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推动劳动教育从“课程实施”向“生活育人”转变

作者

胡敬东

永登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

本文从生活化视角探讨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程建设。研究指出,生活化劳动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实践能力,并促进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文章分析了生活化劳动课程资源的特征,提出了开发原则和策略,探讨了课程建设路径,包括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评价体系。研究表明,基于生活化视角的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能有效提升劳动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生活化视角;劳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建设;劳动教育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劳动教育仍存在脱离生活实际、资源匮乏等问题,影响了教育效果。基于此,本研究从生活化视角出发,探讨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课程建设,旨在为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探讨生活化劳动教育的理论基础、资源开发策略和课程建设路径,以期为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一、生活化视角下的劳动教育

生活化视角强调教育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主张将教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在劳动教育中,这一视角尤为重要。生活化劳动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将劳动教育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劳动的价值,理解劳动的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生活化劳动教育具有多方面的价值。首先,它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将劳动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其次,生活化劳动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最后,这种教育方式促进了教育与生活的融合,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二、生活化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

生活化劳动课程资源具有贴近生活、实用性强、趣味性高等特征。这些资源可以来源于家庭、学校、社区等多个方面,如家务劳动、校园环境维护、社区服务等。开发生活化劳动课程资源应遵循教育性、实用性、安全性等原则,确保资源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在开发策略上,可以采用多元化、系统化的方法。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资源,如将校园环境改造、社区服务等项目纳入课程资源。其次,要注重资源的整合与创新,将传统劳动项目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出新颖有趣的劳动课程。

生活化劳动课程资源开发原则上。一要具有生活性,资源需源于真实生活场景(如家庭、校园、社区),关注学生日常所需的劳动技能,如烹饪、清洁、种植等,避免脱离实际的形式化劳动。二要具有实践性,以动手操作为核心,设计可体验、可操作的劳动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三要具有综合性, 融合多学科知识(如科学、艺术、数学),例如通过种植植物学习生物知识,通过旧物改造培养环保意识。四要具备趣味性,结合学生兴趣设计项目,如创意手作、科技小发明,激发参与热情。五要确保安全性,根据学生年龄选择适宜的劳动内容,确保工具、场地的安全性。

此外,还应鼓励学生参与资源开发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通过多元化的开发策略,可以构建丰富多样的生活化劳动课程资源库,为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三、生活化劳动课程建设路径

生活化劳动课程建设应从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实施方法和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入手。在目标设定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涵盖家庭劳动、学校劳动、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并注重内容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在实施方法上,可以采用项目式学习、情境教学等多种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例如,可以设计“校园环保小卫士”项目,让学生参与校园环境维护,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同时,要注重家校社协同,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

评价体系的建立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相结合。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劳动态度、技能掌握情况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建立劳动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劳动过程和成果,帮助他们反思和进步。

四、保障措施

1. 政策支持

学校需将劳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保障每周不少于1课时的劳动实践。

2. 师资培训

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鼓励教师与社区工匠、非遗传承人合作教学。

3. 资源整合

建立“家校社”协同机制,如家长进课堂传授生活技能、企业提供实践基地。

4. 安全保障

制定劳动风险预案,如使用工具前进行安全培训,低年级活动需家长陪同。

五、结论

基于生活化视角的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建设研究为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将劳动教育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生活化劳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应注重多元化、系统化,充分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等各方资源,构建丰富多样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发展情况。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立足学生真实生活场景,构建“全领域、全过程、全要素”的资源生态系统。未来需进一步探索劳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路径,完善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推动劳动教育从“课程实施”向“生活育人”转变。

未来的劳动教育应进一步深化生活化理念,不断创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贴近生活、富有挑战性的劳动实践机会。同时,要加强家校社协同,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将劳动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劳动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专项课题《基于生活化视角的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23]GHBZXZ12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