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困境与出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议题式教学探究

作者

宋颜株

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实验初级中学

摘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这种模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判断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议题式教学通过设计引人入胜的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互动,将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议题式;教学探究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议题式教学能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在讨论和合作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因此,积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议题式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议题式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议题式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帮助他们在课堂情境体验中领悟和内化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可以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培养政治认同、法治意识、道德素养等学科核心素养。

(二)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议题式教学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精心设立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的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成为了课堂讨论的主体。他们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思考议题背后的深层含义,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三)提升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议题式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在讨论环节中,学生需运用已学知识对议题进行深度剖析与理性判断,这一过程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为了有效传达个人见解,学生还需清晰、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这不仅促进了他们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还使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进一步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即在尊重多元观点的基础上,能够独立思考,做出合理评判,从而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议题式教学策略

(一)精选议题,突出学科性与思辨性

议题的选择无疑是议题式教学的核心与关键所在。教师在设计议题时,必须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同时充分融入国际国内环境以及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以确保议题既具有深厚的理论根基,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遵守规则”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共享单车的使用规则及其改进”这一议题。这一议题不仅涉及交通规则、公共秩序等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内容,而且紧密关联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如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私自上锁等现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这些社会现象,教师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共享单车使用规则的合理性及其改进空间。这一过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辨别能力,还能够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遵守规则、维护秩序的良好公民。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创设在议题式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议题,教师需要围绕议题内容,巧妙地关联真实的生活素材,为学生打造一个相对真实且立体化的教学情境。以“和朋友在一起”的教学环节为例,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两种截然不同的假设情境:一种是小红,她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因此人缘极好,拥有众多的朋友;另一种是小明,他性格内向、不善言辞,因此难以交到朋友,也很少参与集体活动。通过这两种情境的鲜明对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并分享自己与朋友相处的点点滴滴,包括如何建立友谊、如何维持友情、如何处理朋友间的矛盾等。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促使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友情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和维护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同时,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表达情感的平台,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引导讨论,培养思辨能力

议题式教学的精髓和核心,无疑在于“议”这一环节。它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一个引导者,鼓励学生围绕既定的议题展开充分的讨论,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审视自己在家庭、班级以及更广阔的社会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以及这些角色背后所承载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就各自的理解和体验进行深入交流,而角色扮演活动则能让他们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角色的责任与担当。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角色与责任之间的紧密联系,还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让他们学会在多元化的观点中寻求共识,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的立场,从而成为具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新时代青少年。

(四)注重评价,促进全面发展

教学评价在议题式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应当细致入微地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观点表达的清晰度以及思维逻辑的严密性,从而给予他们全面且客观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议题探讨中的优点与不足,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中来,通过自我反思和相互评价,培养他们的自我审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遵守规则”的议题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共享单车的使用规则提出改进建议,并鼓励他们勇敢地将这些建议发表在当地政府的官方网站上。这一过程,不仅是对学生社会参与意识的一次锻炼,更是他们在道德品德、法治意识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次重要契机。通过这样的教学评价方式,议题式教学才能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培养出具备独立思考、勇于担当的新时代青少年。

结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议题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更深刻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习惯。通过精心设计的议题、真实生动的情境、深入热烈的讨论以及全面客观的评价,学生们得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锻炼了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兰金忠,韩丽明.“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业优化设计策略[J].亚太教育,2024,(01):156-159.

[2]蔡良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大单元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亚太教育,2023,(14):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