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背景下 “1+N”劳动实践研究的sMPAN模式探究
刘慧超
赣县区城关小学
一、引言
劳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作为五育之一,发挥着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作用,具有综合育人的价值。近几年来,国家完成了从《意见》到《大纲》的顶层设计。本文围绕三大类十个任务群的劳动框架内容,构建“1”的设定setting、教的方法method、如何练习practice、劳动评价Assessment和“N”的拓展的SMPAN“教—学—评”模式,为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和方法,把劳动教育抓细、抓实,提升少年儿童的劳动综合素养,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1”的设定 怎么教 怎么练 劳动评价 “N”的路径
二、sMPAN模式的内涵
(一)“1”的设定(setting):“1”的选择依据
在劳动教育中,选择合适的劳动项目“1”是基础。这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要翻阅大量资料,深入了解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现状。例如,对于低年级学生,应选择简单、趣味性强且安全性高的劳动项目,如手工折纸、简单的植物种植等;而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尝试较为复杂的烹饪、木工等劳动。同时,依据少年儿童普遍劳动能力水平,确保所选择的项目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在学生的可接受范围内。再者,结合当地资源也是关键,若学校位于农村地区,可充分利用农田、果园等资源开展农事劳动;城市学校则可借助社区工厂、科技馆等资源开展工业、科技类劳动项目。此外,与家长沟通至关重要,家长对孩子的了解更为深入,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帮助教师选择更贴合学生实际的劳动项目,从而为后续的劳动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二)怎么教?(method)教学方法:示范与规范
●示范主体多元化
1. 教师示范: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对于劳动项目中的基本操作和技能,能够进行初步的示范。例如在手工编织劳动课上,教师先向学生展示编织的基本针法和步骤,让学生对整个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家长与专业人士助力:邀请有相关特长的家长或校外专业人士参与示范,能够丰富教学资源。如在烹饪劳动课程中,邀请专业厨师家长来校为学生展示精湛的厨艺,讲解烹饪技巧和食材搭配知识;在机器人搭建劳动项目中,邀请科技馆的专业人员来校示范操作流程和编程方法,使学生接触到更专业、更前沿的知识和技能,构建起家、校、社联动机制,优化教育队伍,形成教育合力,提升劳动教育效能。
●规范操作要求
在劳动教育中,规范的操作讲解是保障学生安全和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对于劳动步骤的规范操作、标准动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和关键点,教师必须讲清楚、透彻。以木工劳动为例,使用锯子、锤子等工具时,教师要详细讲解正确的握持方法、操作姿势以及如何避免意外伤害等内容,特别强调在人多的情况下更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防止因工具使用不当给学生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确保劳动教育在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开展。
(三)学生怎么练?practice学生练习:场所与方式
●练习场所
1. 现场练习:现场练习具有手把手教学、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的优点。然而,其难点在于劳动场所和劳动材料的准备以及人员管理。例如在开展陶艺制作现场练习时,需要准备陶泥、制作工具、陶轮等大量材料和设备,这往往需要一个团队的协作,包括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以及学校后勤部门的支持。同时,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在练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忙乱、纪律难以维持的情况,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陶轮转动时可能会碰到学生等,需要教师时刻保持警惕,加强现场管理。
2. 回家练习:回家练习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宽松和多次练习的环境,但需要家长的协助和监督。比如在学习家务劳动如整理房间、洗衣服等项目时,学生在家中可以反复实践,但家长需要指导孩子正确的操作方法,并监督孩子完成练习任务。不过,回家练习也存在问题,如孩子在练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得到教师的反馈与解决,可能会影响学习效果。
●练习方式
针对不同的劳动项目,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对于一些技巧性较强的劳动,如刺绣、书法等,学生可以先进行模仿练习,按照教师示范的步骤和方法反复操作;对于具有创造性的劳动项目,如科技创新作品制作、创意绘画等,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索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如何评?Assessment评价体系:全面且多元
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是衡量学生劳动学习成果和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内容涵盖劳动态度、劳动规范、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劳动技能、劳动品质、劳动合作意识、劳动创意、劳动中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及劳动成果展示等多个方面。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细致评价,能够全面了解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和成长。例如,在评价学生的劳动态度时,观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劳动,是否具有责任心和毅力;在劳动技能评价中,判断学生对所学劳动技能的掌握程度,是熟练还是不熟练等,从而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促进其不断改进和提高。
●A评价内容——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采用劳动技能“争章”手册是一种有效的评价考核方式。在争章手册中,详细记录争章时间、学会的技能、学会所花时间或次数、鉴定人(老师或家长)以及盖章(劳动勋章)等信息,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写、绘、拍照附图等方式对技能进行描述,并记录个人感言。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直观地反映学生的劳动技能掌握情况,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让学生在争章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提升劳动能力。
●B评价考核方式——劳动技能“争章“手册
三、结论
落实“1+N”实践研究的 CMPA“N”模式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庞大”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精心选择劳动项目“1”,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有效练习,建立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探索实现“N”的有效路径,并通过合理的小组合作组织管理,确保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只有人人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方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提升劳动教育的效能,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sMPAN模式,既注重劳动实践,又发挥劳动的引导教育,有劳有育,使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姚忠根.指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劳动教育教学模式[J].基础教育课程,2023(19):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