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四融通”综合育人研究与实践
马琴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永川区 402160
重庆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程思政视域下“四融通”综合育人研究与实践-以计算机专业为例,立项编号:Z2241537;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实施路径-以高职计算机专业为例 ,项目编号:JY2024204
摘 要:近年来,“立德树人”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这一理念旨在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课程贯通的育人大格局,为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与技能提升提供明确方向指引。作为改革的重要环节,课程思政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主张将价值观塑造贯穿每门专业课程,以实现育人与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本文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从“四融通”综合育人的内涵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实现课程思政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为职业教育改革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关键词:课程思政;综合育人;四融通;计算机专业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高素质应用型与技术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支撑国家战略的重要力量。这一趋势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还需注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并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然而,在部分院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德技并修”的教育理念尚未得到全面落实。
在这一背景下,“四融通”综合育人模式应运而生,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项重要探索。该模式以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紧密结合岗位实际需求,将岗位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大赛实践活动以及行业认证标准有机整合,同时深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在这一框架下,职业教育从单一强调“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传统路径,逐步转变为更加全面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理论学习、实践能力提升与价值观塑造三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一、设立以岗定课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
1.深入开展企业调研,明确岗位需求
基于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岗课赛证”模式始终强调教育内容需要紧密贴合行业发展的脉络。针对计算机专业,应积极融入IT产业链,与企业联合开展调研。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捕捉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准确识别企业用人标准中的关键要素。在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特色的基础上,可将地方重点产业作为切入点。例如,豫西地区的软件外包服务行业[1],这些领域推动了相关技术发展,也成为校企合作的重要支撑。在此过程中,企业全程参与课程设计,为学校提供实时反馈,确保教学内容保持时代前瞻性,又精准服务于学生职业发展。
2.在教学设计中嵌入工作场景模拟方案
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职场环境,可以将真实岗位场景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例如,在编程类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团队项目开发,让学生分别扮演软件生命周期中的不同角色(如产品经理、系统架构师等)。这种角色扮演方式强化了跨部门协作能力,促使理论知识在实际情境中得到有效应用。
此外,借助虚拟现实(VR)等数字化工具,将复杂岗位的操作过程可视化并直观呈现。在网络安全相关课程中,引入虚拟网络攻防实验室,可让学生亲身参与从发现问题到制定应对机制的全过程。通过这种动态学习模式,理论与技能之间的脱节得以有效弥合,也为毕业生顺利进入职业舞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优化以课为本的思政课程体系
要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无声”,需要从教材内容入手,对教学目标进行全面优化。在编程语言类课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有效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讲授算法设计时,可引入公益主题的实际应用场景,如利用算法提升医疗资源分配效率。这种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价值,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构建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修订课程培养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培养全过程[2]。系统规划并整合思政课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明确专业课程育人教学规范及评价标准,以充分彰显育人价值。
此外,在探讨编程伦理时,可结合数据隐私保护等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技术使用背后的人文意义,使他们认识到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承载社会使命与道德底线的重要媒介。对于高阶计算机科学课程,同样可以挖掘其内在的思政元素。例如,计算机专业作为一门基础且高度抽象的学科,涵盖复杂的数据处理理论,还涉及多样化的实践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组织小组合作完成复杂任务,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尊重多元观点、平衡个人贡献与集体成果发展的能力。与此同时,针对新兴领域的发展趋势,增设兼具技术深度与社会意义的新型模块也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方法。例如,“局域网组建”模块可引导学生讨论局域网组建相关内容,使课堂紧贴行业前沿,还能加深学生相关知识的理解。
三、推动以赛提技为抓手的实践教学改革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科竞赛不仅是检验知识应用的重要方式,更是激发学生潜能与培养综合素质的关键途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网络系统管理”为例,这一高规格平台为参赛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也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高职院校可以专门成立指导团队,为参赛选手提供持续性辅导支持,并通过模拟训练营还原真实竞赛场景,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与此同时,将赛事经验融入日常教学。通过案例分享、专题讲座等形式,可以将优秀参赛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呈现给更多普通学生,还能够激励他们主动探索科技领域的创新可能性。此外,在基础阶段学习中,可以设计贯穿整个学期的小型项目制比赛,例如“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网络系统管理”等。这类小规模赛事因任务适中、周期短而广受学生欢迎。从课程设计角度来看,应根据不同比赛类型灵活调整教学内容[3]。例如,为备战算法训练类赛事,可增加递归思想、高效排序等问题解决技巧;针对注重实际开发能力的比赛,则需补充用户体验设计和敏捷开发流程等相关知识点。这样的课程安排不仅拓宽了课堂学习范围,同时也赋予理论知识更强的现实应用价值。
此外,通过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育人的生态文化体系,致力于建立家校共育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注重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将课程思政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在理论课堂中,强调运用研讨式、案例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听得懂、理解透,并乐于学习;在实践课堂中,则注重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内外实践活动与相关课程。同时,探索“家长委员会+”模式,推动教学改革创新,构建合作、互动、双赢的协同育人新机制。
四、建立全方位、多元化思想政治渗透机制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任务,不仅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更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保障。在“四融通”(即课程融合、实践贯通、文化渗透与价值引领)理念的指导下,有必要重新审视计算机专业教学如何在知识传授之外,同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这一目标无法通过简单的内容植入或强制灌输来实现,而需要依赖一个全方位、多层次且多元化的渗透机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思想政治元素有机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师选用、管理、考核中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业务关,把德育意识和思政能力提升纳入新入职教师、新晋升职称教师培训体系[4]。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教研,鼓励支持各类人才称号获得者、教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课堂教学不仅承担着传递学科知识的重要职责,也应成为培养学生伦理认知、人文精神及社会责任的平台。例如,在教授局域网组建知识点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局域网组建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帮助他们认识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的问题;而在信息安全课题中,则结合实际案例强调用户隐私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技术应用背后涉及的法律边界与道德尺度。此外,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或组织读书会等活动,引导学生阅读前沿科技领域关于伦理道德的新成果。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引入案例教学,为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生动且具有示范意义的参考。在编程相关课程设计中,引入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情境。例如,某位程序员克服困难完成复杂工程项目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技术解决方案背后的坚持与智慧,还能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职业操守对个人成长和行业发展的重要性。相反,一些因违反职业道德而导致严重后果的不良案例,则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使学生对技术应用中的底线意识有更深层次地理解。然而,“四融通”综合育人的真正挑战并不仅限于课堂内外价值观念的传播,而在于如何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计算机科学知识之间的无缝融合。换句话说,不能满足于简单地提出问题或展示案例,而需要进一步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反思和行动力的学习方式[5]。例如,在团队项目开发环节,布置公益性质的软件开发任务,让学生参与社会问题解决;此外,在校企联合实习阶段,与企业合作推出包含社会责任评估指标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深化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伦理的认知。
结语
总而言之,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背景下,“课程思政”已逐渐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方向。作为一种兼具理论高度和实践深度的教育理念,“四融通”从整体视角出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搭建了桥梁。“四融通”的核心在于通过多维整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相辅相成。这一系统化方法不仅弥补了传统工科教育在人文关怀层面的不足,更赋予学生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灵活应对挑战。希望通过文中论述,能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静芬,杨顺雨,乔煜哲.“课赛融合、赛教融通”综合育人模式下职业技能竞赛促进职业本科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J].新课程研究,2024,(30):41-43.
[2]吴泽亮.“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模式研究[J].天津航海,2024,(03):54-55+61.
[3]陈杏黎,杨俊.“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模式创新分析[J].才智,2024,(27):170-173.
[4]夏敏,刘芃。“岗课赛证+思政融通”综合育人模式在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4,(11):219-222.
[5]贾广敏.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的视角[J].教育探索,2024,(04):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