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量感的培养植根于丰富的体验中
张晓莺
福清元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350300
【摘要】量感不需要学生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它看不见,摸不着,是一种感觉,更是一种能力,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数学中“计量单位”的相关内容是发展学生量感的重要知识。
【关键词】量感 对比 体验 估测
所谓“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其度量大小的直觉感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学段目标中明确提出:“能体验物体长度的测量过程,认识常见的长度单位,形成初步的量感和空间观念。”作为教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引领学生经历物体的量的意义的学习建构,努力将“量感”培养植入数学教学之中,让学生体验“物体的量”,形成学生对物体的量的切身感受,促进学生“量感”这一核心素养的形成。
一、实践探究,在活动中丰富“量”的体验。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教学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形成参照比较,能够对物体的量进行估测,从而提升学生的直觉判断,发展学生对物体的量感,更为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所形成的“量感”精确化、精准化、精致化。
例如“认识千米”是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最大的长度单位。千米不像毫米、厘米、分米、米那样,可以在直尺上表示出来,被学生直观地感知,或者可以通过手势比划出来,千米甚至无法在视觉范围内有效地被感知。为了帮助学生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教师可以安排实地体验活动:
①走一走、数一数:课堂上要求学生沿100米长的跑道走一走,数一数走了多少步,看一看大约用了多长时间。
②想一想、算一算:照这样计算,走1千米大约要走多少步?要用多长时间?
③走一走、算一算:放学后实地走一走、算一算,看看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长1千米。
④比一比、验一验:请你就熟悉的环境估计一下从某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同时用交通工具进行验证并记录你的感受。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实地走走算算、亲身体验,实际效果要比单纯记忆强很多。学生在100米的跑道上边走边数,用走的步数和时间量化100米的距离,形成对100米的量感体验。从校门口出发的实地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测数据展开推算,从而进一步丰富对1千米的量感体验,对1千米的实际长度逐步趋于精确化、精准化。
二、结合经验,在推算中发展“量”的感受。
生活是数学的丰富源泉。计量单位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量感,“量感”是联结数学与生活的直观载体,它是一种对“量”的直觉、对“量”的直接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重视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把建立表象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借助具体形象的生活经验丰富对计量单位的感知,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量感”。
以《认识公顷》为例。公顷这个面积单位很特殊,不仅“大”而且离学生“远”,学生难以体验,难以建立表象,难以建构与其他面积单位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认识公顷”中可以采用推算与想象并进,借助身边的资源操场的大小,从眼睛看到的,脚下跑过的,脑中想到的,多种体验培养学生对“公顷”的认识。
(1)借助身边的资源,丰富对1公顷的表象。
①二中体育场400米跑道内圈围起来的面积约1公顷;
②元洪附小占地面积9170平方米,很接近1公顷。
师:现在你对1公顷有什么感觉?
(2)依托物体合情推理,丰富对1公顷的认识。
①实验小学塑胶运动场的面积是5000平方米,( )个这样的运动场的面积才是1公顷。
②实验小学多媒体教室的面积是330平方米,1公顷土地最多能建( )间这样的教室。
公顷在课堂上直接感知的难度很大学生在生活中也缺少直观的经验积累,观念难以建立。因此从学生身边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体验,用多元化的表象素材,助力学生建立1公顷的表象,继而在比较或逻辑推理中发展其量感。
三、估测活动,在推测中提升“量”的感悟。
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量感的过程中,还可以巧妙地借助估测活动的开展,以强化学生的量感体验。本质上,估测活动的有序进行在于学生具有一定的“量感”;而估测活动的开展,则有助于促使学生“量感”的提升。因此,估测活动与学生“量感”培养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师可以立足教学需要,巧妙地通过一些估测活动的开展,提升学生“量”的感悟能力。
如“秒的认识”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争当小闹钟”的估测活动。
①体验:闭上眼睛,你认为10秒的时间到了就高高举起手,同时睁眼看看屏幕上右边的数字是几。
②采访:睁开眼,屏幕上的数字是几?你举得自己估得准吗?谁睁开眼屏幕上正好是10秒的?能说说你是怎样估计的?
④总结方:看来,要想估得准咱们得按1秒、1秒的节奏来数数。
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进一步把握秒的节奏,培养估计意识。通过采访不同估计结果的学生反馈,强调“要想估得准咱们得按1秒、1秒的节奏来数数”,培养估计策略,提高学生对秒的时间概念的建立。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与测量有关的真实问题时,如校园的路有多长,校园面积有多大,刻有校训的石头有多重,篮球球筐有多高,等等,虽然已经知道测量单位和工具,仍有可能束手无策。所以,当已知的测量工具都派不上用场,“灌输”几乎不起作用时,也就进入了适宜量感生长的环境。此时的量感,更多体现在不借助工具的前提下,对计量有比较准确的感知。也就是在脱离测量工具的环境下,仍能对观测对象物理属性的计量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教学中要关注用不上测量工具的场合。如创设各种形式的估测活动,如估测教室的长度、面积等,还可以直接走到教室门前,告诉学生教室门高2米,让学生来估计老师有多高,并思考为什么。让学生在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境自主选择合适的估测策略,会用常见的参照物进行比较估计,并通过估测与实际测量的对比,提高估测的准确度,不断积累估测的经验,切身感受“量”的大小,形成数学直觉,增强量感。
总之,量感的建立并非一朝一夕,需要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逐渐感悟。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量感”的培育要求,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源,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不断拓展“量感”的习得路径,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和体验,积累丰富的“量"的活动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