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视时政新闻记者采编工作创新与发展
鲁琴
东至县融媒体中心,安徽省池州市,247200
摘要:当前处在互联网与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许多新型技术设备的出现推动了电视时政新闻的发展路程,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对不同种类新闻的需求,电视时政新闻的采编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本篇文章分析了当前电视时政新闻记者采编工作面临的困难,提出了创新与发展策略,以期优化时政新闻的呈现方式,使电视时政新闻记者采编工作开展更加顺利。
关键词:时政新闻;采编;策略
一、当前电视时政新闻记者采编工作面临的困难
在当前阶段,传统的采编工作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部分新闻记者缺少创新意识,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这就导致了采编工作难以顺利地开展,增加了许多的压力。新闻记者采编工作的质量高低,对整体的电视新闻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部分记者在进行采编工作时,缺少思考意识,不去研究如何对工作进行改变,长久下去导致电视新闻的浏览率只降不增,为电视时政新闻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尽管电视时政新闻与新媒体发展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但人们获取时政新闻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传统的电视设备,这是新媒体发展没有的一个特点。电视时政新闻具有着真实性、权威性的特点,之所以电视收视率越来越低,是因为人们在进行新闻浏览时方式过于单一,缺少互动性,导致观众对电视时政新闻的关注度逐渐降低。加之新闻记者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县级媒体普遍存在一线采编人员匮乏的情况,采编人员专业性不强,仅能满足搜集讯息,无法保证好电视时政报道的质量,新闻内容单一,遇到专业水平较低的记者时,观众无法获得很好的观感,缺乏继续观看的兴趣。虽说还有部分新闻记者自身专业水平能力较强,也有着一定的工作基础,但碍于固有传统思想的限制,创新意识能力较弱,同时电视台也未对相关记者进行专业再培养,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新闻记者对工作产生了抵制情绪,严重影响其收视率和质量的有效提升[1] 。
二、电视时政新闻记者采编工作创新与发展策略
(一)提升记者的专业能力
时政新闻是指对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在新闻记者对时政新闻进行采编时,要根据相关的时政信息,进行探索研究,以便为人们传递出更浅显易懂具有价值的新闻内容。新闻记者要对新闻传播的方式进行创新,运用不同方式与手段对主题进行探究,然后将新媒体与旧媒体进行融合,通过电视形式呈现给观众。为了保证新闻记者可以更好的完成采编工作,这就要求相关单位要让记者不断加深对于电视时政新闻的认识,结合记者个人特点针对性的培养其知识理论与专业技能,学习更多的采编技能,借鉴他人工作方式中的优点,增强新闻记者对于时政信息的敏锐能力,使其可以对于颁布的政策方针可以更快速更深入地理解。新闻记者还要拥有可以独立完成一遍新闻新闻的能力,能够自主地完成从搜集资源到新闻报道。另外,新闻记者还用具有较硬的心理素质,面对困难舆论等可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以更积极的心态投身于工作中。尤其是县级新闻记者,受限于上级新闻媒体压制,市场份额不断地降低,关注度不断地减少,压力增大,因此更要调整好自身心态,紧跟时政的发展方向,保持较高的敏感度,不断提升自身能力[2] 。
(二)改变采访方式
新闻记者在进行时政内容采访时,要对采访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借助摄像机、录音笔等设备记录采访的全程,便于后期整理资料时保证内容的完整性,避免关键信息的遗漏。同时,记者还要结合人们的实际生活情况出发,以公正、认真的态度对待采访这一项工作,使获得的信息更具权威性。新闻记者在采访前准备工作时要对采访流程进行优化处理,加强与相关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以便获得更价值的内容。例如,为加强采访的体验性,乡县融媒体记者可以借助科技的手段为观众营造出真实的新闻发生场景,让观众哪怕身在异地,也可以身历其境地感受到新闻带来的冲击力,更好地感受时政新闻自身的魅力。新闻记者在进行采编时要拒绝枯燥无味的报道方式,避免流水账似的记录方法,剔除无用信息,结合相关资源对新闻重点进行扩充,增加大众感兴趣的内容,以此来拓宽报道的受众范围。
(三)创新采编工作
时政新闻具有实效性、权威性、影响力大的特点,为人们传输了当下的政策方针或某一地区、人物的重大贡献。因此,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时政新闻采编时对要明确好主题,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以公平、客观、真实的态度编写新闻要点,使人们能够全面理解时政内容。在当前环境下,传统的电视时政新闻时效性较弱,对于时政新闻采编工作来说并不具有优势。因此,需要对新闻采编工作的质量进行把控,创新传统采编工作,结合新媒体技术,使时政新闻更好地满足群众的需求[3] 。另外,新闻记者在开展采编工作时还应丰富新闻展示的形式,可以通过趣味图片、流行用语令观众产生兴趣共鸣,从多个维度加强对时政内容的理解。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加强时政新闻的传播渠道,如借助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新闻呈现。这些平台使用率高,受众范围广,用户画像丰富多样,为防止时政新闻被过度娱乐化失去严谨性,就要求在新闻记者在采编工作里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新闻进行编写创作,更好地推动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了解到当前的政策与热点。丰富电视时政新闻的发展,加强平台间合作。对电视时政新闻进行优点总结,借助相关权威的新闻传播平台进行资源借鉴,利用好其深远的影响力,更好地对新闻采编工作进行优化推进。如传统的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类型较为单一,较为枯燥,缺少兴趣色彩,在开展采编工作时,可以将本县的活动特色与地域优势应用进来,令电视新闻更接地气,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气息。
(四)借助新兴传播平台
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优秀的软件平台层出不穷,使得人们对于电视的需求开始降低。为了改变这一发展现状,需要相关新闻人员对工作进行改善,创新新闻的表现手法,增强电视在时政新闻方向上的传播地位。同时,加强时政新闻的传播途径,拓宽视野渠道,借助新兴平台体现电视时政新闻的传播优势。
例如,县级融媒体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创建以单位名称为主体的公众号,将时政报道根据公众号的格式进行编写上传,开放评论区,留意好观众评论,对其中优质内容进行互动,获取改善的建议,这不仅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还完善了采编工作的形式,使公众号发展得越来越好。
(五)完善新闻评价体系
部分互联网平台已经认识到当前形势对采编形式改革的必要性。电视台检验采编成果不应仅依赖于分析平台收视率,因为这种错误的认知导致许多优秀的时政新闻被取消。为了提升电视平台的收视率,部分新闻节目开始向娱乐化方向发展。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提升一定的收视率,获得效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时政新闻的准确、权威的特征,使得时政新闻严谨性下降,影响了人们对其的观念认知。通过完善新闻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保障电视时政新闻的质量水平,规范采编工作的开展,加强电视时政新闻对大众的影响力[4] 。
结语:在当前社会高速发展情况下,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也在不断壮大当中,为新闻的获取和传播开拓了新的方向,严重影响了电视媒体的发展形势。面对日益严峻的趋势,新闻记者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增强社会意识,获得良好的政治觉悟,以掌握新闻采编工作的特点与方式。同时,电视台应加强对新闻记者专业知识的培养,提高其心理素质,使其能够具有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与手段,结合电视采编工作进行科学的运用,将电视时政新闻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张欣逢.融媒体时代时政新闻的改革与突破[J].视界观, 2022(23).
[2] 高丽敏.时政新闻记者采编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记者摇篮, 2020(8):2.
[3]田磊.电视时政新闻记者采编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思考[J].新闻传播,2023,(14):117-118.
[4]蔡杰,邹羽,张龙.浅析电视时政新闻记者采编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新闻前哨,2020,(1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