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贾玉慧
江苏省高邮市外国语学校小学部
摘要:本文深度剖析在统编版教材背景下,主题引领对小学语文阅读深度发生的重要意义及具体策略。通过详细分析当前教学现状,阐述主题引领的多方面作用,并结合统编版教材特点提出针对性策略,旨在为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深度阅读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引领;阅读深度;统编版教材
一、引言
在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中,阅读教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思维能力以及文化素养的关键途径。统编版教材的全面推行,以其系统的主题单元编排、丰富多元的文本内容,为阅读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如何借助主题引领,引导学生从浅层次的文本认知迈向深层次的内涵挖掘,实现阅读深度的有效提升,已成为小学语文教育领域亟待深入探究的重要课题。这不仅关乎学生当下的语文学习成效,更对其未来的学习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阅读教学缺乏深度
现阶段,部分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仍侧重于字词的机械讲解和文本内容的简单复述,学生难以触及文本深层的情感、思想及文化价值。以《落花生》一课为例,部分教师仅引导学生了解花生不求外表华丽、只求默默奉献的特点,却未深入探讨这种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以及作者借花生所传达的人生哲学,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浮于表面。
(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在阅读课堂中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作为知识的灌输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主动性。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逐字逐句翻译讲解,学生死记硬背诗词含义,无法真正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和情感美,限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拓展与创新。
(三)阅读资源利用不充分
统编版教材虽提供了丰富的主题阅读资源,但部分教师未能充分挖掘教材内外资源的整合潜力。仅局限于教材内课文的教学,忽视了与主题相关的课外书籍、绘本、影视资料等的拓展运用,学生阅读视野狭窄,难以对主题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在 “革命文化” 主题单元教学中,未引导学生阅读《小英雄雨来》《铁道游击队》等课外书籍,学生对革命文化的感知仅停留在教材课文的有限内容上。
三、主题引领对小学语文阅读深度发生的作用
(一)明确阅读目标
主题引领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指明方向,使学生围绕特定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在统编版教材 “人与自然” 主题单元学习时,学生清晰知晓要从文本中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在阅读中主动关注作者对自然的描写、对生态问题的思考等内容,增强阅读的目的性与专注度。
(二)整合阅读资源
以主题为纽带,能够将教材内外的阅读资源有机融合。教师可依据 “传统文化” 主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古诗词、民间故事,同时推荐《论语》《三字经》等经典读物,以及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节目,拓宽学生阅读渠道,丰富阅读体验,加深对传统文化主题的理解与感悟。
(三)促进思维发展
主题引领下的阅读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剖析与思考,在分析主题相关元素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 “科幻文学” 主题阅读中,学生需思考科幻作品中科学幻想与现实的联系、对未来社会的影响等问题,培养逻辑推理和创新想象能力。
(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不同主题文本的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多元的情感与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 “爱与奉献” 主题单元学习中,学生从课文中感受人间真情,体会奉献的意义,从而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基于统编版教材的主题引领阅读深度发生策略
(一)立足教材主题单元,构建阅读框架
1.深入解读单元主题:教师需深入钻研统编版教材主题单元,精准把握主题内涵、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在 “童年生活” 主题单元教学前,教师应深入理解童年生活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明确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童年生活的特点与情感,把握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童年生活的写作方法。
2.整合单元文本:将单元内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古诗词等进行有机整合,运用对比阅读、拓展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从多维度理解主题。在 “寓言故事” 主题单元,对比《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课文,分析不同寓言故事的寓意表达和写作手法,同时拓展阅读中国古代寓言集和伊索寓言,加深对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认识。
(二)创设主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运用多媒体资源:借助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营造与主题相符的情境。在学习 “历史文化” 主题时,播放历史纪录片片段,展示古代建筑、文物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激发阅读兴趣。
2.开展角色扮演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角色语言和行为,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与主题。在学习《将相和》时,学生分别扮演蔺相如和廉颇,演绎故事中的冲突与和解,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爱国情怀。
(三)问题引导,促进深度思考
1.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根据主题和文本内容,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链。在学习《司马光》时,先问 “司马光在什么情况下砸缸救人?” 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和情节;再问 “从司马光砸缸的行为中可以看出他具备哪些品质?”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品质;最后问 “如果是你,会想出什么办法救人?” 启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
2.鼓励学生自主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和文本自主提问。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在 “动物世界” 主题阅读中,学生提出 “动物的行为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等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
(四)拓展阅读,深化主题理解
1.推荐同主题课外书籍:依据教材主题,推荐相关课外书籍。在学习 “科普知识” 主题后,推荐《时间简史》(儿童版)、《万物简史》(儿童版)等书籍,让学生进一步拓展科普知识,深化对主题的理解。
2.开展阅读分享活动: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阅读同主题书籍的收获与体会。通过交流,拓宽学生阅读视野,丰富对主题的认知。在 “童话世界” 主题阅读分享会上,学生分享不同版本童话故事的阅读感受,探讨童话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五)开展项目式学习,提升综合素养
1.设计主题项目:围绕统编版教材主题,设计项目式学习活动。如在 “家乡文化” 主题下,设计 “探寻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项目,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采访、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民俗风情等。
2.组织项目实施:将学生分成小组,明确各小组任务与分工,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指导与支持。学生通过制作手抄报、撰写调查报告、拍摄短视频等形式展示项目成果,提升语言表达、信息收集与整理、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
五、主题引领阅读深度发生策略的实施效果与展望
(一)实施效果
通过实施上述策略,学生的阅读兴趣显著增强,阅读深度得到有效提升。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主动思考问题,阅读分享活动精彩纷呈。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在写作中也能更好地运用阅读积累的素材与技巧。
(二)展望
未来,主题引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深度发生策略需持续完善与创新。教师应紧跟教育发展趋势,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一步加强阅读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推动阅读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为学生打造更加多元、丰富的阅读学习环境,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全方位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教育研究,2020, 40 (5): 45 - 52.
[2] 李彤.统编版教材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23 - 45.
[3] 王冰冰.主题引领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索 [J]. 中小学教育,2022, 35 (3): 15 - 20.