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幼儿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与实践

作者

蒋明君

溧城中心幼儿园 单位邮编: 213300

摘要:本研究聚焦于幼儿二十四节气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基于体验式教学理念。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自然知识,将其融入幼儿课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发以体验式教学为核心的节气课程,能让幼儿在亲身参与中感受节气变化、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不仅有助于幼儿的知识增长,如对季节、农事的认识,还能提升他们的感知能力、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素养。课程开发从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到教学方法设计都紧密围绕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实践结果表明这种课程能有效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幼儿教育、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传统文化

一、引言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反映季节、物候和气候变化规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节气有独特特征,如立春万物复苏,大暑气候炎热,蕴含天文气象知识,并指导农事活动。幼儿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将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教育,可让儿童接触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同时,节气的自然属性契合幼儿对环境变化的好奇心,能激发探索欲望,提供丰富教育资源。

二、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幼儿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

1.课程目标设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幼儿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顺序、大致时间以及每个节气的基本特征,如气候特点、典型的物候现象等。例如,让幼儿知道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并且了解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使幼儿能够观察到身边自然环境在不同节气的变化,如春天树木发芽、秋天树叶飘落等。还注重培养幼儿的简单动手能力,如在冬至时让幼儿参与包饺子的活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体验式教学活动,让幼儿学会用多种感官去感知节气的变化。例如,在立春时,让幼儿到户外去听鸟儿的叫声、闻泥土的气息、看小草的萌发。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会思考、提问和探索,如在观察夏季的暴雨时,让幼儿思考为什么夏天的雨下得又急又大。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交流,在清明时节的踏青活动中,幼儿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看到的春天的景象。

2.课程内容选择

(1)节气故事与传说

每个节气都有与之相关的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和传说富有想象力和文化内涵。例如,春分有“竖蛋”的传说,传说在春分这一天鸡蛋更容易竖起来。通过讲述这些故事,可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兴趣。故事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如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等,也能让幼儿对节气有更深入的了解。

(2)节气与自然现象

注重选择节气与自然现象相关的内容,如节气与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在惊蛰节气,向幼儿介绍惊蛰过后,冬眠的小动物会苏醒过来,同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小动物是否有活动迹象。在小满节气,介绍小满时节麦子等农作物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让幼儿观察麦田里的麦子的生长状态。还包括节气与气象的关系,如小暑大暑时节天气炎热,幼儿可以通过感受气温的变化来理解这两个节气。

(3)节气习俗与传统活动

二十四节气有许多独特的习俗和传统活动。在立春时,有“咬春”的习俗,可以让幼儿品尝春饼等食物。在清明时节,有扫墓、踏青的习俗,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踏青活动,让幼儿感受春天的美好。在冬至,开展包饺子的活动,让幼儿体验传统节日的氛围,同时了解冬至的文化内涵[1]。

3.教学方法设计

(1)情境创设法

创设与节气相关的情境,让幼儿仿佛置身于节气的氛围中。例如,在小雪节气,教师可以在教室的一角布置成雪景,用白色的棉花模拟雪花,让幼儿感受小雪的氛围。教师可以讲述与小雪相关的故事,如小动物如何过冬等,让幼儿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节气的特点。

(2)实地观察法

带幼儿到户外进行实地观察,这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春分时节,带幼儿到公园观察树木的发芽、花朵的开放。在立秋时,带幼儿到田野观察农作物的成熟情况。通过实地观察,幼儿能够直接感受到节气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种直观的体验能够加深幼儿对节气的理解。

三、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幼儿二十四节气课程实践

1.课程实施过程

(1)计划与准备阶段

在每个节气来临之前,教师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等。例如,在谷雨节气,教师计划带幼儿到茶园观察茶树的生长情况,那么就要提前联系茶园,确定参观的时间、安全注意事项等。要准备好相关的教学材料,如节气的图片、故事书等。

(2)教学活动开展

按照计划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例如,在立夏节气,开展“斗蛋”活动,教师要先向幼儿介绍“斗蛋”的规则,然后让幼儿分组进行“斗蛋”,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交流自己的感受,如“我的蛋很坚硬,我觉得我会赢”等。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如如果幼儿对“斗蛋”的某个环节不理解,教师要耐心解释。

2.课程实施效果

(1)幼儿的知识增长

通过体验式的二十四节气课程,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有了明显的增长。幼儿能够准确说出节气的名称、顺序,并且对每个节气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幼儿知道了雨水节气雨水增多,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在文化知识方面,幼儿了解了许多节气的习俗和传说,如端午节所在的芒种节气,幼儿知道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与纪念屈原有关。

(2)幼儿能力的提升

幼儿的多种能力在课程中得到了提升。观察能力方面,幼儿能够更加细致地观察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在寒露节气,幼儿可以观察到植物上的露珠。动手能力方面,幼儿在参与节气相关的手工制作、美食制作等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如在冬至包饺子的活动中,幼儿学会了包饺子的基本步骤。思维能力方面,幼儿在思考节气现象、解决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时,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2]。例如,在探究为什么夏季雨水多的问题时,幼儿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

3.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改进

(1)问题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一是时间安排上的困难,由于节气的时间是固定的,有时会与幼儿园的其他活动冲突,导致部分节气课程不能按时开展。二是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如在一些城市幼儿园,难以找到合适的农田让幼儿进行实地观察。三是教师对二十四节气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深入地讲解节气的文化内涵。

(2)改进措施

针对时间安排问题,可以提前规划幼儿园的整体活动安排,尽量避免与节气课程的冲突。对于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可以通过与社区、农村幼儿园合作的方式来解决。例如,城市幼儿园可以与农村幼儿园结对,定期带幼儿到农村幼儿园参观农田。针对教师知识水平的问题,可以加强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学习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邀请专家进行讲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结语:基于体验式教学的幼儿二十四节气课程开发与实践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探索。通过开发这样的课程,将二十四节气这一传统文化瑰宝融入幼儿教育中,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文化滋养。在课程开发方面,从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到教学方法设计都充分考虑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体验式教学为核心,让幼儿在亲身参与中感受节气的魅力。在实践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如时间安排、教学资源和教师知识水平等方面的问题,但通过相应的改进措施,课程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幼儿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方面都得到了发展。他们不仅增长了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提升了观察、动手、思维等多种能力,还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兴趣。未来,这种课程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参考文献:

[1]张丽.幼儿园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1,(12):123-126.

[2]刘洋.幼儿体验式学习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