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高职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作者

杨萌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以来,人才振兴被置于乡村振兴的优先位置。高职院校毕业生兼具技术技能与年龄优势,是乡村最紧缺的人力资本。其返乡不仅能够拓宽自身职业半径,也可为乡村产业升级和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然而,现有研究多聚焦本科及以上人才,对高职群体的关注相对不足。基于此,本文在实地调研与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系统剖析高职毕业生返乡的现状、症结与破解之道,以期为政策制定和院校改革提供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义

1. 拓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素养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鼓励高职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具有重要意义。此举不仅能有效拓展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其提供更广阔、更具潜力的发展舞台,避免人才过度向大城市集中;更能切实提升其创业素养,通过将所学专业技能应用于乡村特色产业、电子商务、现代化农业等实践,在真实场景中锤炼创新创业能力。这既为乡村建设注入了急需的青年技术技能人才与新鲜活力,推动了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也实现了个人价值与家乡振兴的“双赢”,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的关键举措。

2. 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对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具有显著的倒逼和促进作用。其返乡实践成效直接检验着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适应性,能有效反馈乡村新业态、新技术对人才规格的真实需求。这将驱动高职院校主动优化专业结构,革新教学内容,并深化“校企地”三元协同育人模式,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与乡土情怀,从而构建起更贴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响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现代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3. 为推进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年轻活力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核心意义在于为推进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可或缺的年轻活力。他们不仅是技术技能的承载者,更是新思想、新观念、新模式的传播者和实践者。这批生力军能够直接投身于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乡村旅游开发及农村电商拓展等领域,以其创新的思维和数字化的手段破解乡村发展困境,有效改善乡村人口结构和人才断层问题,缓解“老龄化”、“空心化”趋势。他们的归来与扎根,为乡土社会带来了蓬勃朝气与无限可能,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确保乡村振兴事业薪火相传的关键所在。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现状

1. 高职院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不强

高职毕业生返乡意愿不强,深层原因源于“面子”观念和“利益”考量双重枷锁。一方面,许多学生及家庭认为返乡就业是“没出息”的表现,害怕面对邻里议论和社交压力,这种“面子”心理构成了巨大的精神负担。另一方面,是更为现实的利益权衡。毕业生普遍认为乡村产业能提供的薪资水平、福利待遇与城市存在客观差距,且新兴领域岗位稀缺,职业晋升路径模糊,难以满足其对物质生活和个人发展的预期。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预期,极大地削弱了其返乡的内在动力。

2. 高职院校针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与乡村需求脱节,症结在于体系融合不足与师资支撑薄弱。一方面,乡村振兴尚未真正融入育人全链条。专业设置缺乏针对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新业态的系统化课程模块;教学过程中重技能轻情怀,学生缺乏对“三农”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连接。另一方面,承担此任务的师资队伍捉襟见肘。许多教师缺乏乡村产业一线实践经验和创业背景,授课内容局限于理论,难以指导学生进行接地气的乡村项目规划和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在涉农领域匮乏导致无法输出真正“懂农业、享农村、爱农民”的青年人才。

3. 乡村就业创业环境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吸引力不足

乡村环境吸引力不足,硬件短板与软件梗阻问题并存。一方面,地理位置带来的先天劣势依然明显。部分乡村地区的交通、物流、网络通信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直接抬高了电商、文创等现代创业项目的运营成本,削弱了竞争力。另一方面,至关重要的软性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政策信息、招聘岗位、融资渠道、市场数据等关键资源分散多个部门,缺乏一个高效整合、互通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毕业生返乡后难以获取及时、准确、全面的一手资讯和资源支持,成为阻碍其落地扎根的无形壁垒。

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的路径选择

1. 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要强化内在激励与外部支持

为增强毕业生返乡意愿,需“内外兼修”破除观念与利益壁垒。内在激励上,要加强舆论引导和榜样选树,通过媒体宣传、校友分享会等形式,大力弘扬“返乡光荣、实干有为”的新价值观,表彰优秀返乡青年,转变其认为返乡“没面子”的陈旧观念,增强职业荣誉感。外部支持上,要提供有竞争力的物质保障,地方政府与企业可联合设立“返乡就业补贴”和“创业启动金”,并在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同时,为其设计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提供管理培训生、技术骨干等晋升通道,让其看到在乡野也能获得体面收入和长远发展,切实解决后顾之忧。

2. 对高职院校要深化教育改革与师资建设

高职院校必须主动求变,使人才培养精准对接乡村战略需求。教育改革是核心,应系统性将乡村振兴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如“乡村电商运营”、“乡村旅游规划”等课程模块;强化实践教学,与乡村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实践基地,推行“顶岗实习走进乡村”等项目,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师资建设是关键,要实施“教师乡村赋能计划”,鼓励教师到乡村挂职、开展技术服务,并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村产业导师、创业成功者加入教学团队,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与需求“两张皮”的问题。

3. 对乡村就业环境要优化硬件基础与软件平台

提升乡村环境吸引力,需“软硬兼施”打造宜居宜业的热土。硬件优化上,要持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重点提升高速宽带、5G 网络覆盖率,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改善交通出行条件,为电商、文创等新业态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消除毕业生对生活不便的担忧。软件提升上,要构建一体化的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整合政策发布、岗位招聘、项目对接、融资服务、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一网通办”;并设立专职的“人才服务官”,为返乡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手续办理、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服务,打通信息壁垒,让其能轻松、精准地获取所需资源,安心安身安业。

参考文献

[1] 吴晨 . 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影响因素及对策 [J].农业展望,2023(10):76-79.

[2] 李尧,张如侃,白金峰 . 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策略探究 [J]. 南方农机,2024(1):135-150.

[3] 彭波,贾楠,富耀影等 . 大学生返乡就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J].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23(6):68-72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科研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 :22D0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