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疼痛的时间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

高波

重庆市长城骨科医院 重庆市 (430050)

摘要:目的:探究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以及疼痛情况。方法:择取院内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行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治疗的105例患者,建议采用肩袖损伤患者全部是单排和双排锚钉修复肩袖,未采用肌腱转位、取阔筋膜重建上关节囊修复患者进行修复,根据患者术后是否疼痛进行分组,即疼痛组(83例)、非疼痛组(22例),重点评估患者的疼痛影响因素(如手术创伤、修复术后肌张力、肌腱修复类型、肩袖损伤大小、术后3-4月后疼痛原因。结果:在年龄、性别、病程、BMI、饮酒史、吸烟史、基础疾病、冈上肌萎缩、冈下肌腱损伤、冈上肌腱损伤方面,2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脂肪浸润、术中肩峰成形术、肩袖撕裂程度属于独立危险因素,且疼痛组的构成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3-4月患者疼痛评分显著高于术后1-2个月(P<0.05),结论:在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情况,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脂肪浸润、术中肩峰成形术、肩袖撕裂程度,且术后3-4个月是疼痛的高发期。

关键词:肩关节镜;肩袖损伤修复术;疼痛;时间变化规律;影响因素

前言

肩袖损伤是临床常见病与患者年龄、肌腱退变、糖尿病史、外伤导致肩袖损伤通常年轻患者、肩峰形态等因素有关[1]。该疾病的典型症状有肩部疼痛、活动受限、肌肉力量减弱等等,严重情况下,还会引发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带来极大困扰。肩袖损伤的疾病程度不同,实施的治疗方案存在显著差异[1]。以症状较轻的患者为例,集中于保守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以及康复训练等,旨在改善肩部炎症,缓解疼痛,促进肩袖组织修复。但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尤其是肩袖撕裂严重的,手术治疗成为了首选方案。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肩袖损伤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愈发全面,给诸多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福音[2]。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属于一种以微创技术为主的手术,治疗原理在于,在肩关节镜的引导下,精准定位肩袖损伤部位,并进行清理、缝合或采用肱二头肌腱转位重建,从而恢复肩袖结构的完整性和功能。通过将该手术融入至肩袖损伤患者临床中,促使患者肩部疼痛显著减轻,活动范围和功能、患肢力量均得到了良好恢复[3]  。然而,因个体差异的影响,部分患者仍然有疼痛不适,但较术前明显改善,部分患者出现再次撕裂、肌腱未完全愈合、术后康复未跟上等导致,增加患者心理负担的同时,影响了患者的疾病预后。本文将以行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的肩袖损伤患者为主体,深入探讨具体的影响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院内进行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治疗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是否疼痛分组,即疼痛组(83例)、非疼痛组(22例),2组基线资料如下。(1)性别:疼痛组男性23例、女性60例;非疼痛组男性16例、女性6例。(2)年龄:疼痛组最小22岁、最大81岁,平均年龄(63.36±11.22);非疼痛组最小21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64.71±11.69)岁。(3)病程:疼痛组病程介于1-6年,平均病程(4.15±1.02)年;非疼痛组病程介于1-6年,平均病程(4.22±1.06)年。(4)体质量指数:疼痛组体质量指数介于21-26kg/m2,平均(24.26±0.22)kg/m2;非疼痛组体质量指数介于22-26kg/m2,平均(24.15±0.27)kg/m2。

纳入条件:(1)明确诊断为肩袖损伤,且损伤程度符合手术指征;(2)未接受其他肩部手术;(3)无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4)接受了完整的术前评估,包括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心理状态等;(5)自愿参与,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排除条件:(1)合并其他肩部疾病,如肩周炎、肩峰撞击综合征等;(2)合并严重的神经或血管损伤;(3)精神或心理疾病;(4)依从性较差,凝血功能及造血功能存在异常;(5)身体原因中途退出研究,或是双目失明及双耳失聪。

1.2方法

在80例肩袖损伤患者行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立即对其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如伴随疼痛症状,纳入至疼痛组;反之纳入非疼痛组。通过比较疼痛组与非疼痛组在性别、年龄、病程、BMI、饮酒史、吸烟史、基础疾病、冈上肌萎缩、冈下肌腱损伤、冈上肌腱损伤、脂肪浸润、术中肩峰成形术及肩袖撕裂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初步筛选出可能与术后疼痛相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中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术后是否疼痛作为因变量,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影响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计算各因素的回归系数、OR值。最后,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结合临床实际,探讨各独立危险因素对术后疼痛的具体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疼痛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1.3观察指标

指标一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疼痛的单因素。

指标二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疼痛的多因素。

指标三疼痛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VAS评分,主要是术后3-4个月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加以评定,分值越高,代表疼痛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 SPSS 23.0 统计学软件对该研究数据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 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及百分比(%)表示,组间差异比较以 X2检验,P<0.05统计学意义成立。

2结果

2.1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疼痛的单因素分析

2组患者年龄、病程、BMI、饮酒史、吸烟史、基础疾病、冈上肌萎缩、冈下肌腱损伤、冈上肌腱损伤对比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属于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疼痛的单因素,详见下表1。

2.2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疼痛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脂肪浸润、术中肩峰成形术、肩袖撕裂程度对应P值分别为0.028、0.013、0.042、0.036,均在0.05范围内,其他数值详见下表2。

2.3疼痛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

术后3-4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4.22±0.36)分、明显高于术后1-2个月评分((3.22±0.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肩袖损伤,指的是肩关节内层周围肌肉和肌腱的损伤,损伤肌群多为冈上肌、冈下肌以及肱二头肌长头。相较于年轻群体,中老年群体因骨骼退化、肌肉力量减弱、软组织弹性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患有肩袖损伤病症的概率更高[4]。再加上,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中老年群体还会伴有骨质疏松、关节炎等基础疾病,增加了肩袖损伤的风险,导致患者康复进程严重受阻[5]。此前,肩袖损伤患者的治疗具有一定单一性、局限性,难以满足患者疾病治疗需求的同时,很容易引发并发症,特别是患者术后肩部僵硬、疼痛持续,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日常活动受限等情况频发。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肩袖损伤手术治疗方式,利用先进的关节镜技术,实现了对肩袖损伤部位的精确观察和修复[6-8]。同时,该手术在创伤区域、恢复时间方面更具优势,有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改善了患者术后肩部僵硬和疼痛问题,更是为患者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既往研究指出,肩袖损伤手术后术区疼痛概率明显高于其他骨科手术[5]。因此,对手术后患者疼痛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2组患者疼痛单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年龄、病程、BMI、饮酒史、吸烟史、基础疾病、冈上肌萎缩、冈下肌腱损伤、冈上肌腱损伤的组间相比(P>0.05),均不具备统计学意义。通过对2组患者疼痛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性别、脂肪浸润、术中肩峰成形术、肩袖撕裂程度,对比均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中女性患者疼痛风险显著高于男性;脂肪浸润程度越高,患者术后疼痛风险也随之增加;术中实施肩峰成形术的患者,其术后疼痛概率有所提升;肩袖撕裂程度越严重,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风险越大。

对疼痛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细化,结果显示:(1)性别。女性机体情况以及耐受程度相对较差,在术后往往表现出更高的疼痛敏感度,延长了疼痛的持续时间,增加了术后疼痛管理的难度。(2)脂肪浸润。脂肪浸润,指的是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并侵入原本由肌肉或肌腱占据的空间。对于肩袖损伤患者,如果脂肪浸润程度较高,极易引起肩袖组织质地改变,增加了手术难度和术后炎症反应。(3)术中实施肩峰成形术。该手术属于一种为改善肩峰下空间而进行的手术操作,在手术过程中,因患者、操作医师、手术设备的影响,可能会增加对肩袖周围组织的创伤,加剧了术后炎症反应,增加了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9]。(4)肩袖撕裂程度。该因素是影响术后疼痛的重要因素。对于撕裂程度严重的患者,手术修复的难度和复杂性增加,术后炎症反应和疼痛程度也可能更为剧烈[10]。此外,严重的肩袖撕裂还会伴随软组织损伤,促进了前列腺素E2的分泌,使得术后疼痛更加明显。

疼痛情况的长期存在,直接影响了患者的预后效果。通过对疼痛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疼痛情况进行分析,术后3-4个月疼痛分值最高,这主要是因为术后3-4个月正值肩袖组织愈合的关键时期,此时肩袖修复部位的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过程仍在进行,可能导致疼痛加剧。此外,术前肩袖撕裂的范围和程度也会影响术后疼痛的严重程度。研究表明,较小的撕裂可能因单位面积内新生神经更多,导致对疼痛更为敏感。此外夜间疼痛是肩袖损伤术后患者常见的问题,尤其在术后早期,患者常因夜间体位变化导致疼痛加重,甚至痛醒,严重影响睡眠质量。这种疼痛不仅与夜间肩部血流改变和神经敏感性增加有关,还可能与患者心理负担加重有关。长期的疼痛和睡眠障碍会导致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累积,进一步影响康复效果。

此外,术后康复训练的不足或不当也可能导致肩关节粘连或肌肉萎缩,从而加重疼痛。心理因素在术后疼痛的感知中也起着重要作用,支持性心理护理已被证明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降低术后疼痛评分。

尽管术后3-4个月疼痛较为严重,但随着时间推移,肩袖组织逐渐愈合,疼痛会逐渐改善。术后半年,肩关节功能和力量显著恢复,疼痛基本消失,患者满意度较高。因此,术后疼痛管理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结合科学的康复训练和心理干预,以促进患者的整体康复。

综上所述,肩关节镜下肩袖损伤修复术后疼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性别、脂肪浸润、术中肩峰成形术、肩袖撕裂程度。然而,由于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的影响,导致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今后研究中,应当扩大样本量、延长研究时间,以便揭示术后疼痛的更多影响因素,为临床疼痛管理提供更为精准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子琴, 程文丹, 吕浩, 王娟. 肩袖损伤患者围术期疼痛管理困境的质性研究[J]. 颈腰痛杂志, 2022, 43 (04): 600-602.

[2]王红莉, 张妍, 居家宝, 张艳, 李立, 陈建海. 肩袖损伤患者术前焦虑状况与肩关节镜术后疼痛的相关性分析[J]. 中华肩肘外科电子杂志, 2021, 9 (01): 38-41.

[3]姜灵凯, 魏垒, 董政权, 顾晓东, 李鹏翠. 关节镜下双排缝合固定与缝线桥固定修复肩袖损伤疗效对比的Meta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 25 (21): 3431-3437.

[4]董志杰, 孙辉, 李文毅, 郑学洪, 邢栋, 李昌任. 术前肩关节功能训练对合并冻结肩的肩袖损伤患者手术效果的影响[J].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1, 14 (01): 25-31.

[5]李慧, 王丽燕, 岳忠娟, 郝东升. 疼痛与睡眠双向干预促进肩袖损伤关节镜术后的快速康复[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0, 20 (11): 1904-1906.

[6]真启云, 庞剑剑, 唐雯. 肩袖撕裂患者术后康复训练时机及方法对肩关节功能的影响[J]. 上海护理, 2020, 20 (05): 46-49.

[7]韩宝昆,陶钧,马帅,吴成玉,田甜,陈一萌.肩关节镜下改良版双排Mason-Allen缝合技术在中、重度肩袖撕裂中的中期疗效探讨[J].广东医学,1-6.

[8] 宋江浩,许丽,陈召,谭季镰.基于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分阶段康复运动对老年肩袖损伤患者疼痛程度及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5,45(03):733-737.

[9] 仇正鹏,吴旭东.探讨Chinese way术式在关节镜下治疗巨大肩袖损伤的应用价值[J].大医生,2025,10(02):139-141.

[10]  杨婷,周敬杰,王涛,朱伟伟,褚凤明,陈伟.居家运动对肩袖损伤术后疼痛、功能和生活质量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4,30(12):1461-1472.

作者简介:高波 男 1983.3 汉族 籍贯:重庆市 主治医师 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