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形态下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与创新研究
韩晓艳
山东传媒职业学院 25020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深入实施,高职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图书馆建设面临着向智慧化服务范式转型的迫切需求。特别是“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推进,明确将“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列为核心任务,要求高职院校图书馆突破传统文献管理的局限,向知识孵化中心转型。这一转型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对图书馆服务本质的重新定义。
1.2 研究目标与方法
本研究围绕“新技术如何驱动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这一核心问题,设定三大研究目标:一是系统梳理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的现状与瓶颈;二是探索 AIGC、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与图书馆业务的融合路径;三是构建具有职教特色的智慧图书馆建设框架与服务模式。
为实现上述目标,采用多方法融合的研究策略:
文献研究法:全面检索国内外智慧图书馆相关文献,聚焦近五年(2020-2025)的技术应用案例,分析研究趋势与理论缺口。
案例分析法:选取中新友好图书馆、济南无人图书馆、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等标杆案例,剖析其技术架构与服务创新点。
调查研究法:基于高职图书馆调查框架,扩展对山东地区 15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问卷和访谈,问题涵盖智能设备覆盖率、数据平台应用深度、馆员数字素养等维度。
2. 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现状与问题
基于多区域调查数据,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呈现“总体滞后但局部创新突出”的特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顶层设计缺失与技术碎片化
超过 70% 的高职院校图书馆缺乏专项发展规划,技术应用呈“点状试错”状态。例如,部分馆虽部署了 RFID 标签和自助借阅机,但未与后台数据平台打通,形成“数据孤岛”。在资源投入上,硬件采购经费占比达 85% ,而算法优化、系统集成等软性投入明显不足,导致设备利用率低下。
2.2 技术管理力量薄弱
高职图书馆普遍面临技术人员短缺困境。调查显示,24 所“双高校”中,仅4 所配备专职技术馆员,且同时需维护网站、数据库、硬件设备等多系统,无力深耕智能算法优化。此外,现有馆员的数字素养断层明显:仅 32% 的馆员能熟练操作数据分析工具,对AIGC、知识图谱等新技术认知不足,制约服务深化。
2.3 数据应用浅层化
多数图书馆的数据分析局限于基础统计报表,如借阅量排名、入馆人次统计等,未能与教学需求深度结合。尽管积累了海量的读者行为数据,但因清洗能力不足、分析模型缺失,导致数据价值未被有效挖掘。
2.4 职教特色服务缺位
智慧服务与专业教学脱节问题突出。多数平台沿用本科院校的“学术型”资源组织模式,未突出高职教育特有的岗位能力图谱、技能实训资源等内容。在产教融合方面,仅 15% 的图书馆接入企业技术案例库,难以为校企协同创新提供知识支持。服务模式仍以被动响应为主,主动嵌入专业教学场景的服务不足。
3. 新技术形态下的智慧图书馆建设路径
3.1 智能基础设施升级
构建“云 - 边 - 端”协同的智能基础设施体系是智慧图书馆的物理基础。在云端,采用混合云架构部署算力平台,支持弹性资源调度。如临港科技智慧图书馆通过混合云集成3225种开放获取(OA)资源、17932 种国际期刊索引,提供日均 TB 级数据处理能力。在边缘侧,部署物联网中间件,整合 RFID、传感器、机器人等终端设备。重点优化图书定位技术,借鉴济南图书馆的“高频天线阵列轨道移动法”,实现 15 分钟全馆图书盘点,较传统方式效率提升97%。
3.2 数据驱动管理
构建数据中台,打通业务系统壁垒,实现多源数据的融合治理。
具体包括:资源管理智能化,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借阅记录、检索行为、课程设置等数据,构建动态采购模型;空间服务自适应,通过红外传感与 Wi-Fi 探针实时采集人流动线,结合历史数据预测高峰时段负载,自动调节阅览区温光环境及座位分配;资源动态优化,基于流通数据识别“冷门资源”,结合课程改革与产业趋势分析潜在价值,辅助制定保留或剔旧决策。
3.3 服务生态重构
3.3.1 生成式知识服务
引入AIGC技术打造知识生成引擎。训练领域定制化大模型,如:智能书评与摘要,自动提炼图书核心观点,适配不同阅读层次需求;专题知识包,围绕技能竞赛、实训项目整合多源资源,如“工业机器人调试知识包”可包含操作手册、故障案例、教学视频等;个性化阅读报告,根据用户行为生成学习进展分析与推荐书单。
3.3.2 沉浸式学习支持
应用 AR/VR 技术创设职业情境化学习场景。例如:设备操作模拟,通过 VR 虚拟数控机床、汽车生产线等,提供无风险的实操训练;历史场景复现,如复原“丝绸古道商站”支持商贸专业理解古代贸易流程;跨时空协作学习,构建虚拟研讨室,支持多校区学生协同完成项目设计。
3.3.3 产教融合知识链
构建校企协同的知识共享平台,重点建设三类资源:产业技术动态库,集成新技术专利、行业标准、白皮书等;真实项目案例库,收录企业工程实践、问题解决方案;技能认证资源包,衔接“1+X”证书制度,提供微课、题库等备考资源。通过 API 接口对接智慧教学平台,将图书馆资源直接嵌入实训教学环节,形成“教学- 实训-创新”全链条支持。
3.4 打造职教特色服务品牌
聚焦“技能成长”与“产教融合”两大核心:一是开发岗位能力知识图谱,对接“工业机器人操作工”“电子商务师”等职业标准,构建包含知识点、技能点、学习资源的多维图谱,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二是建设校企联合知识工坊,邀请企业工程师与专业教师共建“技术案例众创平台”,将生产现场问题转化为教学研究项目;三是嵌入技能竞赛全周期服务,赛前提供选题分析报告,赛中更新技术动态速递,赛后汇编优秀方案集。通过特色服务,使图书馆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支点。
4. 结论与展望
新技术形态下的高职院校智慧图书馆建设,本质是一场从“知识仓库”到“知识孵化器”的范式革命。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现状问题,结合 AIGC、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趋势,提出了一套涵盖智能基础设施升级、数据驱动管理、服务生态重构的建设路径,并从顶层设计、技术人才整合、数据治理、特色品牌打造四个维度给出对策建议。高职院校图书馆应紧抓教育数字化转型机遇,以服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技术赋能、人文关怀、职教特色兼具的智慧服务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吕颖 , 王又平 . 京津冀“ 双高校” 智慧图书馆建设调查分析与建议 [J]. 图书情报工作 , 2023, 67(16): 32- 40.
[2] 国家图书馆研究院 . 智慧图书馆建设指南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23.
[3] 张华. 元宇宙技术赋能图书馆空间重构的路径分析[J]. 现代教育技术 , 2024(3): 78-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