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作者

黄艺敏

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

本论文系东山县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策略研究》(课题编号:DSKT2305)的研究成果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普及和应用,在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概念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多方思维和能力的提升。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在新课程背景下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以信息技术展示数学动态图像,构建翻转课堂,指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交流。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深度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构建翻转课堂,搭建网络平台,展示数学动态图像,鼓励学生进行线上学习和交流。基于种种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优化对学生的培养[1]。

一、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展示数学动态图像

新课程强调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趋势,也是教学手段。新课程背景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可以创造出更加生动、直观和互动的数学教学环境,助力学生加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此,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以新课程所提出的要求为前提,深度融合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展示数学的动态图像。

比如,高中数学教师教学人教A版(2019)必修二第八章《立体几何初步》下的“基本立体图形”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不同图形的三维模型进行构建,并以动态的方式展示这些三维模型。利用鼠标旋转、缩放和移动模型,促使学生对图形的形状、面、边和顶点进行深入观看,对这些面、边和顶点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解。也可以使用3D建模软件,搭建虚拟实验平台,通过切割、重新组合等得到其他的多面体;或者在圆锥上切割和叠加,得到不同形状的锥体。也可以利用动画制作软件或者在线工具,对动态图像进行创建后对不同立体图形之间的数学关系进行展示,如两个平行直线切割平面体时立体图形的截面形状会如何变化;平面和圆柱体相交时又会形成什么样的截面。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支持,引导学生在生动、互动和可视化的数学学习环境中对基本立体图形的数学概念进行理解,对立体图形之间的数学关系和性质进行掌握,发展空间思维能力,锻炼观察和推理能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二、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翻转课堂

所谓翻转课堂是一种依赖于微课程颠覆传统的教学方式,其需要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翻转课堂注重先学后教,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深度融合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借此使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构建翻转课堂。学生为学习主体,在正式的课堂学习之前,在教学技术、教师和教学任务的交互作用下积极观看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通过观看网络微课程提前预习所学知识,对知识形成初步了解[2]。课内的学习活动中,基于教师的指导和小组之间的合作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深知识理解,完成知识内化。课后加强实践,梳理总结所学知识,在拓展阅读后参与课后训练,让知识内化上升为更高层次的知识探究。

例如,“指数函数”的教学之前,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翻转课堂,线上要求学生观看折纸的微课视频,观看结束思考“假设纸张对折的次数为x,每次对折后所得到的纸张层数为y,那么x和y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又是哪种函数”的问题。指导并提示学生预习指数函数的相关知识,使其据此初步了解指数函数。课堂上,教师要通过翻转课堂开展“组织展示”“呈现问题”“呈现案例”等教学活动,展示指数函数的概念定义,甚至是指数函数的图象,呈现“指数函数y=ax(a>0且a≠1)中的底数a能否取全体实数,为什么”的问题。学生们自己研究讨论问题后会进一步了解指数函数,此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庄子·天下篇》中“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动画视频,告诉学生其中的意思是“一根一尺长的木棍,每天砍去木棍的一半,一直砍到万世万代也砍不完”,这句话蕴藏了有限和无限辩证统一的思想。然后以此案例为中心,借助GeoGebra软件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快速绘制y=2x和y=()x的函数图象,基于GeoGebra软件中的图象翻转功能,直观展示两个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借此解答“假设砍去的次数为x,木棍的剩余量为y,则x、y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观察所得的函数关系式和y=2x有什么区别,两个函数图象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在此之后,教师继续利用GeoGebra软件给学生呈现动态的指数函数图象,通过移动滑动条对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进行直观展示。让学生们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对函数图象的特征进行感受,对指数函数的性质进行归纳总结。

三、鼓励学生们利用网络平台完成学习交流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认知,思维和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等等也加强了认知了解[3]。在这样的情形下,高中数学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根据学生网络使用技能的发展情况带领学生进行正确的网络交流。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对学习交流群进行组建,促使学生在平台上相互沟通交流自己不会的习题、不理解的数学概念。或者利用智学网、学习通等作业和考试平台完成作业,加强习题训练,参与考试测验。借此了解自己的不足,实现查漏补缺。也可以利用电子学习档案袋等统计和评价工具进行学习统计和评价,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都是评价的主要人员。有效利用网络交流工具,通过正确、合理的应用网络平台推动学生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

结语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为高中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展示数学动态图像,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翻转课堂,鼓励学生们利用网络平台完成学习交流,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继权,莫均.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融合探究[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4(22):74-76.

[2] 隆占平. 浅谈如何将信息技术教学与高中数学课程进行深度融合[J]. 数学教学通讯,2021(6):60-61,69.

[3] 林春吉. 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J]. 考试周刊,2020(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