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现场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措施研究
徐佳杰
武汉市金长城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60
建筑施工现场存在着复杂的安全风险,传统的安全管理方式往往难以全面识别和有效防控潜在的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和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安全风险的种类和复杂度也在不断增加。施工过程中,除了人为因素外,环境、设备、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引发事故。因此,研究施工现场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措施,对于提高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工人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评估
(一)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的主要类型
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物理环境风险、人员管理风险、设备设施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物理环境风险指高空作业、施工机械使用等导致的安全事故,如高空跌落和塔吊、起重机的操作不当。人员管理风险主要包括作业人员未按规定佩戴个人防护装备或未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设备设施风险是由设备故障或不当使用引发的,如塔吊超载、起吊不当等。外部环境风险则涉及天气等外部因素,如大风、雷雨等恶劣天气导致的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
(二)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与工具
施工现场安全风险评估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如专家评估法和事故案例分析法,通过专家判断和历史事故分析识别潜在风险[1]。定量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FTA)和层次分析法(AHP),通过数理分析量化风险的影响和发生概率。风险矩阵法则根据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对风险进行分类与评估,帮助确定优先控制的风险。蒙特卡洛模拟方法则通过模拟不同情况下的风险概率,适用于复杂项目的评估和决策。
(三)施工现场安全风险评估的实施步骤
安全风险评估的步骤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排序。首先,需通过现场检查、专家访谈等方式识别潜在风险;其次,对每个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其具体表现和发生机制;然后,使用评估工具如风险矩阵,对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评估;最后,根据评估结果对风险进行排序,优先控制高风险区域。通过设立应急预案和加强安全措施,降低高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一)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有效防控施工现场安全风险的前提是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这一体系应包括制度建设、人员培训、过程监督及安全文化培育等方面。施工单位应严格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制定适用于本项目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明确各类作业如高空、吊装、电气、焊接等的操作要求与责任分工。同时,应建立奖惩机制,对违章行为实行通报、处罚等刚性措施。在培训方面,施工人员必须接受定期的安全教育和岗前专项培训 [2]。例如,对塔吊操作工、高处作业人员、电工等重点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培训内容涵盖安全隐患识别、事故应急处理、个体防护使用等。此外,施工单位还应通过宣传栏、班前讲评、安全标语等方式持续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营造“安全第一”的文化氛围。最后,需定期开展现场安全检查,内容包括设备检修记录、作业防护落实情况、安全标识布设等,做到隐患早发现、早处理,提升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二)技术与设备防控措施
技术和设备的防控是减少施工现场事故的重要手段。施工现场使用的设备、工具及技术手段,直接关系到安全管理的效果。首先,必须在施工现场设置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如防护栏、脚手架、临时护栏等。在高空作业时,应搭设安全网和防护栏,避免人员或物品从高处跌落。在易发生设备操作事故的区域,要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和警戒线。对于高风险工种,如高空作业、吊装作业、电气安装等,应采取技术保障措施。例如,高空作业时,必须为作业人员配备安全带、绳索等防护装备;在吊装作业中,使用双重或多重保险装置,避免因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造成事故。现代建筑施工现场逐渐引入 BIM(建筑信息建模)技术,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同时,使用智能监控系统,实时采集施工现场的安全数据,为风险评估和决策提供依据。所有施工设备必须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针对大型设备,如塔吊、起重机等,要制定严格的检修计划,做到定期检查、及时维修,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人员安全防控措施
人员安全防护是减少事故发生的关键。施工单位应采取以下措施确保人员安全。所有施工人员必须经过系统的安全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培训内容不仅包括安全操作规程、紧急处理预案,还要加强工人的心理素质训练,使其具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装备的使用与管理也至关重要。根据作业类型,为工人提供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帽、防护服、防护鞋、护目镜等,并对其使用情况进行严格检查,确保所有工人在作业时都能佩戴防护装备。除了物理安全措施外,作业人员的心理素质也是保障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施工单位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工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因压力过大、焦虑等因素影响作业安全。施工现场必须有专门的安全巡视人员,定期巡查各作业区域的安全状况,发现隐患及时处理。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发生突发事故时能够迅速组织人员进行救援和处理。
(四)应急预案与应急响应机制
建筑施工现场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响应机制,确保在突发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高效地进行处理。应急预案应涵盖多种突发情况,如火灾、爆炸、电气事故、高空坠落等。例如,在施工现场若发生火灾,预案中应明确灭火器的位置、紧急疏散路线、急救人员的分工等,确保工人能迅速撤离并进行初步的灭火处理。在高空作业时,如果发生工人坠落事故,预案应涵盖紧急救援程序,如立即呼叫救援人员并实施紧急施救,确保伤员得到及时救治 [3]。此外,施工单位应定期组织应急演练,确保所有员工熟悉应急程序,具备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例如,每年组织一次消防演练,模拟火灾事故发生时的疏散和灭火过程;进行高空坠落的紧急救援演练,模拟工人发生坠落后应急人员如何迅速进行施救。在演练中,所有人员的角色与职责需明确,确保每个人都能迅速反应,减少事后处理的时间和损失。
总结: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性、持续性的工程,风险评估与防控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与人员安全。本文从施工现场的风险类型出发,结合评估方法与管理实践,分析了当前建筑工程中主要的安全隐患,并提出了多层次、可操作性强的防控策略。实践表明,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强化技术保障、落实人员防护和风险预警机制,是提升施工现场安全水平的关键,为建筑安全管理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李红福.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风险评估与防控策略[C]//广西信息化发展组织联合会 . 第四届工程技术管理与数字化转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汉中市北辰建设工程有限公司;,2024:81-83.
[2] 鲁陶宽 . 浅谈建筑施工现场桩工机械的安全管理 [J].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24,37(02): 102-103+135 .
[3] 常习荣 . 装配式建筑施工阶段安全风险防范研究 [D].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4.00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