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元素在小学阅读课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陈育松
大埔县大埔第二小学 广东 梅州514200
摘要:客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民俗与精神内涵。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课教学中融入客家文化元素,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本文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为基础,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从“文化感知”“语言表达”“情感共鸣”三个维度,探讨客家文化元素在阅读课教学中的融入策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实现文化传承与语文学习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客家文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化传承、统编版教材
客家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语言、民俗、建筑与精神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韧性。在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课教学中融入客家文化元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与审美能力。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教师可以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将客家文化元素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本文将从文化感知、语言表达、情感共鸣三个维度,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客家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中的融入策略,为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教学参考。
一、文化感知:以阅读为窗,初识客家风貌
文化感知是学生了解客家文化的第一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精选文本、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客家文化的独特风貌。【1】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统编版教材中的相关课文,向学生介绍客家人的迁徙历史、传统建筑与民俗活动,帮助他们建立对客家文化的整体认知。通过文化感知,学生不仅能够拓宽视野,还能激发对客家文化的兴趣与探究欲望。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客家围屋》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客家围屋的图片与视频,向学生介绍围屋的建筑特点与文化内涵。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围屋结构的句子,并思考围屋如何体现客家人的智慧与团结精神。例如,文中提到“围屋像一座城堡,既能抵御外敌,又能容纳整个家族”,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讨论围屋的设计如何适应客家人的生活需求。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制作围屋模型,通过动手实践加深对客家文化的理解。通过这一案例,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还对客家文化有了初步的感知。
文化感知是客家文化融入阅读教学的基础。教师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展示、文本解读、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客家文化的独特风貌。只有在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才能进一步深入探究客家文化的内涵,实现文化传承与语文学习的有机结合。
二、语言表达:以客家为媒,锤炼语言能力
语言表达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客家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资源,如客家方言、谚语、童谣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客家文化的语言特点,设计多样化的语言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客家文化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客家谚语,体会其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或者通过客家童谣的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与节奏感。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客家童谣》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诵读课文中的客家童谣,如“月光光,照地堂”,并分析童谣的语言特点与表达方式。例如,教师可以提问:“这首童谣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的语言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发现客家童谣语言简洁、节奏明快的特点。接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尝试创作客家童谣,要求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描绘生活场景。例如,学生可以创作一首关于家乡的童谣,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这一案例,学生不仅学习了客家童谣的语言特点,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是客家文化融入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客家文化中的语言资源,设计多样化的语言训练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客家文化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2】只有在实践中不断锤炼,学生才能将语言能力内化为语文素养,为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三、情感共鸣:以文化为桥,激发情感认同
情感共鸣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客家人的坚韧、团结与乐观精神,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3】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客家迁徙历史,向学生讲述客家人如何在艰苦环境中开疆拓土、建设家园;或者通过客家民俗活动,让学生体会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的坚守。通过情感共鸣,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客家文化的理解,还能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客家人的迁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客家人五次大迁徙的历史,向学生展示客家人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谋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讲述客家人如何在战乱与自然灾害中背井离乡,最终在南方山区建立新的家园。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客家人的迁徙精神对我们有什么启示?”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体会到客家人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的精神。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撰写读后感,表达对客家人精神的敬佩之情。通过这一案例,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内容,还激发了情感共鸣,加深了对客家文化的理解。
情感共鸣是客家文化融入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师应通过深入挖掘客家文化的精神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客家人的坚韧、团结与乐观精神,激发他们的情感认同。只有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客家文化的价值,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四、结语
客家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中的融入,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本文从文化感知、语言表达、情感共鸣三个维度,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探讨了客家文化元素在阅读教学中的融入策略。希望这些策略能够为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实现文化传承与语文学习的有机结合。未来,教师应继续探索客家文化融入语文教学的新路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力量。
参考文献:
【1】任裕海. 跨文化感知能力的发展策略[J]. 南京社会科学,2004(12):62-65. DOI:10.3969/j.issn.1001-8263.2004.12.014.
【2】刘显杰.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J]. 小学科学,2025(4):101-103.
【3】李春艳. 与文本对话 寻情感共鸣[J]. 辽宁教育,2012(5):8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