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乡土 “趣”游戏
陈红霞 祁玲玲
镇江经开区姚桥中心幼儿园
摘要:重视幼儿社会性发展,培养身心健康的儿童,是现代教育最根本的目标。我园从孩子最熟悉的乡土游戏入手,引导祖辈家长重视游戏的社会性功能,用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为留守儿童创设指向自我稳定性的心理环境与教育支持,进一步培养儿童的亲社会情感与行为。
关键词:家园合力 乡土游戏 建构主义 社会性发展
正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既是对国民社会适应内容做了诠释,也是对学前幼儿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引领,为我园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研究应该重点关注什么、着力改善什么提供了方向。
我园168名幼儿中留守儿童有68名,通过观察、访谈家长、问卷等方式对幼儿的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亲社会行为与社会认知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与归属感三方面发展水平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为此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做了一定的文献研究,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抚养任务主要由祖辈承担,祖辈出于一种补偿心理容易对幼儿溺爱与放任;由于父母长期与幼儿分离,幼儿的情感、认知、人格发展等社会性发展都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比较高,常常出现胆小、自私、任性、不合群等特征,这使得他们与同伴之间的情感联系相对处于不利的社交地位。
《指南》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我园在省课题《CLD乡土游戏: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行动研究》的研究实践中,从家园最熟悉的乡土游戏入手,家园协同挖掘乡土游戏资源、开发乡土游戏课程,不断向祖辈家长传递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引导祖辈家长重视游戏的社会性功能,用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为幼儿创设指向自我稳定性的心理环境需要。
一、儿童为本,和谐教育生态中培养幼儿归属感
幼儿社会学发展是个体心理韧性和健康人人际关系基础,因此家园协同发展需要坚持儿童立场,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主体性原则:幼儿是发展的主体,在活动中我们要建立幼儿指向自我的认知,有更多的机会自主选择,让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
2. 实践性原则:强调在“玩”中学,通过乡土游戏让幼儿建立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习得相应的行为规范与规范的社会行为。
3. 愉悦性原则:在游戏的设计与选择上,力求符合当今时代特点,结合本土实际,让幼儿在游戏中玩有所乐,玩有所学。
二、“趣”游戏,在经验建构中习得亲社会行为
我园省课题中提出的CLD游戏实质就是建构主义的乡土游戏,儿童能够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协作、交流和探索来建构自己的社会知识体系。
1.共创“野趣”游戏场
“野”指去除人为的限制而获得一种自然的状态,体现合作性、探究性;“趣”指在自然状态中获得愉悦。我们通过家访、社区调查等方式,收集家长和社区成员小时候玩过的乡土游戏,创设自然游戏场、社交游戏场、野战游戏场三个“野趣”游戏场域,旨在培养亲自然、能自主、乐探究、善合作、自信表达的幼儿。
2.共探建构主义实施途径
建构主义是一种强调学习者主动探索、发现和建构知识意义的学习理论。对于祖辈家长,如何让他们理解、学习、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方式对孩子进行社会性教育,我们用游戏主题的方式架构建构主义学习的四个阶段。
情境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在每一年的“和美”文化节中,非遗家长社团会根据孩子们的需求邀请泥叫叫、摇划船、走马灯等非遗进园表演,我们不仅和孩子共同创设乡土情境,同时鼓励孩子共同表演,引导孩子们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表征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对家乡的传统文化在心中扎根,不断传承,生生不息,同时也引导祖辈家长感知情境教育的价值,在亲子游戏中建立亲子间的感情,在与同伴游戏中获得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协作学习:建构主义强调通过社会互动进行学习,在乡土游戏中,儿童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例如一起制作传统食物或进行探索游戏,这样的协作过程有助于他们交往能力培养,并在合作中学文明礼仪、习得规则与公约。
会话交流:在乡土游戏中,儿童通过对话和交流来分享想法、解决问题。这种会话是建构知识的重要手段,儿童在交流中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学习如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如“小农民运动会”主题中,引导孩子围绕“什么是小农民运动会”“开展什么运行项目”“需要什么材料布置环境”“如何制定比赛规则”等话题进行同伴、亲子交流,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游戏活动中,增强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和认同,促进家园共育。
意义建构:乡土游戏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儿童建构对文化、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通过游戏,儿童不仅学习特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习到了这些技能背后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有效互动,共同支持幼儿社会性发展
随着乡土游戏在幼儿园的不断深入,我园从依靠家长走向引领家长,把乡土游戏推向家庭,引领留守儿童祖辈家长走进幼儿园,走进班级,全程性、完整性、沉浸式参与班级一日活动。
1.“互动式”沙龙活动,提升家长育儿观
通过定期与不定期举行家长会、专题讲座、线上交流、座谈会、半日活动开放等活动,为家长搭建了一个可以倾诉、研讨、交流、解惑的平台。通过不同主题、不同层面的乡土游戏活动,聚焦幼儿亲社会行为问题相互启发、分享经验,引导家长厘清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提升其解读儿童、科学育儿的能力。
2.“经历式”主题活动,培育共同成长者
幼儿和家长在教师支持下,围绕某个感兴趣的主题或问题,以全班、小组或个体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在亲历事件中多感官参与、全身心投入,从中体验情感、理解意义、积累经验。在“新乡土”课程实践中,我们结合身边的资源梳理、开发、完善了和美文化节、东乡美食节、阅读节、农耕节、民间游戏、民间艺术、丰收节等家长参与的主题活动,旨在通过一个个生动可行的主题活动,引导家长亲身经历、参与实践、反思感悟,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让家长成为幼儿活动的资源提供者、参与者、支持者、评议者,共同助力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3.“菜单式”共育活动,共解成长难题
每学期初我们结合社会教育的核心经验,将家园共育重点按月进行重点罗列,每月班级采用好习惯打卡、家园评价表、视频秀等多种方式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同步进行一起助力幼儿的成长,每月底通过线上研讨就遇到的困惑或难点进行相互的解惑答疑、经验分享。通过这样的共育活动,家长们慢慢学习观察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提升了自身的育儿能力。
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关注和共同努力的领域,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的协同作用,可以为留守儿童提供更有利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健康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基础教育研究乡村教师专项课题《CLD乡土游戏:推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行动研究》(XC-b/2021/14)研究成果;
收稿时间:2024年12月5日;
作者简介:陈红霞,镇江经开区姚桥中心幼儿园园长、镇江市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作者简介:祁玲玲,镇江经开区姚桥中心幼儿园副园长、镇江市经开区中青年骨干教师,课题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