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广西民族地区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慢就业”根源及破解路径

作者

姚航业 曾敏 蒙春妹 农斯伟

百色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广西百色 533000;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广西柳州 545036;百色学院 农业与食品工程学 广西百色 533000

2023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是1158 万人,2024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是1179 万人,2025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则达到1222 万人,而根据教育部数据,2026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则高达 1250 万人,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其中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因此,亟需从根源上剖析师范生“慢就业”现象,并提出针对性的破解路径,以期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一、广西民族地区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慢就业”的现状

( 一)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广西高校的师范专业毕业生群体,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多种渠道发放问卷 1000 份,最终回收问卷 989 份,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 980 份,男性占 35% ,女性占 65%; 汉族占 55% ,少数民族占 45% ;城镇学生占 36% ,农村学生占64% ;应届毕业生占 58%,往届毕业生占 42% 。

( 二) 统计数据结果

图1 师范生就业情况

 

截止 2025 年 6 月,在就业情况方面,调查的师范生当中已就业的占 19.65% ,未就业的占 80.35% ,可以看出未就业的师范生占比较大(图 1)。

图2 身边有无慢就业人员情况

身边有无慢就业人员的情况方面,在调查的师范生中没有的占 34% ,有 1-3 个的占48% ,3 个以上的占 17% ,数据从侧面表明师范生“慢就业”越来越常见(图 2)。

图3 拥有资格证书的数量

在调查师范生关于拥有资格证书的数量情况上, 20% 的师范生没有资格证书、61%的师范生拥有1-2 本资格证书、17% 的师范生拥有3 本以上的资格证书(图3),可以看出近五分之一的师范生没有资格证书。

图4 有无职业规划

在有无职业规划方面,有职业规划的师范生占 46.64% ,没有的占 56.36% ,数据表明近半数的师范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图4)。

进一步对师范生找工作时优先考虑的因素进行调查,显示前三位分别是工作环境、收入空间、发展前途(图 5)。

图 5 找工作优先考虑因素

二、广西民族地区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慢就业”根源

近年来师范生“慢就业”现象的出现,特别是疫情之后,是诸多种因素交叉交织作用的结果,究其根源,主要体现在社会、个人、家庭和高校四个维度。

( 一) 社会因素

师范生就业和社会发展可谓密不可分,一是近期我国经济增速放缓,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如产业转型升级、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发展,传统教育行业的就业岗位日趋饱和、教师招聘需求度逐年降低;二是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在就业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教师岗位供需矛盾加剧,就业空间不断挤压 [1];三是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带来的不可控因素、学龄人口断崖式骤减、城乡人口变动的不稳定性等也影响师范生的就业选择,导致“慢就业”的师范生日益增多[2]。

( 二) 个人因素

00 后的师范生比较注重“工作满意度”“职业理想度”等与工作本身有关的领域。而现实情况是,部分师范生的学识水平、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与自身的职业理想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别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过于强调自我认知,缺乏对现实就业形势的理性认知,个人职业规划不清晰,职业目标定位不合理,同时就业能力不足,未做好就业准备,以致就业能力不足[3]。

( 三) 家庭因素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基本是千禧年之后出生的,他们的父母基本是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的一代人,经济条件较上一代人有很大改善,其为孩子提供较充足的物质保障,大学生承担的家庭经济压力较小,甚至没有压力,以致于父母对于孩子的就业选择更加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父母对目前国内就业形势了解少,就业观念较为保守 [4],家庭方面的就业指导亦是不多。

( 四) 高校因素

高校维度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和就业指导两方面。一是高校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与社会就业市场需求不相匹配,师范生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二是师范生的就业难以实现精准指导,校招单位与师范生就业期望有偏差;同时学校办学所在地也受到一定的限制[5]。

三、广西民族地区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慢就业”的破解路径

师范生“慢就业”现象的显现映射着时代的变化,有其时代性,而要破解大学生“慢就业”现象需要社会、大学生、家庭和高校四方协同发力,即创设利于师范生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树立个人正确的就业观,提升综合素养、家庭做好正确引导,主动把握就业机遇、高校加强师范生就业教育,提升适配度。

(一)创设利于师范生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

国家应加强制度设计,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创造有利于师范生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首先,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从事社会服务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其次,国家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促进高校师范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最后,要加强就业工作的跨部门协同联动,地方政府、教育机构、高校等要建立起就业创业工作联动机制。

( 二) 树立个人正确的就业观,提升综合素养

师范生个人的就业观念对其就业实践有直接的关联,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是解决“慢就业”的重要路径。师范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一要热爱教师职业,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二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学识水平;三要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力;四要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局,把个人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

( 三) 家庭做好正确引导,主动把握就业机遇

家庭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场域。首先,要营造协同发展的氛围,鼓励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就业压力;其次,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相结合,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主动出击把握住就业的重要机会;最后,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家庭不应止于提供经济支持,更应引导学生积极与社会和学校配合。

( 四) 高校加强师范生就业教育,提升适配度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其培养的人才要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基本需要。一是探索多元化主体参与师范生培养办学模式,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配度;二是及早提供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就业工作要贯穿于新生到毕业生的全过程渐变发展,应从大一就开始着手,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等个性化方法,采取个别指导、团队辅导、重点帮扶等教育方式指引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以提升就业适配度。

参考文献:

[1] 秦茜 , 王建梁 . 师范生“慢就业”:意涵、成因与应对策略 [J/OL]. 当代教育论坛 ,1-9[2025-09-11].

[2] 兰海龙 , 李兵 , 郭龙龙 . 大学生“慢就业”原因探究及对策研究——以大连工业大学为例 [J]. 黑龙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22,(05):130-132.

[3] 靳卫东 , 杨子祺 , 李淑玥 . “慢就业”、人—职匹配与大学生就业稳定性分析 [J]. 中国经济问题 , 2025, (01): 168-181.

[4] 黄少成, 唐雨晴. 高校“慢就业”群体画像、成因及对策[J]. 思想理论教育,2024,(09):107-111.

[5] 李琼 , 夏佳琦 .“快时代”中的“慢就业”——基于时间主体性的考察 [J].中国青年研究 ,2025,(07):109-118.

作者简介:姚航业(1992-),男,汉族,广西钦州,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曾敏(2001-),女,汉族,广西钦州,本科主要从事小学教育研究;蒙春妹(1993-),女,壮族,广西河池,讲师,硕士,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农斯伟(1992-),男,壮族,广西崇左,讲师,硕士,院,主要从事大学生就业研究。

基金项目:

1、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2 年度大学生就业研究专项课题,项目名称:后疫情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慢就业”根源及破解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ZJY1644;

2、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民办高等教育专项课题,项目名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评价及培育研究”,项目编号:2023ZJY2274 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