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表达性艺术疗法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应用

作者

宋文

中国基础教育 单位:重庆市南川区书院中学校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多方面的挑战。这一阶段的学生情绪情感极易两极化和不稳定,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关键词:表达性艺术;初中心里;健康教育;校本课程

引言:

表达性艺术疗法是一种将艺术创造形式作为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促进患者与治疗师及其他人交流,改善症状、促进心理发展的治疗方法。它具有非语言沟通、安全轻松、操作便捷、趣味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学生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减少内在冲突,提高自我觉察和自信,从而达到心理成长和治愈的目的。

一、表达性艺术疗法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意义

(一)满足学生心理发展需求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面临环境适应、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等多重挑战,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表达性艺术疗法作为一种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工具,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来表达和处理内心的情感与冲突,满足他们心理发展的需求。

(二)促进非言语沟通与交流

表达性艺术疗法具有非言语性沟通的优势,可以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那些难以用言语描述的情感和思想。对于那些不善于言语表达或不愿意直接谈论自己感受的学生来说,这种方式尤为有益。它提供了一个安全、无威胁的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艺术创作中探索自我,表达内心感受。

(三)提升自我认知与自我理解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反映出自己的内心世界,包括潜意识中的冲突、愿望和恐惧。通过分析和解读这些艺术作品,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内在心理状态,促进自我认知和自我理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接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四)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相较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表达性艺术疗法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它结合了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五)促进学科融合与全面发展

表达性艺术疗法还可以与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等相结合,实现学科融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艺术创作中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促进全面发展。同时,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

二、表达性艺术疗法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一)整合艺术形式,丰富课程内容

表达性艺术疗法作为一种创新的心理教育手段,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巧妙地融合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为课程内容注入了丰富的色彩与活力。在《我的情绪世界》这一主题心理课中,教师充分利用了这一疗法的优势,引导学生通过绘画这一直观而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深入探索并表达自己的情绪状态。学生们被鼓励使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条来描绘自己内心的情感波动,比如用深邃的蓝色来表达忧郁的情绪,用炽热的红色来描绘愤怒的心情。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还教会了他们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情绪调节方式——用艺术的语言来抒发和调节内心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们的心理素养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安全、健康的情感释放渠道。

(二)利用艺术作品,促进自我探索

艺术作品作为表达性艺术疗法中的核心媒介,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学生情感表达的桥梁,更是自我探索与成长的催化剂。在《认识自我》这一寓意深刻的主题心理课上,教师匠心独运地组织了一场自画像活动,旨在通过绘画这一艺术形式,引领学生深入探索自我,增进自我认知。学生们手握画笔,运用丰富的色彩与细腻的线条,不仅精心描绘着自己的外貌特征,更在画布上倾注了对内在情感与性格特点的深刻洞察。创作过程中,学生们时而凝视镜中的自己,时而陷入沉思,仿佛在与内心深处的自我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随着一幅幅自画像的完成与展示,学生们在分享中彼此倾听,共同感受艺术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与独特个性,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得以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自己,还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自我认同感与自信心。

(三)结合团体辅导,增强互动体验

表达性艺术疗法在团体辅导中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中,可以结合团体辅导的形式,通过艺术创作活动来增强学生的互动体验,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支持。在《人际交往》这一主题心理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绘画活动。每个小组的学生共同创作一幅反映人际关系的画作,如描绘朋友之间的友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等。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沟通、协作和分工,共同完成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体验到团队合作的乐趣,并学会在人际交往中相互理解和支持。

(四)引导作品分享,促进情感表达

作品分享是表达性艺术疗法中的重要环节。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艺术作品,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体验。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增强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在《我的压力球》这一主题心理课中,学生使用绘画工具来绘制自己的压力球,并标注出压力来源和应对策略。在作品分享环节,学生纷纷展示自己的压力球,并讲述自己的压力来源和应对方法。通过分享和交流,学生能够感受到彼此之间的共鸣和支持,并学会用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压力。

结语:

表达性艺术疗法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它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侧重于通过艺术的形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自我探索和成长的目的。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表达性艺术疗法在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减轻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李存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02):58-59.

[2]牟苏娜.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林区教学,2011,(0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