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脑卒中患者核磁共振检查与影像技术临床配合的应用效果

作者

张梦静

台州市黄岩区中医院 浙江省台州市 318020

【摘要】目的 观察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检查与影像技术临床配合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本院在2023年8月—2024年8月收治的35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对照组实施常规指导,观察组实施影像技术临床配合指导。对比检查依从性、满意度及心理状态。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检查依从性、满意度更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更优(P〈0.05)。结论 核磁共振检查与影像技术临床配合在脑卒中患者检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提高患者依从性,保障满意度,并解决患者不良心理,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核磁共振检查;影像技术临床配合;应用效果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等特点[1]。这一疾病属于一种突发疾病,在出现症状后需要尽快进行影像学检查,明确患者发病部位、病因、严重程度等,CT检查是急性脑卒中诊治中的首选检查方式,能够为医生提供及时的影像学信息,判断患者脑卒中类型。在CT检查后,若患者为缺血性脑卒中,需要通过核磁共振检查进一步明确梗死部位、颅内血管情况等[2]。但核磁共振检查时间长、噪声大,部分患者检查依从性差,在检查过程中存在一定心理压力,而影像技术临床配合指导能够缓解患者在检查中的不适。本次研究将深度分析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检查与影像技术临床配合的应用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纳入本院在2023年8月—2024年8月收治的35例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3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照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47-72岁,均值(59.85±4.23)岁;观察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46-71岁,均值(59.45±4.34)岁。两组间资料比对结果显示(P〉0.05)。

纳入标准:(1)符合核磁共振检查临床指征;(2)具有完整的研究资料;(3)患者知晓研究内容后自愿配合。

排除标准:(1)危重病人需要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者;(2)存在核磁共振检查禁忌症;(3)精神病史。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对照组实施常规指导,为患者介绍检查原理方式、注意事项等,关注患者检查时和检查后反应,保障检查顺利进行。

1.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实施影像技术临床配合指导。(1)检查前准备。在开始检查前,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明确检查中各项注意事项。健康教育时需强调核磁共振检查的特点,比如检查时间长、检查期间会产生噪声等,让患者做好心理准备。部分患者会出现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需注意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并使用温和、耐心的语言安抚患者,消除其恐惧心理。(2)检查时指导。在开始检查时,协助患者佩戴好耳塞,减少噪声的干扰。检查期间引导患者配合,尽量减少患者活动,并且注意观察患者面色、情绪等。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患者检查进度,缓解患者不良情绪。(3)检查后护理。检查结束后,需及时安抚患者,并引导患者说出自身感受以及是否存在不适,无异常后叮嘱患者休息,告知患者家属日常护理注意事项。(4)影像所见:两侧半卵圆区、基底节区、额顶叶皮层下见多发小斑点状等T1长T2信号影,边缘模糊,左额叶见斑点状DWI高信号,余病灶DWI呈等信号改变:侧、三脑室及部分脑池、脑沟增宽扩大,余所示脑实质未见明显异常征象;中线结构居中。颅脑MRA示基底动脉环完整,双侧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走行正常,无明显局灶性增粗或变细。

1.3 观察指标

1.3.1 检查依从性、满意度。科室自拟核磁共振检查依从性与满意度调查问卷,将检查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基本依从、不依从三个等级。检查依从率=(完全依从+基本依从)/例数×100%。将患者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例数×100%。

1.3.2 心理状态。使用SAS和SDS量表分析患者心理状态,分数越低,患者心理状态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4.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s)与计数资料率(%),前者用t检验,后者用X2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查依从性、满意度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检查依从性、满意度更高(P〈0.05)。如表1所示。

2.2 心理状态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AS和SDS量表评分更优(P〈0.05)。如表2所示。

3 讨论

在脑卒中诊疗中,核磁共振是常见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具有检查精准度高、无辐射、安全性高灵活性强等优势[3]。本次研究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检查依从性、满意度更高(P〈0.05)。并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AS和SDS量表评分更优(P〈0.05)。在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部分患者会因为噪声、陌生环境等因素出现不良心理,从而降低患者检查依从性,影响患者对检查的满意度。在检查期间实施影像技术临床配合时,医护人员可以为患者提供全面且综合的健康宣教与心理护理,增强患者对核磁共振检查的认知,消除患者对检查的陌生感与紧张感,缓解患者不良心理[4]。并且在影像技术临床配合指导中,医护人员将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时刻关注患者变化,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与安全感,从而使患者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检查,提高患者检查依从性与满意度。

综上所述,核磁共振检查与影像技术临床配合在脑卒中患者检查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保障满意度,还可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方舟, 聂芳. 影像学检查技术在评估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方面的进展[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4, 43 (02): 287-290.

[2]郭海敏, 汤井芳, 许康祥. 多模式MRI技术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 6 (24): 94-96.

[3]胡伟. 多模式影像指导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规范化救治关键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安徽省, 安徽省立医院, 2022-08-31.

[4]于艳. 脑卒中患者磁共振检查与影像技术临床配合的应用效果评价[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 5 (03): 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