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视域下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探索
黎宗健
新兴县华侨中学 52740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是民族凝聚力和引领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思想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灌输式德育模式难以发挥育人作用。探索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实现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种综合性课程,具有一定的工具性,又有文化价值,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一、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
(一)科技兴国成为时代主旋律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大环境之下 , 科技已成为国家竞争的关键所在 , 科技兴国也慢慢变成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主旋律。当下的国家很重视科技的自主创新 , 这体现出科技在实现国家民族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 爱国主义教育不只是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 还要促使他们认识到科技强国和国家繁荣之间的密切关联性。这样才能增进他们的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 , 在这个时代潮流之中, 爱国主义教育显现出以科技为中心、以革新为方向的崭新特点。
(二)爱国主义教育呈现时代化、科技化趋势
在人工智能这个大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慢慢展现出时代化、科技化的发展走向,以往那种以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为核心的教育方法,正朝着融合现代科技成果和国家战略的方向转化 [1]。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特别重视让学生懂得,认同国家科技进步、战略目标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把爱国之情同科技创新、民族振兴联系起来,关心前沿技术,明白国家科技政策。青年家国情怀培育是由培育主体借助一定的培育载体,采用科学的培育方式,营造良好的培育环境,引导青年树立恋家爱国、保家卫国、精忠报国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
二、人工智能视域下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课程导入:从国家科技成就切入,激发民族自豪感
在人工智能的视角之下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导入的时候应当把国家的科技成就当作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认识科技发展的战略意义。讲讲我国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量子通信这些前沿领域所达成的重大进步,增强学生对于科技强国观念的体会,唤起他们对国家自己研发能力的自信心和归属感。这种导入既合乎时代的发展脉络,又适应学生的认知特性,还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接下来的教学形成良好的感情根基和思想共鸣,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加强爱国意识。
例如,高一信息技术粤教版《数据的基本特征》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我国在新冠疫情期间利用大数据进行健康码追踪、疫情态势预测以及精准防控所取得的成果,让学生认识到数据技术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国家层面成功案例的讲解,让学生们体会到“数据的价值”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国家的发展与科技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样的导入环节之中,学生们在学习技术知识的时候也会不知不觉地萌生出一种对于国家科技发展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内容融合:基于编程任务融入家国情怀
在人工智能视野当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设计要着重把编程任务同爱国主义教育融合起来。通过设置具有家国情怀指向的编程主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去思索国家发展和自身使命之间的关联。在教学进程中,可以把国家的进步、民族振兴之类的要素糅合到编程情境里,以此促使学生在逻辑分析和技术应用当中加强文化认同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内容融合既扩展了编程任务的教育内涵,又利于做到技术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推进德技并重的育人成效达成。
例如,高一信息技术粤教版《数字化工具与资源及其优势》,在教授 Python 语言应用的时候,我让学生以“展示中国科技成就”为主题,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文展示页或者信息管理系统,用来展现我国人工智能、北斗导航、天宫空间站等领域取得的重大进展。借助任务驱动,让学生既提升了编程能力,又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在搜集素材与规划功能的过程中加深对祖国科技发展的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这样的内容整合方式,做到了技术和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完成了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培育的统一。
(三)项目实践:打造“科技报国”主题项目群
在人工智能视角之下,想要带动爱国主义教育,就可以创建“科技报国”主题项目群,从而达到育人与教书的密切结合。项目实践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在策划并执行项目的过程中,还能让学生关注到国家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认识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性 [2]。在一系列项目群的设立之下,让同学在团队合作、解决问题时逐步养成科技报国的责任意识和价值观念,并以任务为主导核心,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到项目内容、过程及评价之中,这样就能更好地提升教育的实际效果,培养出面向未来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例如,高一信息技术粤教版《设计从 A 市到 B 市耗时最少的旅行路线方案》中,教师可以围绕“智慧交通助推强国建设”主题,打造“科技报国”项目实践群体,如引导学生使用图算法或者Python 编程来设计最优路径方案,同时结合我国高铁网络的发展状况,探讨大数据技术对提升出行效率的意义。学生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既掌握了算法设计和数据处理技能,又了解到了国家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成果。这样的结合现实与技术的实践项目,能够激发学生用科技来服务社会、服务国家的使命意识与担当精神,很好地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的育人功能。
结论:把爱国主义教育很好地加入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当中,这是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培育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举措。在人工智能技术持续革新的当下,我们要依托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成长需求,深刻探究背后的意义,构筑起多维度、融合化的教学体系。将来要加大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能力训练,研发更多融合型的教学资源,促使信息技术课程从“工具训练”变成“价值引领”,让信息技术课堂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塑造创新型人才的最前沿阵地。
参考文献:
[1] 任志锋 . 人工智能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变革与应对 [J].教学与研究 ,2021(4):8.
[2] 孟怡阳 . 人工智能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的图景扫描与应对路径 [J].CreativeEducationStudies,202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