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及策略研究
徐玲霞
常州市戚墅堰东方小学
摘要: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2022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正式升级为全国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和提升。近年来,国家三部委还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支持。这些政策文件共同构成了新课标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政策背景。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劳动;教育课程
引言:
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劳动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
一、新课标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一)课程普及与重视程度提高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的日益重视,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得到了全面推广和实施。各地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自身实际,构建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劳动教育体系。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二)课程实施形式多样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通过开设劳动技能课、社会实践课、志愿服务活动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参与实际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此外,学校还注重与家庭、社会相结合,通过家校合作、社区共建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劳动实践机会。这些实践机会不仅限于校园内,还包括校外实践基地、社区服务等,使学生能够在更广阔的平台上接受劳动教育。
(三)师资队伍建设加强
为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学校加强了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通过组织教师培训、聘请行业专家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指导能力;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实践,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劳动教育教学水平,为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在劳动教育评价方面,学校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既关注学生的劳动技能提升,也关注他们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价值观的转变。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心得体会等,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学校还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成果。
一、新课标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意义
(一)立德树人,培养道德品质
劳动教育课程对于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养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深刻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认识到劳动是创造一切财富的源泉,从而树立起劳动创造一切的正确观点。他们逐渐明白,劳动不仅光荣,而且是实现个人幸福的重要途径。这种认识促使学生们对劳动和劳动人民产生深厚的感情,进而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同时,劳动教育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勇敢诚实等美德的养成,为他们的道德品质塑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对于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新时代少年儿童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升认知,增强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课程赋予了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宝贵机会,使他们能在实践中掌握烹饪、手工制作、园艺等多种劳动技能。这些技能的习得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面对问题时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亲身参与劳动过程,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所在,认识到每一份劳动成果背后所蕴含的辛勤与汗水。这种深刻的领悟促使他们更加尊重劳动本身以及每一位劳动者,培养了他们对劳动的敬畏之心和感恩之情。因此,劳动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劳动意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育才培智,发展智力与创造力
热爱劳动且双手灵巧的孩子,往往展现出思维清晰敏捷、乐于钻研的特质。在劳动的过程中,他们的中枢神经处于高度活跃状态,这种积极的生理反应为发展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劳动不仅要求他们动手操作,还需要他们动脑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完成任务,这种结合动手与动脑的活动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同时,劳动也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因此,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育美健体,强壮体格与身心健康
中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候,劳动教育课程能够让他们在不同的劳动中,使身体的各部分都能得到锻炼,增强肌体各器官的功能,提高疾病的抵抗力,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同时,劳动还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缓解学习压力,放松身心,提高心理韧性。
(五)培养兴趣,发现个人潜能
劳动教育课程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囊括了手工、农业种植与养殖、工业生产等内容。学生掌握了这些技能,不仅可以解决个人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从中发展出个人的兴趣爱好,找到属于个人的精神寄托,释放精神压力,有利于身心健康。
三、新课标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新课标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旨在让学生在深入理解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亲身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以种植知识的教学为例,教师们在课堂上首先会系统地讲解种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土壤的选择与处理、种子的挑选与催芽、播种的技巧与密度、浇水的频率与量、施肥的种类与时机等关键要素。这样的理论教学为学生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使他们能够初步了解种植的全过程,教师们会组织学生前往校园的种植园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体验种植的每一个环节。从松土开始,学生们亲手翻耕土地,感受土壤的质地与湿度;接着是播种,学生们小心翼翼地将种子撒入土壤中,期待着生命的萌芽;再到浇水和施肥,学生们根据所学知识,为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全程参与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巩固了理论知识,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以及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种植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亲身实践加深了对劳动的理解,培养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项目化学习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积极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为此,小学推行了创新的“1+N”融合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将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多学科紧密结合,旨在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小小种植园”项目为例,学生们在这个项目中不仅需要学习种植技术,了解植物的生长周期、生长条件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劳动知识,还要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数据统计,如记录植物的生长高度、叶片数量等,并绘制生长曲线图;同时,学生们还需运用语文知识撰写观察日记,描述植物的生长变化,表达自己的劳动感受和体验。这样的项目式学习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掌握了劳动技能,还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了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了知识的整合与技能的提升。通过“1+N”融合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学生们在劳动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在实践中锻炼了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周期性活动
为了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小学精心设计了周期性的劳动教育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持续参与中形成稳定的劳动意识和责任感。其中,“四季种植园”项目尤为引人注目。该项目在校园内专门开辟了种植区域,根据季节变化组织学生种植应季作物,如春季的青菜、夏季的西瓜、秋季的玉米和冬季的大白菜等。从松土、播种、浇水、施肥到最终的收获,学生们全程参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劳动周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体验了劳动的艰辛与乐趣,更在持续的劳动实践中培养了耐心和责任感。他们学会了如何根据作物的生长周期和生长条件进行精心的照料,如何面对种植过程中的挑战和困难,并坚持不懈地努力直到收获的那一刻。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更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劳动习惯,为未来的生活和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四季种植园”项目的实施,小学成功地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线上线下结合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体验,学校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和平台,结合线下实践活动,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劳动教育模式。在线上,学校精心开发了劳动教育课程,这些课程涵盖了视频教程、互动问答等多个环节,内容生动有趣,既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又通过互动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们可以在家中通过观看视频教程,了解劳动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还可以在互动问答环节提出自己的疑问,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加深对劳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线下,学校则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和成果展示。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进行劳动实践,从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同时,学校还定期举办劳动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分享劳动经验和感受,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成就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既充分发挥了线上资源的便捷性和互动性,又保证了线下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为学生的劳动教育提供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体验。
(五)家校合作
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小学劳动教育积极寻求家校合作的新模式,旨在共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机会和资源。为此,学校与社区紧密携手,共同建立了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为学生们搭建了一个走出校园、亲近自然的劳动实践平台。在这个基地里,学校定期组织学生们进行各类劳动实践活动,如种植蔬菜、养护花草、参与社区清洁等,让学生们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锻炼技能、体验乐趣。与此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家长们参与其中,与孩子共同完成劳动任务。家长们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种植作物、一起收获成果,共同见证孩子的成长与变化。这样的家校合作模式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劳动教育资源,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劳动实践机会,还有效增进了亲子关系。在共同的劳动过程中,家长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孩子们也能感受到家长的关爱与支持,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劳动学习中去。家校合作的劳动教育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实践能力,更为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和社区环境做出了积极贡献。
(六)评价体系构建
为了全面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实施,学校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该体系涵盖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两个方面,旨在通过科学、全面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这些标准不仅关注学生的劳动技能掌握情况,还重视学生的参与度、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劳动态度等多方面的表现。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师会根据这些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实时的记录和反馈,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每学期末,学校还会组织劳动技能大赛和成果展示会,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劳动成果和技能的舞台。在技能大赛中,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劳动技能,通过实际操作和作品展示,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而在成果展示会上,学生们则可以分享自己的劳动经验和感受,与同学们交流心得,共同进步。对于在技能大赛和成果展示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学校会给予表彰和奖励,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力。
结语: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创新。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项目式学习的深入实施、周期性劳动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效融合、家校合作的深化拓展,以及全面评价体系的建立,学生们在劳动中不仅学会了技能,更培养了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劳动教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的引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生活之美,理解劳动的价值,从而在心中种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种子。
参考文献:
[1]熊媛.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优化[J].读好书,2024,2(32):
[2]黎嘉欣.家校共育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及改进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02):33-35.DOI:10.
[3]季晓华.城市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09):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