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环境工程技术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策略研究

作者

刘扬 王艳丽

光大水务(淄博)有限公司 山东省淄博市255000

摘要:流域水污染是当前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它不仅破坏了水生生态系统,影响了生物多样性,还可能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产生长期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工程技术作为防治流域水污染的重要手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此,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环境工程技术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策略。

关键词:环境工程技术;流域水污染;污染防治

1流域水污染的成因

1.1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在流域水污染中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以及水文特征等自然要素,共同影响着水体的流动、自净能力和污染物的扩散。例如,崎岖复杂的地形可能导致水流速度加快,减少水体与污染物的接触时间,从而影响污染物的自然降解;而平坦开阔的地形则可能使水流减缓,增加水体中污染物的沉积和富集。此外,气候变化如降雨量的增减、温度的升降等也会影响流域水体的水质和污染状况。

1.2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是导致流域水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因素之一。工业排放是其中的重要源头,许多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出含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废水,这些废水若未经妥善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将对水体造成巨大污染。农业活动也是流域水污染不可忽视的因素,农药和化肥的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中的有害物质随雨水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生态系统失衡。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活污水排放也不容小觑,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污水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其中含有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若得不到有效处理,将对流域水体造成严重污染。

2基于环境工程技术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策略

2.1生物处理方法

生物处理方法主要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降解和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环境友好等优点,在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具体来说,生物处理方法可以通过构建人工湿地、生物反应器等设施,为微生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在这些设施中,微生物能够利用水体中的有机物作为碳源和能源,进行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在代谢过程中,微生物能够降解和转化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将其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从而实现水体的净化。此外,生物处理方法还可以与其他工程技术相结合,形成综合处理系统。例如,可以将生物处理与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等技术相结合,以提高处理效率和出水水质。同时,通过优化生物处理工艺参数和微生物群落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生物处理方法的处理效果和稳定性。

2.2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物理化学处理方法主要利用物理和化学原理来去除或转化水体中的污染物。这类方法通常包括混凝、沉淀、过滤、吸附、氧化还原以及膜分离等技术。混凝技术通过向水体中加入混凝剂,使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和胶体物质聚集成较大的絮体,随后通过沉淀或过滤的方式将其去除。沉淀技术则是利用重力作用使水体中的悬浮颗粒和溶解性物质自然沉降到底部,从而实现固液分离。过滤技术则是通过介质(如砂、活性炭等)对水体进行过滤,截留水体中的悬浮颗粒、胶体物质和部分溶解性物质。吸附技术利用吸附剂的吸附性能,将水体中的污染物吸附到吸附剂表面,从而实现污染物的去除。常见的吸附剂包括活性炭、沸石、树脂等。氧化还原技术则是通过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改变水体中污染物的化学形态,将其转化为无害或低毒的物质。例如,利用臭氧、高锰酸钾等氧化剂可以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色度等污染物。膜分离技术则是一种高效、节能的水处理技术,通过不同孔径的膜对水体进行过滤和分离,可以去除水体中的溶解性固体、胶体物质、细菌、病毒等。常见的膜分离技术包括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等。这些物理化学处理方法在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可以根据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污染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组合和处理。通过优化处理工艺参数和操作条件,可以进一步提高处理效率和出水水质,为流域水环境的改善和保护提供有力支持。

2.3生态修复与综合管理策略

生态修复策略强调通过恢复和保护流域内的自然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从而有效防治水污染。这包括恢复湿地、河岸带等关键生态系统,以及保护和恢复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等措施。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具有强大的净化水质和调节水量的功能。通过恢复和保护湿地,可以拦截、吸附和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减轻下游水体的污染负荷。河岸带是连接陆地和水体的过渡区域,对维持水体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种植适宜的植物、恢复河岸带的植被覆盖,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污染物进入水体。同时,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群落是水体自净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通过保护和恢复这些群落,可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促进污染物的降解和转化。除了生态修复策略外,综合管理策略也是防治流域水污染的重要手段。这包括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水质标准和排放标准,加强污染源监管和执法力度,以及推动公众参与和环保教育等措施。制定和执行严格的水质标准和排放标准,可以限制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水体免受污染。加强污染源监管和执法力度,可以确保企业和个人遵守环保法规,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此外,推动公众参与和环保教育也是防治流域水污染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防治水污染的合力,推动流域水环境的持续改善和保护。

2.4流域水体监测与评估技术

在基于环境工程技术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策略中,水体监测与评估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项技术能够实时、准确地监测流域水体的水质状况,评估污染防治措施的效果,为防治策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水体监测技术通常包括在线监测和离线监测两种方式。在线监测利用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水体中的关键水质参数,如溶解氧、pH值、浊度、重金属浓度等,能够迅速反映水体的污染状况。离线监测则是通过采集水样,在实验室中进行详细分析,以获得更全面的水质数据。这两种监测方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流域水体监测的完整体系。在监测的基础上,评估技术则是对水质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处理,以评估流域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污染防治措施的效果。评估结果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防治策略。例如,通过对比不同时间段的水质数据,可以评估某项污染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水质差异,可以找出流域水体污染的重点区域和主要污染源,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策略。

3结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基于环境工程技术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策略。通过详细分析流域水污染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认识到防治流域水污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多种基于环境工程技术的防治策略,包括生物处理方法、物理化学处理方法、生态修复与综合管理策略以及流域水体监测与评估技术。这些策略和技术各有特点,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和污染程度进行组合和应用,以实现高效、环保的流域水污染防治。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相信基于环境工程技术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策略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为保护和改善流域水环境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婕.基于环境工程技术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策略研究[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4,37(02):75-77.

[2]王一川.流域水环境污染应急监测与防治技术研究[A]2024新技术与新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2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