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CLD乡土游戏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价值

作者

王燕

镇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姚桥中心幼儿园

摘要:将CLD(建构主义)乡土游戏融入幼儿社会性发展中,能够给幼儿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成长体验,享受游戏的乐趣,彰显社会活动的育人价值。因此,有必要准确把握CLD乡土游戏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中的教育价值,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有效促进。

关键词:CLD乡土游戏、社会适应性、乡土资源、乡土游戏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CLD乡土游戏是指在CLD理念下本着传承与创新的原则,梳理、整合乡土资源,追随幼儿的兴趣来创设游戏化情境,通过协作、对话、意义建构形成CLD乡土游戏。我园南临儒里古镇、西望古居华山是东乡文化的中心,乡土游戏地域特色鲜明,贴近幼儿生活,能够让幼儿在社会活动中拥有独特的文化体验,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具有正向的引导,因此,探讨CLD乡土游戏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及其价值。

一、创设乡土游戏环境,赋予幼儿情感支持

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认为:幼儿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幼儿园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幼儿对生活经验的意义建构。我园利用具有姚桥地方特色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创设了具有特色的环境,为幼儿提供更真实、更贴近生活的学习体验。如,收集芦苇、石头、大树根、黄泥、青砖、瓦片等乡土材料以及具有姚桥特色的泥叫叫、花船、虎头鞋等手工艺品,将这些材料融入到东乡文化馆、泥叫叫工作室、野战游戏场、小厨房角色区、涂鸦区等游戏区环境布置和游戏材料中,使环境、材料更加能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同时,还结合园本课程和当地传统民俗,创设相应环境开展东乡美食制作、东乡文化节、农耕节、民俗游戏节等活动,使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和学习到乡土文化。

让幼儿走进乡土环境,与乡土环境亲密接触,与乡土环境有效对话,不仅为幼儿提供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学习环境,还增强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丰富乡土游戏内容,促进幼儿社会认知

在幼儿园开展乡土游戏,不仅能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了解本土文化,让幼儿接触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在游戏中习得规则与礼仪,有助于提升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1.乡土角色游戏:利用户外的小草地、小山坡等,结合乡土资源创设“农家小院”角色游戏区,提供真实的厨具、餐具及生活用品等,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游戏。

2.乡土民俗游戏:添置狮头、龙头、锣鼓、彩旗、头饰等游戏材料,让幼儿开展舞狮子、玩花船等民俗游戏。同时,邀请社区的花船队来园开展培训活动,帮助教师和幼儿加深对花船、舞龙等习俗的了解和接触,为游戏开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3.乡土创意游戏:利用其地理优势,挖掘和利用石头、砖块、瓦片、竹子、泥、藤条、木块、稻草、芦苇秆等丰富的乡土材料。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乡土材料进行环境创设,鼓励幼儿多元表达。如,竹竿游戏中,孩子们由一开始的传统游戏跳竹竿到创意玩老狼老狼几点了、跳格子、你追我赶、搭竹楼等花样玩法,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还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挖掘CLD乡土游戏价值,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1.丰富语言表达环境

CLD乡土民间游戏中有丰富的“语言元素”,大多配有朗朗上口的童谣和优美动听的儿歌,这些童谣和儿歌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玩法不一,乡土气息浓厚,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这些乡土民间游戏不仅有助于文化传承和语言保护,还能提升幼儿语言能力、思维训练、道德教育以及文学艺术的熏陶,加深幼儿对本土乡土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2.培养社会规则意识

游戏的微型世界反映了很多约定俗称的社会规则,只有共同遵守了,游戏才能顺利开展。从小班开始,规则就要渗透在游戏中,从最基本的常规开始,让幼儿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逐渐学习和遵守使用材料、人际交往等基本的规则。如“跳房子”“炒黄豆”“切西瓜”“木头人”等,幼儿在游戏中会遇到很多规则问题,就需要学会相互协调,自我约束、解决同伴间的各类矛盾,从而慢慢培养了一定的社会规则意识。

3.提供情感体验机会

如在“炒黄豆”游戏中,需要跟同伴同时念儿歌,并在适当的时候要同时配合翻转身体的动作游戏才能完成,从而培养了幼儿的协助能力;如在“跳房子”游戏中,有些孩子看到格子距离较大,有胆怯心理,这时鼓励的语言“你冲刺一下再试试”“你一定行”等为他鼓舞打气,从而在游戏中促进了同伴间的关心、支持的良好品质。

乡土游戏往往需要多人参与,强调集体合作。这种游戏形式能够促进幼儿之间的社交互动,强化团队合作能力,促进沟通能力以及集体意识的成长。所以幼儿在游戏中就需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才能在游戏中感受到与他人友好相处的快乐。

四、与课程融合,拓展幼儿社会性发展策略

1.灵动生成,开展游戏活动

幼儿的已经经验、兴趣、需要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动机,因此要及时关注、倾听留守幼儿,开展适宜的CLD乡土游戏。如,新年主题中,通过对家长华山村的民俗了解知道了有舞龙游戏,幼儿对这一民间体育活动非常感兴趣,于是生成了“中国龙”班本课程。活动中,首先创设情境邀请家长舞龙社团成员入园舞龙表演、互动。其次通过集体绘本阅读《你好,神奇的中国龙》,小组活动美工《我设计的“龙”》、编织《各种各样的龙》等相互协作。第三,通过师幼游戏后的谈话、幼幼游戏中的互动、亲子一起玩舞龙游戏等多种形式会话,加强交流,增加情感。最后,引导幼儿通过语言、动作、绘画等方式表达进行意义建构,表达对龙的感知、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围绕建构主义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个方面开展的龙文化乡土主题游戏,不仅增加了农村留守儿童对家乡文化的深入了解,也丰富了幼儿的生活体验,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2.挖掘潜力,增强活动兴趣

CLD乡土游戏的需要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就需要幼儿对游戏的内容和素材有足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观察中挖掘乡土资源的各种潜力。如:“玩花船”游戏,幼儿可以自由创新花船的“摇法”;美工区活动中,可以设计“花船”、可以用各种废旧材料制作“花船”等;体育游戏中,还能开展“谁的花船划得快”的竞赛活动,富有变化的玩法,让幼儿在不同类型的游戏中体验到了活动愉悦和挑战性。

3.加强指导,促进深度发展

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倾听、识别、支持等方式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拓展和丰富幼儿的各种经验。如,大班CLD乡土游戏《老鹰捉小鸡》游戏中,老师通过对幼儿第一次游戏的观察和分享,与幼儿共同总结为什么老鹰捉不到小鸡,小鸡又是怎样躲过老鹰的抓捕,同时又和幼儿一起讨论了老鹰捉小鸡,小鸡躲老鹰更加有效的方法,然后进行了二次游戏,在二次分享时,针对上次提出的方法进行总结验证是否有效,又对游戏玩法进行创新讨论,鼓励幼儿进行创新游戏。

CLD乡土游戏将具有浓郁气息的乡土资源、乡土文化、乡土人文融进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之中,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幼儿园小小的天地中生活得更快乐,收获得更充实,成长得更健康。下阶段,我园将继续挖掘CLD乡土游戏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的促进作用,使CLD乡土游戏向现代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基础教育研究乡村教师专项课题《CLD乡土游戏: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行动研究》(XC-b/2021/14)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