河北定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王萧彧(2001-4月份),男,汉族,天津南开人,助教,本科生,研究方向为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赵燕华(1994-8月份),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