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为媒:草莓产业的乡土焕新》
东北农业大学 艺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1 引言
1.1 设计专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独特价值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一门融合创意与美学的学科,在乡村产业升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方面,其通过品牌形象塑造、包装设计等手段,能将乡村特色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视觉符号;另一方面,设计思维的介入可打破传统农业“重生产、轻营销”的模式,为乡村产业注入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当代大学生作为设计创新的生力军,既具备专业理论储备,又拥有活跃的创意思维,能够成为连接乡村资源与市场需求的重要纽带。
1.2 实践背景与研究意义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国锋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当地农业产业化的典型代表,虽已形成规模化种植与基础销售网络,但长期受困于品牌形象模糊、包装简陋、宣传渠道单一等问题,优质草莓产品难以实现价值最大化。基于此,东北农业大学“果光溢彩,艳若丹砂”社会实践团以寒假“三下乡”为契机,开展设计赋能草莓产业的实践探索,不仅为合作社破解发展难题提供解决方案,更为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2 实践对象与产业困境
2.1 合作社基本概况
国锋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9年,流转土地120亩,以大棚栽培草莓、千禧小西红柿、葡萄等果蔬为主,拥有 3 个注册商标及6 项无公害认证,2020 年被评为市级示范社。合作社带动周边 200 多户农户发展,年销售收入超 500 万元,是当地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其草莓产品在市场竞争中,仍处于“优质不优价”的尴尬境地。
2.2 核心发展困境
品牌形象缺失:缺乏统一的视觉标识与品牌理念,现有“火焰蓝”等商标未能有效传递草莓的“天然、新鲜”特质,消费者认知度低。包装设计滞后:采用普通塑料袋或简易纸盒包装,既无法保护易损的草莓果实,也缺乏视觉吸引力,难以满足现代消费场景需求。宣传渠道狭窄:依赖本地集市与熟人推荐,未形成系统化的营销传播体系,市场辐射范围有限。
3 设计赋能的实践路径
3.1 品牌形象重塑:从“无识别”到“高记忆”
团队以“田园鲜美,自然馈赠”为核心理念,提炼“甜蜜乡野,莓好时光”作为品牌标语,构建兼具地域特色与情感共鸣的视觉体系。
标识设计:将草莓果实的圆润形态与乡村田园元素(篱笆、稻草人、风车)创意融合,采用鲜红与嫩绿的色彩搭配,既突出产品特质,又传递自然生态理念。
字体设计:选用圆润灵动的手写体,部分笔画融入草莓籽元素,强化品牌亲和力与记忆点。
3.2 包装创新:从“功能性”到“体验感”
针对草莓易压损、保鲜期短的特性,团队设计多层次包装解决方案:结构优化:采用环保纸浆模塑作为底层缓冲材料,中间层设透气网格,外层选用可降解牛皮纸,通过分层设计实现防震、透气双重功能。
视觉呈现:包装盒正面印乡村风景插画(如夕阳下的草莓园),背面以连环画形式呈现草莓种植故事,提升包装的文化附加值。
场景适配:区分零售、团购、礼品三大场景,零售装采用透明开窗设计展示果实新鲜度,礼品装则搭配丝带与手写贺卡,满足消费者情感表达需求。
3.3 宣传推广:从“线下单一”到“全域联动”
3.3.1
线下场景激活:策划“草莓采摘节”,设计主题海报、指示牌与摊位陈列方案,通过试吃体验与包装展示,直接带动销量增长。
3.3.2
跨界合作:与本地旅行社合作开发“草莓采摘 + 乡村研学”线路,设计配套宣传手册与旅游纪念品,拓展消费群体。
4 实践成效与价值转化
4.1 经济价值提升
实践后的数据显示,寒假期间合作社草莓销售额较往年增长75% ,销售量增长 40% ,其中因新品牌与包装产生购买行为的消费者占比达 65%。新包装产品在周边城市超市的进场价较传统包装产品提升30%,实现“优质优价”的市场突破。
4.2 社会与文化价值
4.2.1
品牌认可度提升:新品牌形象获合作社成员一致认可,成为当地农业部门推介的“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4.2.2
产业示范效应:周边种植户主动咨询品牌建设经验,带动区域
内农产品包装升级热潮。
4.2.3
文化传承创新:通过包装与宣传融入乡村文化元素,使年轻消费者重新关注传统农耕文化,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4.3 团队能力成长
团队成员在实践中实现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的双重提升:设计软件操作熟练度、创意构思能力得到锻炼;与农户沟通、活动组织等实战经验,增强了社会适应力与责任意识。
5 实践反思与优化方向
5.1 现存问题
5.1.1
调研深度不足:对草莓种植技术细节、市场价格波动规律掌握不够,导致部分设计方案未能完全贴合产业实际。
5.1.2
推广持续性弱:受寒假时间限制,新媒体运营与线下活动未能形成长效机制,后续传播效果待巩固。
5.1.3
设计落地成本:环保材料与定制化包装的生产成本较高,合作社长期使用存在压力。
5.2 优化建议
5.2.1
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与合作社签订长期帮扶协议,定期跟踪市场反馈,动态优化设计方案。
5.2.2
引入成本控制思维:在包装设计中采用模块化结构,降低定制成本;探索“设计众筹”模式,分摊推广费用。
5.2.3
强化多方协同:联合农业技术专业学生提供种植指导,与市场营销专业合作构建完整的品牌运营体系,形成“设计 + 技术 + 营销”的赋能闭环。
6 结论与展望
6.1 实践结论
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视觉美化,而是通过系统性设计思维,实现乡村资源的价值重构。本次实践证明,视觉传达设计能够有效解决农产品“品牌弱、包装差、销路窄”的问题,而大学生团队凭借专业优势与创新活力,可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
6.2 未来展望
6.2.1
拓展应用场景:将设计赋能模式复制到更多乡村特色产业,如茶叶、民宿等,形成“一乡一策”的品牌矩阵。
6.2.2
深化产教融合:高校可开设“乡村品牌设计”相关课程,建立实践基地,培养既懂设计又懂农业的复合型人才。
6.2.3
呼吁社会参与:鼓励企业、公益组织等多方力量加入,为乡村设计项目提供资金与渠道支持,形成“政府引导、高校赋能、社会协同”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乡村振兴需要“看得见的变化”,更需要“有温度的连接”视觉传达设计以其独特的沟通力与创造力,正在让乡村特色产业从“养在深闺”走向“广为人知”,而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则为这场变革注入了青春动能。未来,唯有持续深耕设计赋能的路径创新,才能让更多乡村产品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价值跃升,让乡村振兴的蓝图在创意与实践中落地生根。
7 参考文献
[1] 宋梅梅,王雪。设计赋能乡村振兴:高校与行业共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J].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5 (4): 1-5.
[2] 陈晓霞。活用本土资源赋能文化振兴 ——2022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J]. 中国大学生在线,2022 (9): 1813234.
[3] 福建农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课程实践|锚定乡村振兴,教育融合赋能 乡村振兴学院构建实习实践 “院村联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5 (5): 1-6.
[4] 中国计量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公益设计进课堂:乡村振兴与人格培养的双引擎 [J]. 中国计量大学学报,2025 (6):49002.
[5] 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青春助力 “百千万”: 广海青年探索阳江可复制、组团式助力乡村振兴新范式 [J].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24 (7): 8694.
作者介绍:
(2004-3),女,汉族,山东枣庄人,学生,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