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读写融合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

作者

黄春红

福建省南安市华侨中学 362333

摘要:读写融合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致力于发掘阅读与写作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解构与重组读写内容,构建逻辑清晰的教学体系。该教学采用梳理线索融合内容、创设真实情境营造氛围、设定课堂任务推动实践等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与审美鉴赏、文化理解能力。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丰富了读写素材,还激发了学生的读写兴趣,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

关键词:读写融合;初中语文;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读写融合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趋势。传统的阅读与写作教学往往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在实际运用中难以将两者有机结合。因此,探索读写融合的教学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梳理线索、创设情境、设定任务等方面入手,深入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读写融合,以期为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梳理线索,融合读写内容

在“读写融合”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中,需明确阅读与写作教学间的内在联系,并对读写内容进行解构与重组,是构建清晰、逻辑紧密教学体系的核心。

例如,在教授《纪念白求恩》时,教师可以采用“双线组元”的教学策略,巧妙地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融入阅读与写作教学中。人文主题聚焦于“国际主义精神与无私奉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白求恩的国际情怀与无私精神,并思考这些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而语文要素则侧重于“理解并阐述英雄品质”及“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旨在提升学生的文本分析与写作能力。教师紧扣这两条线索,整合阅读与写作教学,使二者相辅相成。从人文主题切入,通过深度解读《纪念白求恩》,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精髓,体会白求恩的伟大精神。同时,结合语文要素,指导学生细致分析文本中的细节描写,理解其在塑造人物性格中的作用,并模仿这些细节描写进行仿写练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规划系列教学活动。如组织群文阅读,选取与《纪念白求恩》主题相似的文本,开展比较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与思维。此外,布置“我心中的英雄”写作任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细节描写技巧,生动展现自己心中英雄的高尚品质。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厘清了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关系,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读写素材与实践机会。学生在读写融合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升阅读能力,还能够锻炼写作技巧,增强语言表达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构建了更为完整、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为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创设真实情境,营造读写氛围

在“读写融合”的语文教学中,情境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对于初中生而言,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驱动力。为了渲染读写氛围,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人生活、校园生活或社会生活体验,建构真实情境,带动学生的真实回忆,唤醒他们的真实体验,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参与读写结合的活动。

例如,在教授《藤野先生》时,为了增强情境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教师可以采用语言引导、视听融合等多种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贴近文本、富有感染力的学习环境。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鲁迅在仙台求学时的场景,感受他对藤野先生的深厚情感。随后,教师可以播放与鲁迅留学经历相关的纪录片片段或电影剪辑,结合其文本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视听融合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出“为藤野先生画像”的情境化总任务,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内容,通过写作来描绘藤野先生的形象,展现他的高尚品质。这一任务不仅贴合文本主题,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读写教学的驱动力。当课堂上营造了浓厚的读写氛围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课堂互动,让他们通过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写作经历。学生可以围绕藤野先生的形象、鲁迅的情感变化等话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样的课堂交流与互动,能够促使学生在强烈的“乐学”氛围中增强读写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读写能力。通过这样的情境化教学,教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环境,还通过任务引领和课堂互动,激发了学生的读写兴趣,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为“读写融合”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三、设定课堂任务,推动读写实践

语文课程,以其综合性和实践性为核心特征,强调“读写融合”教学不应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而应深入实践,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锻炼阅读技巧,掌握写作技能,进而多方面提升语言表达、审美鉴赏与文化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授《孔乙己》时,教师可巧妙设计读写结合的学习任务,通过融合思维导图、项目化学习等理念,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中,深度挖掘文本内涵,提升读写能力。在阅读层面,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孔乙己这一核心人物为中心,运用思维导图或表格等可视化工具,梳理其人生轨迹与性格特征。学生需深入文本,细致分析孔乙己的外貌、言行举止、社会背景及其与周围人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构建出孔乙己的“人生档案”。如学生可以列出孔乙己初次登场时 “身材高大,脸色青白,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以及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如“之乎者也”的口头禅,从而多方面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点。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还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写作层面,教师可布置以“孔乙己形象剖析”为主题的写作任务。学生需结合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深入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悲剧命运及其社会根源。鼓励他们运用批判性思维,辩证地看待孔乙己的形象,挖掘其走向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引用原著中的关键词句,结合个人感悟,展开富有深度的评论。如学生可以探讨孔乙己的“迂腐”与“善良”并存的性格特征,以及这种性格特征如何导致了他的悲剧命运。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审美鉴赏与文化理解能力。通过此类读写融合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在写作过程中锻炼了语言表达与审美鉴赏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读写融合视角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策略,通过梳理线索融合读写内容、创设真实情境营造读写氛围、设定课堂任务推动读写实践等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这些策略的实施,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与审美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华.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2024(25).

[2]王李.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成才之路,20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