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代行

河南省太康县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当前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推动协同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一、引言

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形成协同育人的强大合力。然而,目前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的重要性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提供系统的知识教育和规范的品德培养;家庭给予亲情关怀和价值观的初步塑造;社会则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多元的文化体验。三者协同育人,能够满足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二)提高教育质量

协同育人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单一教育主体的不足。学校的专业教育、家庭的亲情教育和社会的实践教育相互补充,能够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综合素质的人才,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通过协同育人,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社会规则、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认识不足

部分学校、家长和社会机构对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校可能过于强调自身的教育主导地位,忽视了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家长则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自己只需关注孩子的生活起居;社会机构往往缺乏主动参与教育的意识,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

(二)沟通协作不畅

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作机制。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上,缺乏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入交流;学校与社会机构之间的合作也比较有限,没有形成常态化的合作模式;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系更是薄弱,难以形成育人合力。

(三)资源整合困难

学校、家庭和社会各自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但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困难。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但在利用社会资源方面缺乏主动性;家庭的教育资源较为分散,且缺乏有效的整合手段;社会机构的资源虽然丰富,但与学校和家庭的对接不够顺畅,难以充分发挥作用。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要指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协同育人的效果评价不足。这导致学校、家庭和社会在育人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加强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的宣传教育,提高对协同育人重要性的认识。学校要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积极主动地与家庭和社会合作;家长要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责任,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社会机构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主动为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

(二)建立健全沟通协作机制

1.搭建沟通平台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沟通平台,如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教育活动等,促进各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在线沟通平台,方便各方随时随地进行沟通。

2.完善协作机制

制定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规章制度,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利,建立常态化的协作机制。例如,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社会机构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和志愿服务机会等。

(三)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1.学校发挥主导作用

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主动整合家庭和社会资源。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合作,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需求,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和支持。积极与社会机构合作,利用社会资源丰富教育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

2.家庭积极参与

家长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与学校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同时,家长要充分利用家庭资源,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培养孩子的品德和习惯。

3.社会提供支持

社会机构要积极为教育提供支持和服务,如提供实践基地、开展科普活动、举办文化讲座等。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教育,为协同育人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完善评价体系,科学评价育人效果

1.建立多元化评价指标

改变以学业成绩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包括学生的品德、能力、创新精神、社会实践等方面。评价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量化性,以便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

2.实施多主体评价

改变单一的学校评价模式,实施多主体评价,包括学校评价、家庭评价、社会评价等。各方评价主体要根据评价指标,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反馈。

3.强化评价结果的应用

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以便各方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调整教育策略。同时,评价结果要作为学生升学、评优等的重要依据,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五、结论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目前在构建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提高认识、建立健全沟通协作机制、整合资源和完善评价体系等对策,可以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育人的强大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 2024 年周口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的理论和实践探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kjy24254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