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自信培养的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索
张春红
信阳市第一实验小学 464000
摘 要: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阐述的核心素养将文化自信放在首位,旨在突出国家文化育人的导向作用。而古诗词作为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有利于提振学生文化自信。该研究重点考察了优化后的教学策略如何助推学生文化自信、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审美情感等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并在实践中验证了这些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优化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可以显著增强教学与学生核心素养之间的互动与联结,有力促进了学生全面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文化自信;古诗词教学策略优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是对2001年、2011年两版课程标准的修订,简称新课标。“新课标”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了素养型教学目标体系,旨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阐述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
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理解和欣赏汉字之美与情感表达。研究表明,通过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可显著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的优化与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密切相关。本研究立足课标,提炼不同阶段的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方式方法,完善课堂效度评价,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在诗词的学习中汲取文化养分,真正实现与传统文化的对话。
一、低吟浅诵,融情于境,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
2022年版新课标第一学段目标要求:“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其中,关于古诗词学习的关键词则为“诵读”“想象”“感受”。
(一)在低吟浅诵中形成语感
在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中,诵读是一种非常重要且有效的策略。古诗词有其独特的文字构成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诵读,学生可以充分感悟古诗词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同时也有助于强化记忆,使语言的表达不断内化,形成良好的语感。
1.范读
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朗读榜样。在范读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语音、语调、停顿等方面的处理,以展现古诗词的韵律之美。教师还选择与古诗词情感相符的音乐进行配乐诵读,可以营造更加浓郁的学习氛围。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诵读中更加投入。
2.学生自由读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朗读时间,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味。鼓励学生大声朗读,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3.多种形式读
教师可以采用齐读、引读、分组读、男女对读、个人展示读等多种方式,增加诵读的趣味性和互动性。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和意境。
4.肢体语言辅助诵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辅助诵读。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肢体语言来表达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例如:《风》这首诗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日积月累》教学内容,教师通过范读、借助拼音读、同位互读等方式让学生将诗读准、读顺。然后,教师可以借助肢体语言辅助理解:“解落三秋叶”一句让学生做出树叶随风飘舞的姿态;“能开二月花”一句做出花儿绽放的手势;“过江千尺浪”一句学生集体组成人浪,感受风之猛烈;“入竹万竿斜”一句让学生随风倾斜,感受风之力量。通过手势、表情、动作等方式来辅助诵读,可以使学生更加生动地展现古诗词的内容。
(二)在情境创设中增强体验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或引入具有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直观性、启发性、情感性和实践性,能够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思考、体验,从而达到知识内化和情感升华的目的。
1.场景再现法
通过数字技术、多媒体、实物展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再现古诗词中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直观感受诗词描绘的画面,增强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古诗词是中国人一直根植在灵魂和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一年级的孩子虽然年纪小,认识的字不多,但是也有不少同学能背诵李白的好几首诗了,对于李白这位大诗仙,孩子们有天然的亲近感。学到《静夜思》这首诗时,题目一说出,孩子们就情不自禁地放声吟诵了。此时,教师可以利用AI技术,穿越时间的长河,让李白来到学生身边,引导孩子就诗中内容与诗人李白做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从而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浓浓思乡情,近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2.情感共鸣法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如《游子吟》中的母爱、《登鹳雀楼》中的壮志豪情,通过小组讨论或写作练习,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促进情感共鸣。
低吟浅诵,融情于境。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的古诗词诵读能力,让他们在诵读中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情感美,在低年级学生心中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诗情画意”“以诗带诗”,夯实文化自信的根基
2022年版新课标第二学段对古诗词等传统文化的学习是这样描述的:“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其中,古诗词学习的关键词则为“体验”“想象”“领悟”。
(一)在“诗情画意”中体悟诗情
诗与画的有机结合是辅助古诗词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古诗画”的形式,将古诗词中的意境用图画表现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体悟诗情。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创作古诗画,表达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诗情画意”是第二学段学生非常喜爱的诗词学习活动。
(二)在“以诗带诗”中扩充阅读
通过大量诗词的输入,增加学生的古诗词积淀。教师可以运用“以诗带诗”的学习方法,通过同一诗人“以诗带诗”,寻找同一诗人的不同佳作,感受风格迥异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同一意象“以诗带诗”,将含有相同意象的古诗词联结起来进行阅读,以分析意象在不同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同一主题“以诗带诗”,围绕某一主题,将不同诗人的作品联结起来进行阅读,以探讨该主题在不同作品中的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同一修辞手法“以诗带诗”,将运用相同修辞手法的古诗词联结起来进行阅读,以掌握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提升鉴赏能力。这种方法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启发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案例一:同一诗人“以诗带诗”——以李白为例
在教授李白的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采用同诗人作品联读策略。例如,可以将李白的《古朗月行》、《月下独酌》和《把酒问月》三首诗联结起来进行阅读。这三首诗都以月亮为主题,但各自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意境。《古朗月行》中月亮给李白无限遐想,《月下独酌》中月亮带给李白一些慰藉,《把酒问月》中又带来了无穷问题。通过联读这三首诗,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和月亮在他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案例二:同一意象“以诗带诗”——以“月”为例
在教授含有“月”意象的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采用同意象作品联读策略。例如,可以将王维的《山居秋暝》、张继的《枫桥夜泊》和苏轼的《水调歌头》等含有“月”意象的古诗词联结起来进行阅读。这些诗中的“月”各具特色,有的清冷孤寂、有的温馨宁静、有的则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感慨。通过联读这些诗词,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色彩。
三、项目为基,合作探究,点亮文化自信之灯塔
项目化学习在第三学段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是一种创新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强调以项目为单位,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欣赏古诗词。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一)在合作探究中增强审美能力
在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可以参与各种与古诗词相关的项目活动。例如,他们可以通过制作手工艺品来展现古诗词的意境,或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古诗词的数字作品,如PPT展示、视频短片等。此外,学生还可以进行古诗词的改编和创作,将其与现代生活场景相结合,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和情感的新作品。
(二)在合作探究中实现学科融合
项目化学习还促进了学科间的融合。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引入跨学科的项目,结合语文、美术、音乐等多个学科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分析古诗词时,可以同时探讨其中涉及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或者将其与数学、科学等学科进行关联。
(三)在合作探究中促进思维提升
项目化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项目任务。这不仅增加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凝聚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综合性学习单元,老师带着学生一起学会了简单的研究报告撰写方法:问题的提出、研究方法、资料整理、研究结论。第四单元则是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单元,其中,第一篇课文是《古诗三首》,当学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由于学生之前对杜甫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所以提出问题:杜甫的大量诗篇为什么多以表现爱国忧民情怀为主?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运用上一单元学到的方法,相互协作,进行了主题研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等形式,学生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1.环境因素:受家庭影响、受时代和经历影响;2.内部因素:热爱自然、热爱人民、热爱朋友。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立足教材,既巩固了语文素养和表达素养,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同时使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四)在合作探究中激发创新意识
另外,项目化学习还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项目中可以有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感兴趣的诗词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优化古诗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本研究通过探寻不同学段的指向学科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策略,让师生实施素养教育可操作,有抓手。促进语文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注重教学内容的阶段性和衔接性。教、学、评联动,围绕教学策略创新、古诗词学习方法培养、教学评价体系完善,进一步优化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创新小学古诗词教学新路径,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绮雯.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古诗词诵读教学策略研究[J].,2024
[2] 曹清菊.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以新人教版教材为例[J].教师,2024
[4] 郑龙,胡川.基于核心素养的古诗词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管理版,2022
[5] 孔令欣.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三重世界教学策略研究[J].,2023
[6] 赵艳芳.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J].,2021
[7] 赵雪萍.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智力,2024
[8] 丁发升.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
[9] 余卫华.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4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2024YB1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