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五育融合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设计与实践探索

作者

陈钊安

福建省龙岩东山小学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也在不断变革。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部门提出了“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个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关键词:五育融合;跨学科;主题学习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五育融合”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所在。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作为“五育融合”理念的重要实践载体,正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这种课程模式打破了传统学科的壁垒,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理念和方法相互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一、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作用

(一)促进知识融合与理解

跨学科主题学习通过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理念和方法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例如,在地理教学中引入历史、文化等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地理现象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培养跨学科思维与综合素养

跨学科主题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即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学科视角和思维方式,从而拓宽视野,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激发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跨学科主题学习往往能够产生新的思想、方法和技术,推动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前沿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不断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四)促进五育之间的相互作用与渗透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助于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渗透。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在不同学科中汲取营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例如,在体育活动中融入美育元素,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身体素质;在劳动教育中融入智育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五育融合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策略

(一)确立主题,激发兴趣

确立跨学科教学主题是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基石,它要求教育者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挑选能够汇聚多门学科育人元素的主题,以实现知识的相互整合、融通与滋养。以“节日里的中国:探传统节日,承中国表达”为例,这一主题不仅完美契合了课程标准中关于跨学科学习的要求,还巧妙地融合了历史、文化、语言、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学生们在探究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历程、深层寓意以及丰富多彩的民俗表达形式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入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自信。同时,这一主题还为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审美创造力的宝贵机会。通过这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生们能够在更为广阔的知识海洋中遨游,探索新的育人路径,不断拓展自身的育人价值空间,为成为具有综合素养的未来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接课标,明确目标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确保其与各学科教学的协同进行,同时确保教学目标的明确与规范。以八年级《丰收歌舞》这一以音乐为核心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为例,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需深入研读音乐、历史、文化等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目标进行科学而细致的厘定。这不仅要求教师明确学生在本单元中需要学习哪些知识点,掌握哪些技能,还要思考如何拓展学生的学习边界,挖掘更深层次的学习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设计核心驱动问题,这些问题应聚焦于作品的五育融合点,即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综合体现。通过分解这些核心问题,将其融入跨学科学习设计中,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进行深入探究,从而实现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解析主题,细化任务

跨学科主题学习要求将复杂的跨学科知识体系细化为一系列具体、可行且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在“节日里的中国:探传统节日,承中国表达”这一主题下,教师精心设计了“溯流探源知民俗”、“丰富多彩现民俗”和“各美其美承民俗”三个紧密相连的序列性任务。这些任务不仅体现了跨学科融合性,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历史、文化、艺术等多学科知识,还充满了探索性与问题导向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任务设计注重实践性与情境关联性,学生通过制作传统节日美食、穿着民族服饰唱民歌、利用Scratch技术设计民俗小游戏等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此外,这些任务还兼顾了分层与个性化特点,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难度层次上获得成长,实现个性化发展。

(四)设计活动,评价成效

跨学科主题学习强调学生主导的探究性活动。教师应设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同时,采用综合性与多元化评价策略,着重考查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在八年级《丰收歌舞》的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教师通过抛问、追问、悟问、解问的链式提问,引导学生在听辨、模仿、体验、交流、感悟、创作等活动环节中实现五育融合的悄然落地。同时,采用结果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及鉴赏性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

结语:

在五育融合视域下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的一次革命性突破,更是培养新时代所需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精心设计的跨学科主题,我们成功地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紧密融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丰富的学科知识,更在德性修养、创新能力、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得到了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逻辑构成、历史变迁及实践路向[J].教育评论,2025,(01):84-93.

[2]尤锦国.小学体育践行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策略[J].亚太教育,2023,(19):103-105.

本文系龙岩市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与优化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基地校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KYJD23-0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