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鲁中地区农村建房过程的上梁仪式研究

作者

王盛飞

西南民族大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仪式不仅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在我国农村地区,家屋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不单单是人类理想的居所,也是思想和情感的反映,是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关系的表现。1 家屋建造过程中的上梁仪式更是备受重视。上梁仪式作为建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独特的仪式程序和丰富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当地特有的文化特色和社会习俗。对于上梁仪式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聚焦于我国苏皖一带和土家族地区。

一、上梁仪式简述

“上梁”俗称竖是指在房子接近完工之时,为房子安装上最高的一根中梁,而这里所谓的中梁除了建筑结构实用上的重要位置外,同时更有其无形的宗教层面的意义。因此,在上梁典礼中藉著梁的作用,来连接庙宇建构本身、天地、神灵与宗教人之间的关系,通书上说:“上梁有如人之加冠。”

上梁仪式在农村建房过程中具有多重意义。首先,它标志着房屋建设的重要阶段已经完成,是房主对房屋质量的认可和期望。其次,上梁仪式是对工匠技艺的肯定和赞赏,体现了社会对工匠劳动的尊重。最后,上梁仪式也是社区成员之间互相祝福、增进团结的重要场合。

二、鲁中地区上梁仪式过程——以潍坊农村为例

在行政区划上,潍坊属于鲁中地区。在当地民居建造过程中,都会举办隆重的上梁仪式,成为了民间流传至今的“屋顶上的古老习俗”,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未来虔诚的期盼。其具体步骤如下:

1. 择吉日

根据农历时间,选择一个吉利的日子进行上梁仪式。通常会请专人计算黄道吉日,以确保仪式的顺利进行。

2. 选梁

选梁时要考虑树木的品种、形状、大小、方向等因素,一般要选用杉木或松木等质地坚硬、耐腐蚀的树木。

3. 制梁

制梁时要选择吉日良辰,动工前要先点香燃烛、烧纸钱祭拜山神土地和树神。制好的大梁要在下方平面画上吉祥图案或文字,如福禄寿喜、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4. 祭梁

在正式上梁前,房主和工匠共同对正梁进行祭拜,祈求上天保佑房屋安全牢固。在新房的桌子上摆好各类贡品,如馒头、水果(香蕉)、鸡、鱼、豆腐、豆芽等,然后向天地“发喜钱”(烧纸)。

5. 上梁

将制作好的大梁运到屋顶并安装在立柱墙壁之间。在上梁时,通常会鞭炮齐鸣、礼花绽放,工匠们齐唱上梁歌,寓意着房屋的繁荣和吉祥。

6. 抛梁

房主和工匠们通常会在梁上悬挂红色绸带或红色布条等具有吉祥寓意的物品,鲁中地区主要用用红线将筷子、铜钱、勺子、红纸绑在梁上,然后将梁搁置在板凳上(忌:着地)。选择吉时(中午12 点)“上梁”,伴随的活动有放鞭炮,撒喜糖,在仪式的高潮时刻将这些糖果、花生等从梁上抛下,让在场观看的社区男女老幼共同分享喜庆和欢乐。

7. 待客

主人在抛梁结束后,宴请前来帮助上梁的工匠们和亲朋好友。这一步骤不仅是对工匠们的感激和尊重,也是社区成员之间增进团结和友谊的重要场合。

三、上梁仪式的象征意义

传统民居建造过程中的上梁仪式是由一系列围绕上梁展开的动作行为组合而成的,这些行为都显示出了人们对于建造房屋的重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从现实的角度来分析仪式的话,可以看到仪式背后所发生的行为是存在于实际生活中的,同时也可以看出自然崇拜、鬼神信仰对于我国农村地区传统民居营造仪式的重大影响。

树木崇拜是一种普遍的宗教文化现象。2 在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正确认识自然现象,面对无法征服的世界,就产生了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幻想,认为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火,还有土地、山川,森林、动物都成为崇拜的对象。《礼记·祭法》中说“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日神。”可见,万物有灵思想是形成树木崇拜的原因之一。其次,树木为人类提供了生活必需品和活动场所。钻木取火可以烧熟食物,使得人类得以生存,这是树木崇拜的另一重要原因。

上梁仪式中与主梁最为相关也最为关键的披红,民间称“挂红布条”,这与树木神怪的古老观念有关。“将主梁(亦称中梁、正梁或大梁)放在屋架的脊桁位下,梁中端系以红布,或裹上红绸,或贴上写有‘福禄’‘吉喜’一类表示吉祥喜庆字样的红纸,叫做‘披红’。”人们普遍认为,通过披红可以恐吓走妖邪,含有守护新家的意识。

四、基于特纳仪式理论对上梁仪式的分析

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曾对伊瑟玛仪式分析的过程中提出了仪式空间的概念。仪式空间的基础是现实空间,仪式通过在现实场景中进行相应布置、仪式行为设定而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想象的空间。3 上梁仪式所处的真实空间,包括着一些神圣的物件,如贡品、红布、梁木,这些都是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但是在仪式过程中,它们也代表着参与者心中神圣的观念,从另一层面上反映了参与者对神明的期待和向往。在潍坊农村地区,每当举行上梁仪式时,同村和周围村的百姓以及这户人家的亲戚都会暂停手上的工作,自愿加入到仪式空间当中,人们可借此机会接近神明,向神明诉说自己的夙愿。这时,所有人从日常琐事中脱离开来,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虔诚和恭敬,期望着与神灵沟通。

“阈限”一词来自拉丁文“极限”,它指的是一种将结束社会文化结构向另外一种待建立的社会文化结构中间过渡的状态或过程,既不完全属于前者,也不属于后者。在特纳看来,“阈限期”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上下倒置;二、地位逆转。也就是说,仪式的参与者通过对仪式的主体进行地位提升,使其处于仪式活动最高地位。同时,在阈限期间不仅仪式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仪式的参加者本身也发生了变化。在平时的生活中,木匠师傅的社会地位并不高,但是当人们进入所营造的场域中,木匠师傅掌管着仪式大权,所有参与者都要听从指挥,即便是在现实生活中身份高贵的官宦,在这一刻也是需要服从命令的,不得违抗。在经历过短暂的阈限期,也就是上梁仪式结束之后,人们会重新回到现实世界中去,现实世界中的角色,社会也回到了原有的等级和“冲突”之中,仪式从反结构再次回到了结构之中去。

结语

通过上梁仪式的分析,对于我们理解古时人们的宇宙观来说至关重要。高庄村民普遍地认为在建房过程中有“灵异”事件,在建房时如果不对仪式过程多加小心的话,真的会发生灾难。人们在民居建造过程中,通过“上梁仪式”可以解除内心的忧虑,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仪式的目的就是解决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虽然现代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迷信”,但是它却是古人在面临非人为因素所造成的问题无可奈何时所能采取的最好解决办法。但是仪式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能够应对灵异事件,而是它保留了中国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中摸索和尝试的经验。我们在对营造仪式理解时不但要研究其“是什么”,同时还需要去探究它“怎样存在”、“为何存在”,对于我们理解和认知祖先独特的文化逻辑和生活的宇宙观念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